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拼音版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翻譯及賞析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拼音版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翻譯及賞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拼音版,這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謫居黃山時寫的一首即景抒情詞,詞中寫出了謫居中的蘇東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獨特風格。下面一起來賞析下吧。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拼音版

作者:蘇軾 朝代:宋代

原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拼音解讀:

yè yǐn dōng pō xǐng fù zuì ,guī lái fǎng fó sān gèng 。jiā tóng bí xī yǐ léi míng 。qiāo mén dōu bú yīng ,yǐ zhàng tīng jiāng shēng 。 zhǎng hèn cǐ shēn fēi wǒ yǒu ,hé shí wàng què yíng yíng 。yè lán fēng jìng hú wén píng 。xiǎo zhōu cóng cǐ shì ,jiāng hǎi jì yú shēng 。

翻譯:

夜裏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回來的時候彷彿已經三更。家裏的童僕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反覆敲門裏面全不迴應,只好獨自倚着藜杖傾聽江水微波盪漾、舒緩撲退灘岸的隱約輕嘆聲。

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麼時候能忘卻爲功名利祿而鑽營奔競!趁着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遊江河湖海寄託餘生。

註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此詞雙調六十字,平韻格。

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闢的遊息之所,築雪堂五間。

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 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爲利祿竟逐鑽營。

夜闌:夜盡。

縠紋(hú):比喻水波細紋。縠,縐紗。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拼音版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翻譯及賞析

賞析: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瞭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彷彿三更”,“彷彿” 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彷彿”,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着,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走筆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爲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峯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長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莊子·知北遊》“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時忘卻營營”,也是化用《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本是說,一個人的形體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賦與,此身非人所自有。爲人當守本分,保其生機;不要因世事而思慮百端,隨其周旋忙碌。蘇軾政治上受大挫折,憂懼苦惱,向道家思想尋求超脫之方。這兩句頗富哲理的議論,飽含着詞人切身的感受,帶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發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種感人的力量。以議論爲詞,化用哲學語言入詞,衝破了傳統詞的清規戒律,擴大了詞的表現力。這種語言上的特色正表現出詞人的獨特個性。正如前人所說。東坡“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緻,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爲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縠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徵着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複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餘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的心聲。

這首詞寫出了謫居中的蘇東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獨特風格。歷史上的成功之作,無不體現作者的鮮明個性,因此,作爲文學作品寫出真情性是最難能可貴的。元好問評論東坡詞說:“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爲之。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元好問道出了東坡詞的總的特點:文如其人,個性鮮明。也是恰好指出了這首《臨江仙》詞的最成功之處。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