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尊重孩子感受的“意外收穫”

尊重孩子感受的“意外收穫”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尊重孩子感受的“意外收穫”

1

說實話,我對於女兒感覺的關注,更多的是源於小時候的自己曾經有很多委屈,沒有大人理解和迴應。自己長大了,從事心理學工作,開始個人成長之後,自我療愈,這個過程很艱難。因此,在孕育女兒之初,就不希望女兒跟我一樣,內心有很多情緒的積累,但我並沒有刻意的培養她的什麼能力,不過在衆多親友的眼中,她的感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同齡孩子中的確都非常好。兩歲的時候,不但可以流利的與成人交流,還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可以預測未來她應該是情商不錯的小姑娘。

美國心理學家薩洛韋定義情商爲這五個方面:一是認識自身的情緒;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三是自我激勵,通過對情緒的把控激勵起做事的動力;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五是人際關係的管理。

蒙特梭利說:“智力中沒有一樣東西最初不是源於感覺。”孩子情商的發展,更是沒有一樣會離開感覺。

女兒剛剛兩歲的時候,有一次我很傷心的哭了,她看到了之後馬上過來用小手給我擦眼淚,說:“媽媽不哭,喜歡媽媽。”然後坐在我懷裏繼續玩她的玩具。

我真的特別欣慰,首先她察覺到了我的情緒並能夠主動安慰我,最重要的事她依然快樂的玩着自己的玩具,這要是小時候的我,看到大人哭了,自己肯定就不敢玩了,會懷疑自己做錯了什麼。

剛剛兩歲的她不但能夠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感受,還能夠洞察媽媽的感受並安慰媽媽,應該跟我之前做的這些工作有關。

首先在她小的時候,我較多的幫助她瞭解對物品的感覺,並及時的在當下描述出來。比如在她幾個月的時候,面前有一個熱騰騰的饅頭和一個涼涼的黃瓜的時候,我會在她摸饅頭的時候不斷的說熱,在她摸黃瓜的時候不斷的說涼;在外面玩的時候,如果她拿起一個石頭往嘴裏塞,我會抓住時機告訴她,硬硬的石頭,再從隨身帶的玩具裏找出一個海綿材質的讓她咬或摸,然後說:“軟軟的。”

通過上述的方法,幫助她建立起對物品的感受。當然,這個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對她內在感受的接納理解與共情。

2


重要的自體客體經驗


自體客體經驗是自體心理學的一個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孩子摔倒了,感覺到疼,但是孩子不會說話,無法表達,媽媽抱着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疼了。”孩子是自體,媽媽是客體,體驗是自體感受到的,卻是客體表述的。

當孩子內在的自體體驗,被媽媽這個的客體理解的時候,孩子內在是安定的、欣慰的、愉快的。對於嬰兒,母親的冷漠對於其來講是創傷性的,就是因爲幾乎沒有自體客體經驗,這是很可怕的。

還有另外一種就是孩子的自體客體經驗被家長給扭曲了。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認爲,自體客體經驗都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分。但是,日常生活中很大家長會分辨一些感受,喜歡孩子笑,開心,卻不接納孩子哭,不願意面對孩子疼。

在社區醫院每次打疫苗,都能配到這樣的家長,針頭扎進孩子胳膊,孩子哭了一下,家長馬上說:“不疼不疼”,孩子更大聲的哭了。家長繼續說:“男子漢不哭。”孩子哭得更大聲,家長很不解,怎麼越哄這個孩子越哭呢?

事實上,孩子後來已經不僅僅因爲疼而哭,而是爲了向家長證明自己疼而哭。明明就是疼了,你們爲什麼偏偏說不疼呢?

如果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體客體經驗總是被歪曲,則很可能影響他的自我價值!

我認識一位諮詢師朋友,她非常的沉穩,非常的踏實,從不張揚。在我眼裏她有很高的水平的時候她自己還是沒有自信,沒有底氣。在她的記憶力,她小時候每一次洗澡,都感覺那個水很燙,但是她的媽媽永遠都說不燙。當然這種事情會有很多,因此她就經常自我懷疑,我感覺燙,媽媽卻說不燙,這個水到底燙不燙,我的感受是不是對的?

當母親給到一個孩子的迴應總是跟孩子內在真實的感受是相悖的,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產生自我懷疑感。或許這個媽媽真的感覺不燙,因爲孩子和大人對燙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也或許媽媽明知道水是燙的,希望女兒順利把澡洗完,不承認水燙。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爲了孩子未來的成長,做父母的都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你覺得水燙是嗎?的確,是有點燙。”或者說:“你覺得燙,可媽媽覺得不燙,不過咱們對燙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大人更耐熱一些。”不因爲大人主觀的感受否定孩子真實的感受。

3


知道了這些,我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大部分是這麼做的。

她摔倒了,我會抱着她安慰,媽媽知道你疼了;打預防針之前,我就提前告知她,待會打針可能有點疼,疼了你就哭出來,反而她很少哭,哭了也是哭一兩聲就好;遊樂場她想玩器材,別的小朋友當時不離開,我會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想玩,不過我們得等小朋友玩完再玩。

正因爲我對她感受的接納和尊重,她平時很少哭又很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且很多時候恰恰就是大人們期待的通情達理!

比如我要上班,女兒說:媽媽你別上班,你陪我去公園吧!

我說:好。

到了公園她說:媽媽你別上班,陪我玩沙沙吧!

我蹲下來陪她玩,以爲她不會輕易讓我走。當我弄第四下的時候,她搶回了剷剷說:“媽媽,你別弄沙沙了,你去上班了。

有一次奶奶要帶她去小朋友家玩,

她跑來找我說:“媽媽,你去萱萱家嗎?”

我:“媽媽去不了”;

女兒:“媽媽,你和我一起去吧”

我:“媽媽也想陪着你、可惜媽媽有工作”

女兒:“媽媽,那你在家等着我好嗎?我一會就回來,我走了,拜拜!”

她也會用不通情達理的時候,但是每次僵持過後自我反思,孩子不講理無理取鬧,多數是因爲我們忽視了她的感受。

孩子就是用父母對待她的方式在對待世界。如果孩子成長曆程中大多時候能夠及時關注共情孩子的感受,還用擔心孩子不通情達理嗎?孩子蠻不講理的時候,恰恰是因爲家長太愛講道理,而忽視了理解並共情孩子的感受!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