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不要對孩子說“別哭了”,請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

不要對孩子說“別哭了”,請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

來源:育娃網    閱讀: 7.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不是平等的語氣,而是教育,其實放低姿態和孩子站在一起,纔是家長們需要做的,不要對孩子說“別哭了”,請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

不論是誰在幼兒時期,都曾有過愛哭的“毛病”,特別是在外面受委屈的時候,會以哭這種方式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哭是一種釋放內心不良情緒的途徑,適當的哭有益於健康成長。但是,有些家長沒耐心去了解寶寶哭背後的意義,用各種辦法阻止寶寶哭,比如強行制止、恐嚇或者單純的逗笑等,這樣做十分不利於寶寶的心理健康的。

最近恰巧讀到《教育從第一聲啼哭開始》,作者就嬰幼兒的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下面就跟各位爸爸媽媽分享下其中的節選,看完,對於寶寶的哭我們做父母的真的是應該尊重,且懷抱智慧和溫柔的。

“所謂尊重嬰幼兒的哭泣,主要指的是我們要正視並接納嬰幼兒的情感需求,保留他們對真實情感的體驗,協助他們更好地學會認知自己的情緒,並習得自我修復的能力。正如美國著名的育兒專家勞拉·馬卡姆博士在她的著作《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中所說:“孩子也需要體會自身情感,然後才能排解,讓它們消失。”

因此,就像我們不會禁止嬰幼兒快樂開心地笑一樣,我們也需要適當地保留嬰幼兒哭泣的權利,而不是忙於禁止和扼殺。

通常情況下,下面幾類情況看護人會阻止嬰幼兒哭泣。

第一種,根本不給嬰幼兒哭泣的可能性。也就是在生活中不讓嬰幼兒有任何受挫的可能,不會讓他們餓一分鐘,也不容許他們跌倒,生怕其他小朋友“搶”他們的東西,總之極度“操心”地呵護着孩子。

第二種,口頭禪是“別哭”或“不哭”,習慣用這兩個詞制止嬰幼兒的情感表達,認爲哭是一件壞事,哭就不好。事實上,當孩子失落或者受傷的時候,他們擁有表達和宣泄情感的權利,哭泣能幫助他們更快地修復自己的情緒。

第三種,當嬰幼兒哭鬧時,總是用其他事物去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認爲這是一種既輕鬆又好用的方法,其實是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第四種,直接用成人的價值觀去判定嬰幼兒是否應該哭,尤其是男性家長,喜歡用“你是男子漢”來要求一個對性別還沒有概念的嬰幼兒。“別哭,沒關係”“別哭,你很堅強”是他們的口頭禪。這固然是一種好的意願,希望孩子成爲堅強的人,但是未必會達到效果。

不要對孩子說“別哭了”,請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

下面是一則比較典型的案例。

案例:從沒有摔倒過的孩子

有一次,在早教中心,一個正在學步的孩子由看護人牽着小手過一座小木橋。一不留神,孩子的腳踩空摔了下來,哇哇大哭起來。看護者立刻臉色蒼白,她一把抱起孩子,快速地坐到了角落。我猜測她應該不是孩子的媽媽,便走過去問:“您是?”“我是她的保姆。”她回答。我笑着輕輕地摸着孩子的頭,安慰道:“你摔到哪兒了,疼嗎?”試圖通過語言的交流,幫助孩子和大人平復情緒。保姆一臉自責地說:“這孩子長這麼大,從來沒摔過,更沒哭過,她媽媽要知道可就麻煩了。”我不明白她的意思,追問:“是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嗎?”“沒有啊,就是家裏看得重!”保姆回答我。

頓時,我對這個孩子充滿了憐憫!因爲在我看來,她的父母雖然爲她支付了昂貴的學費,卻剝奪了她體驗本真世界的權利。

尊重孩子,就應該賦予他們體驗真實生活的權利,讓他們參與到真實生活的細節和情感中來。既然能開懷大笑,同樣也有權利去嘗試“眼淚”。像成人一樣,他們需要多長時間去釋懷,就會多珍惜歡樂的來之不易。

在相對安全的前提下,去體會爭奪、矛盾,體會擁有、失去。其中有歡笑,有哭泣;有強勢,有迴避;有努力,有捨棄;有得意,有失望……這纔是真實的生活。而太多的嬰幼兒卻被“剝奪”了生活在這種“本真”環境中的權利。這些不被“尊重”的體驗,將會給他們未來的成長埋下隱患——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瞭解這個世界,更談不上如何去應對這個世界!

國內目前的特殊情況是,很多孩子熟悉的社交環境是1比6,也就是說一個孩子會有六個大人來看護。這是一個一切以孩子爲中心的“不平等”的社交環境。孩子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摔倒了,全家人都急着趕過來扶;正式開餐前,雞腿已經內定是孩子吃;明明已經可以自己走了,但孩子一撒嬌,六個成人輪着抱,甚至搶着抱……

這不是真實的社交環境。真實的社交環境中,誰也無法保證自己永遠是別人關注的核心,也無法保證他人視自己的利益高於一切。

當有一天,我們的孩子走向“平等”的校園或社會生活時,他們會非常不適應,甚至會自卑、迷失。因爲他們再也不是那個“唯一”。他們可能摔倒,但不一定會有人把他們扶起來;因爲用餐要講究秩序,必須學會與別人一起分享;老師不可能抱起每一個不願走路的孩子,所以必須自己走。太多的事物,都需要他們自己去努力和爭取,慢慢地融入集體。

所以,如果你愛孩子,就請尊重他們,讓他們活在“本真”的環境中,勇敢地去體會努力、委屈和哭泣。當然,他們同樣也會收穫快樂、幸福和掌聲,並且加倍珍惜。

案例 海綿球爭奪戰

Lucas,男寶,17個月;窗窗,女寶,16個月

Lucas走進PREC教室時,手裏拿着一黃一紅兩個小球,但是一見到教室裏各種有趣的玩教具,立刻把它們丟在了一邊。比他小一點的窗窗看到了,欣喜地把球撿走了。Lucas 遊玩一番後,忽然意識到自己的海綿球不見了。巡視了一週,他發現自己的“愛球”原來攥在窗窗手裏。於是,Lucas開始追着窗窗索要:“球,球!”

窗窗選擇向爸爸求助,爸爸建議窗窗把球還給Lucas,窗窗不接受爸爸的建議,又轉向阿姨求助,阿姨笑了笑沒有表態。Lucas回看不遠處的我,我微笑着用眼神示意他“我明白你的意圖”,但是也沒有發表任何意見。Lucas繼續“黏”着窗窗不放,窗窗走到那裏他也跟到哪裏。

加餐時間到了,窗窗爲了吃東西,一不留神丟下了手中的兩隻海綿球。Lucas欣喜地捕捉到了目標,失而復得的他格外開心,一個人坐在小臺階上美美地攥着小球。

窗窗用完餐後意識到“局面”有變,她也選擇了同樣的“戰術”——“黏”着Lucas。Lucas試圖把球藏到儲物盒裏,結果發現儲物盒沒有蓋子。然後他迅速地在教室裏奔跑起來,嘴裏哭喊着:“爸爸,媽媽!”他看到了我,立馬跑過來坐到了我懷裏。窗窗緊隨其後,鍥而不捨地伸手向Lucas要球。“不要,不要!” Lucas口頭回應道,並看了看我,我沒有吭聲……

就在一剎那間,事態出現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出乎所有人意料,Lucas主動把海綿球送給了窗窗……

這是一場延續了90分鐘的持久戰!

窗窗的爸爸雖然給了窗窗建議,但他並沒有強行要求窗窗。阿姨也選擇尊重孩子們自行解決問題的權利。作爲Lucas的母親,我也很好奇並期待兩個孩子“較量”的結果。當Lucas向我尋求幫助時,我用客觀的語言描述了他心裏的想法,其實也是在表達對他的理解和認可。

也許是Lucas累了,也許是從窗窗的眼神中看出了她的執着,總之最終兩位孩子用“謙讓”“和平”的方式解決了爭端,再次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偉大和智慧。

其實,尊重孩子生活在“本真”的社交環境中,也是培養高情商寶寶的必備條件。如果孩子未曾深切地體驗豐富的社會情感,又怎麼能期待他們換位思考、與人爲善呢?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