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做對9件事,孩子會幸福

做對9件事,孩子會幸福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做對9件事,孩子會幸福

健康,快樂,是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期許。

“你可以不成功,但一定要幸福”,更是很多父母對孩子未來的衷心祝願。

但實際上,成功與幸福往往並不矛盾,幸福的人更容易成功。

所以,我們不必二選一,可以都要。但首先,還是要做對這9件事,引導孩子走向幸福。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賽裏格曼曾在他的書中提到“別讓孩子輸在幸福感上”,可見,讓孩子擁有幸福這件事,從一出生就可以開始考慮了。

1.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

讓孩子最終擁有幸福的起點,是他要對這個世界具備足夠的安全感,而安全感的來源則是緊密的親子關係。除了細心呵護,關注孩子的健康、營養、睡眠之外,良好的親子互動可以讓我們和孩子建立起“雙人舞”般理想的親子關係。這種親子關係不是我們看管孩子,也不是帶着犧牲精神陪伴孩子,而是當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就像跳起了雙人舞,雙方都情緒飽滿,能夠互相激發和帶動,步調默契一致,也都享受其中。

遊戲、親子共讀、旅行、在大自然中玩耍,都可以建立起這種類型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更有安全感,也更能愉悅其中。

需要提醒的是,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的精神狀態應該是非常平和、穩定的,能夠一如既往地迴應孩子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這就要求如前面所說,父母自己先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有幸福感,同時,也要保持對孩子態度的穩定,不能高興時一味溺愛,不高興時置之不理。

2.尊重規律,鼓勵探索

孩子的身心發展有着基本的規律,包括認知方面的規律和人性特質發展的規律。但每個個體又都有着自己的獨特性。這兩個方面的尊重缺一不可。父母自己是孩子最好的健康專家和心理教練,因爲沒有人比你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多觀察孩子,就知道什麼時候需要給他支持,以及給他什麼程度的有效支持。

充分尊重還表現在適時放手鼓勵孩子探索。積極心理學認爲,兒童的積極情緒養成與探索程度直接相關。因爲探索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控制感,而這些持續的相似積極體驗就會形成正反饋,讓孩子的自信、樂觀像螺旋樓梯一樣不斷上升。從一個只能躺在牀上的小嬰兒,到可以用手抓到玩具,到能夠爬着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到站立行走,以及學會自己吃飯、如廁,從控制自己的身體到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需要有更多的空間和探索的機會,纔會成長得更紮實。就像很多寶寶在開始試着從牀上往下爬的時候,如果我們只在旁邊看護他,不干涉他,他很快就能探索出讓自己安全又有效的下牀辦法。

3.真誠讚美,放大優勢

我們不鼓勵盲目地稱讚孩子“你真棒”“真聰明”,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不鼓勵對孩子的讚美。讚美有3個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讚美孩子的本真,尤其是孩子人性中的光芒,比如他的正直、勇敢,他對家人的關愛等。這比只稱贊他在學業和技能上的成績重要得多。

第二,我們需要發現每個孩子不同的優勢,用讚美的方法不斷擴大孩子優勢的一面。孩子從很小就會發現,他在做某些方面的事時經常受到稱讚、關愛和注意,那麼這些事就會成爲他更願意去從事的,這就讓我們有機會可依據孩子的興趣和優勢培養出傑出且獨特的孩子。

第三,稱讚要具體。這不僅是在幫助孩子不斷髮現自己的優點和優勢,其實也是在幫助孩子建立一種積極正向地看待人與事物的方式。我們都知道,幸福是建立在擁有積極心態基礎之上的,而積極心態中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你看待世界和生活的視角。具體的讚美,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建立這樣積極的視角,發現每個人身上美好的地方。

4.設定明確又有效的規矩

毫無邊界的自由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想要確保孩子的安全、健康,掌握好社會行爲規範,今後能自在、快樂地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必須學會給孩子設限,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立規矩。

但是規矩不是單給孩子制定的,應該全家人一起遵守。比如想讓孩子養成專心吃飯的好習慣,全家人吃飯的時候都不要看電視或看手機。我們設定的規矩邊界要非常清晰,不要隨着父母的心情搖擺不定。所有的規矩在執行的時候又需要有彈性,不能過於僵化,比如規定孩子晚上9點睡覺,拖延幾分鐘不是什麼大事。不清晰和執行過於僵化的規矩,都容易失效,並且很可能讓孩子產生極大的逆反情緒。

規則的設定也不是爲了控制孩子,因此我們在立規矩時,要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自控力的發展不斷調整,在孩子破壞規矩時能理解他行爲背後的真正需求,還需要長期地、耐心地不斷給予提醒,纔可能真的用規矩引導孩子健康成長,讓他從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對孩子一生是否能擁有幸福至關重要。

5.用興趣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培養孩子的興趣,不應功利性地爲他今後的升學、工作或生存爲目的去考慮,而是應該引導孩子從興趣發展中探索到快樂產生的祕密,激發出內在的學習動力。有時候,也許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是在浪費時間的事情上,恰好能夠激發出孩子的主動性。因爲只有他感興趣的事,才更有可能持續地去鑽研。

當然,孩子的興趣會隨着他的成長和環境的改變不斷變化,我們所做的不是替他做決定,也不是過多評判和參與,而是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和支持,比如給孩子提供機會,幫助他克服探索中的困難,鼓勵他通過不斷努力提高技能。這樣,孩子就可以在不斷探索、嘗試和超越自我中獲得鑽研和學習的快樂,也願意繼續下去,調動起強大的內在動力。

6.情商培養,快樂的起點

情商的培養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但它之所以和孩子的幸福緊密相關,是因爲人的一生中都在處理各種各樣複雜的情緒。如果孩子能早點學會與情緒和平共處,並且能很好地掌控情緒,就更可能讓自己從容面對生活,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從而獲取更多的積極體驗,感受幸福。

情商的培養包括自我接納,控制壓力,恢復力以及對他人的理解和同情等,因此它不僅是爲了提高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自我成長。高情商的人應對挫折時有良好的心態,在任何情況下能儘快恢復平靜,有積極樂觀的視角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等,可以說,情商確實是孩子通向幸福之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不過,情商培養除了專業的訓練之外,更需要重視父母與孩子的情感連接,以及父母自己也要重視提高情商。別忘了,孩子從一開始如何理解情緒,如何處理情緒,都是從父母那裏學到的。

7.讓孩子學會感恩

感恩是獲得幸福的一種基本策略,它可以讓人學會欣賞,在逆境中看到光明,學會知足和享受當下。懂得感恩的人大多積極樂觀,也更受歡迎。可見,學會感恩,有助於讓我們更接近幸福。還是那句話,想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也需要有一顆包容、感恩的心。

感恩可以通過很多練習慢慢形成習慣,比如每天對家人說一句感謝的話,睡覺前和孩子一起總結一天中感覺美好的事。舒適的家、可口的飯菜、家人的陪伴、健康的身體、路邊盛開的鮮花、溫暖的陽光……都是我們可以感謝的對象。在節日和家人生日時,也可以鼓勵孩子送上祝福和禮物表達感激之情。這些小小的儀式不僅是在學習和練習如何感恩,更是在教孩子學會不要忽視與輕慢生活中的任何經歷,要尊重周圍的一切事物。不過多抱怨自己生活的外在環境,有豐盈的內心,對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激的人,最容易幸福。

其實父母可以從感恩自己的孩子開始做榜樣,感謝他和我們時刻相伴,感謝他讓我們重新發現了自己。這會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父母對自己是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8.培養助人之心

幫助別人可以讓人產生幸福感,很多極心理學實驗都已驗證了這一點。因爲人在幫助他人,尤其是在進行公益行動時,自我定位更加積極,得到對方真誠的感謝後,自我價值感也會有所提升。這不同於一般的感官愉悅,也不是一種暫時的開心,而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因此它會帶來有意義、更持久的積極體驗,也就是幸福感。讓孩子從小有一顆助人之心,不僅是一種美德薰陶,也能讓他和幸福感靠得更近一些,更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助人之心並非是從帶孩子進行公益活動才能開始培養,其實給孩子營造一個互愛互助的家庭環境更爲重要,父母自己有愛心、愛幫助別人,也更能影響孩子。另外,還需要注意培養孩子瞭解幫助別人的尺度和方式,提高孩子幫助他人的能力。比如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挺身而出,什麼時候需要求助;知道哪些人需要物質幫助,哪些人需要精神安慰等。

9.讓孩子融入真實生活

孩子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株需要不眨眼睛精密呵護着的奇花異草,更不是一臺別的什麼都不用管的學習機器。我們應該讓孩子融入真實的生活,讓他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學習和成長,讓他了解家庭的情況,參與家庭事務。這其實更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信任,也讓他更有機會去體驗幸福。畢竟,人的積極情緒體驗和幸福感更多地來源於真實的生活,而不是隻存在於學習中,也不是來自於物質和外在環境。

喜歡幫着做家務,關心家人,愛爲家事操心,這些都不是壞事,這其實都是孩子自然而然地“活在當下”的一種表現,這會讓他從小就認識生活,並在其間鍛煉出很多適應生活和應對問題的能力。要知道,想要有幸福的未來,不僅需要有樂觀的心態,更需要通過每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尋找到自己獨特的社會價值和定位。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