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靈靈和她的安慰者絨毛熊

靈靈和她的安慰者絨毛熊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靈靈和她的安慰者絨毛熊
甄女士和我見面實際上是一次預備性諮詢。四歲的女兒靈靈膽子特小,很孤獨,怕見生人,總是離不開媽媽。上幼兒園十分困難,哭鬧不止不說,還不吃飯,因此生病是常事,上幼兒園之事也只能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了。

猛聽起來,甄女士談到的問題,好像是很多孩子的通病。解決的辦法無非是告訴父母,讓孩子逐漸適應就可以了。但是,甄女士有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四歲的靈靈喜歡絨毛玩具,她將一隻小熊常帶在身邊。我問甄女士:“靈靈抱着小熊玩時,和小熊說話麼?你感覺在孩子眼裏,小熊是玩具,還是更像她的小夥伴呢?”甄女士的回答是,靈靈喜歡小熊,形影不離,有時也和小熊說話,還把小熊當孩子,自己扮演它的媽媽。

但從她那略顯遲疑的態度中,我還是感覺到了什麼。甄女士解釋說,自己的女兒很膽小,她有些擔心,怕女兒在生人面前表現得不好。

我和靈靈見面的那一時刻十分有趣。在我面前一個被冬裝嚴裹的女孩顯得很小,她緊緊跟在媽媽身後,懷裏抱着一個很大的絨毛小熊。我感覺在母親和小熊的襯托下,小小的靈靈幾乎被湮滅了。在媽媽和我說話時,她偷偷地看着我,還不時地把小熊貼在自己的臉上。當媽媽準備讓她和我說幾句話時,我發現靈靈的腳步沒有主動向前挪,而是被媽媽拽着邁出了一步。靈靈說話聲音很小,但是有問必答,反應還是挺快的。但是,我發現靈靈的身體一直沒有離開她的媽媽。

我對靈靈說:“阿姨也很喜歡你的小熊,可以讓我摸摸嗎?”靈靈點頭表示可以。直覺告訴我,對小熊的關注能縮短我和孩子心理上的距離。“多麼可愛的小熊,要是會說話就好了。”靈靈眨着眼睛,告訴我:“小熊不會說話,它有耳朵,它能聽我說話呀。”我接着問:“你能不能告訴阿姨,你和小熊都說些什麼呢?”靈靈想了想說:“我什麼都說,我還把我的好吃的分給它一半呢。天氣冷了,我還把小熊給包起來。”靈靈的身體不自覺地離開了她的母親,她的話比開始多起來,聽到逗樂處還會咧嘴笑笑。談話中途,母親準備去洗手間時(事先約定好的),靈靈明顯地表現不安。雖說我們之間仍然在對話,但她的眼神不時瞟向門口,顯得有些心神不定;直到五六分鐘後,母親回來,她的情緒才逐漸平穩。

大家知道,剛出生孩子是不怕人的,因爲他們尚不識親疏。大約在孩子長到十個月左右,與家長分開時表現得焦慮,大哭不止,撕扯着不讓大人離開。在家長離開的一段時間內,會表現爲情緒不寧。我們把這種幼兒的焦慮體驗稱爲分離性焦慮,人類最初的不安全感即源於此。若想順利度過這一階段,應該先從適應性分離開始。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是短時分開,當重新回到孩子身邊時,要給孩子一些情感慰籍,讓其感受到快樂和安全。有時也可“若即若離”,過渡一下,使孩子慢慢接受和習慣大人走開,這樣他們對分離就不會感到格外地恐懼不安。當然,不讓孩子極端依戀某個親人,從小接觸範圍廣一些也是個好辦法。

一個孩子對玩具的感情應該是喜愛,而不是依戀。當某個孩子把心中的很多感受。較多地寄託與物而非現實中某個親人時,就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依戀物品說明孩子的心理需要未得到滿足(現實中有某種不滿足或缺憾感)。尤其是那些膽怯、不合羣的孩子更容易“固守”,某個玩具,因爲在他看來,擬人的玩具比真正的人更安全,要容易把握和控制。在靈靈的身上就有類似的情況,小熊成了她的夥伴,象徵性的交流對象,她說給小熊的話實際上就是自己內心想法的投射。對於靈靈而言,小熊已遠遠超出玩具的概念,而是一個親密關係的小夥伴,必要時扮演一個安慰者的角色。年幼的孩子不懂得什麼是自我評價,很多概念是從大人那裏得到的,比如說:自己是勇敢的、聰明的、可愛的,還是不如別人等等,一切一切最初的評語都是成人(包括老師)給予他們的評價。因爲孩子小,不會掩飾自己的內心和情緒,一些人類天性中的弱點在他們身上看得很清楚。成人認爲應該剋制或戰勝的東西,孩子未必能過理解,在他們身上時有恐懼和畏難情緒很正常,因爲外部世界對他們來講是陌生的。作爲家長,如果想理解你的孩子。就要“蹲”下去,將自己的心靈縮小到孩子那麼大,去尋找與孩子同齡的感覺……正確的方法是:無論何時何事,永遠先給你的孩子以鼓勵,肯定他(她)是不錯的;然後根據孩子的理解程度,告訴他如何做更出色。相信並肯定自己的孩子,就是在贈予他們終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編輯:蘇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