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爲什麼沒人願意和你的孩子玩?

爲什麼沒人願意和你的孩子玩?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而有的媽媽卻發愁:“我的孩子出去玩,總是緊緊地貼着我,別人玩得熱火朝天,我們就在一邊看着。慢慢地,也沒人跟我們玩了。”
雖然以上兩種情況截然不同,但一項兒童社交心理研究將他們——“被拒絕的兒童”和“被忽略的兒童”——統稱爲“不受歡迎的兒童”。同時研究表明,如果不進行有效的干預,“不受歡迎”孩子的社交地位將就此固定,不會有什麼改善。
媽媽們的疑惑在於:我有教導孩子怎麼跟小朋友玩,爲什麼還是這樣呢?其實問題的源頭,不僅於此。
爲什麼沒人願意和你的孩子玩?

和同伴一起玩,是學習合作的開始。
孩子的社交模式,是從你這裏學到的
通常,我們會覺得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是從他和小朋友一起玩纔開始的。但真實的情況並不是這樣。
當孩子出生,因爲飢餓(或別的原因)發出一聲啼哭,並獲得媽媽(或別人)的迴應,他就已經開始成爲一個社會的人了——他向他人發出信息並期待獲得迴應。之後,孩子每天不斷地學習怎樣成爲一個社會人。
家庭是孩子學習人際交往能力的最初場所。在家庭中,孩子得到父母的愛、撫育和保護,通過與父母的良好互動,建立起對他人最初的信任關係,學習如何和陌生人相處。同時,孩子也通過觀察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仿和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因此,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對待彼此的態度和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對待他人的方式。
如果在家裏,一切以孩子爲中心,孩子有求必應,沒有達到目的就打滾耍賴,父母又沒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很快讓步的話,孩子就會發展成想要小夥伴的玩具就搶,小夥伴不給就打。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比較疏離,孩子和父母間沒有建立起好的親密關係。他可能需要搗亂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他以爲父母不愛自己,那麼和小朋友相處時,他表現出的就是搗亂或退縮。
如果父母過分地溺愛孩子,事事包辦代替,孩子就會像藏在殼裏的蝸牛,缺乏與小夥伴交往的勇氣和能力。相較於有大人事事讓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玩還會遇到矛盾、挫折,孩子當然會偷懶不願前進。
如果父母平時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做出不當的行爲,與人大聲爭吵、說不文明的語言、摔東西等,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學習和模仿。
孩子很小的時候,這些問題通常不容易表露出來,但隨着習慣的養成,這種行爲方式,在他們開始需要和其他孩子打交道時,就會成爲孩子正常社交的阻礙。
爲什麼沒人願意和你的孩子玩? 第2張

孩子在和父母家人的相處中學習如何同別人相處。
但此時發現問題,並不晚。孩子還處於社會化發展的早期,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做出改變。那種怕孩子出問題而就讓孩子待在家裏的做法是絕不可取的。孩子只有在經歷無數次成功和失敗的交往後,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在引導孩子成爲“受歡迎的孩子”時,除了留意上述錯誤的教養方式以外,你可能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❶ 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未發展起來,缺乏自我評判能力,他們往往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尤其父母對他們的評價很重要。因此,當孩子有社交方面的障礙時,父母不能急於給孩子貼標籤,說孩子“膽小”、“懦弱”、“壞”等。只有父母先接納了孩子當下的狀態,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支持。
❷ 對於那些容易和別人起衝突的孩子,他們主要的問題在於規則意識的缺失,比如不懂得“輪流”“協商”和分享。那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這方面的培養。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愛吃的東西全留給他,而是適當地分給其他家人,然後告訴他:“好東西人人都喜歡,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輪流地享用,不能夠一個人獨佔。”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將這種規則內化,再運用到和同伴的交往中。
❸ 對於那些天生比較內向、不願與人打交道的孩子,父母需要慢慢接納、給更多長按和愛。同時可教孩子學習一些具體有效社交策略。比如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詢問:“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或者當別的小朋友在遊戲過程種遇到了麻煩,可讓寶寶主動上前提供幫助。如果孩子害羞,父母可鼓勵他先找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孩子一起玩,再慢慢去和其他更多的孩子接觸。這種社交策略的學習,對幫助膽怯型孩子交友有很大的作用。
TIPS:年齡較小的孩子(約3歲以下)不願交往是正常現象,因爲這時他們還處在“單獨遊戲時期”或“平行遊戲時期”,也就是“自娛自樂”時期。但3歲以後,幼兒應表現出逐漸增強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家長應從以上方面尋找原因。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