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抱孩子會慣壞?!你和孩子有多大仇?

抱孩子會慣壞?!你和孩子有多大仇?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育兒這件事最忌諱的就是走極端,很多時候,錯誤的反面不是正確,而是更加錯誤:

時時刻刻抱着腳不着地當然是過於嬌慣,但是傳說中的“除非必要,儘量不抱”的做法也是非常可怕的。尤其在寶寶生命的前幾個月。

我們都知道嬰兒有基本的需求,他要吃喝,要換尿布,要睡覺,新手父母也更關心這些,但是嬰兒的情感需求常常被忽視。很多父母不知道,即便是對於剛出生不久看起來什麼都不懂的小奶娃,“情感忽視”也是比打罵虐待更殘忍的傷害。

抱孩子會慣壞?!你和孩子有多大仇?

讓我講兩個讓人心疼的極端例子吧。

美國曾經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她被診斷爲第一例“嬰兒厭食症”,很難想象嬰兒怎麼會有厭食症,但是這個孩子就是從嬰兒時期開始就很難喂進去食物,即使她的身體已經極度虛弱。當她四歲的時候甚至需要用鼻飼管把高營養的食物打到胃裏去維持生命,但是即便這樣依然沒用。有營養的東西即使進入了她的胃腸,仍然很難被吸收,孩子的性命岌岌可危。

後來居然是一個研究嬰幼兒精神問題的醫生,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這個孩子的媽媽從小是個孤兒,嬰幼兒時期顛沛流離,沒過幾個月就要換一個家庭被養育,雖然長大一點之後環境穩定了下來,但是早期情感維繫的缺失導致她雖然理智上知道“應該”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實際上她卻不知道如何愛孩子,她缺失了那種天然的願意和寶寶親密的能力。她給寶寶餵奶瓶,給她定時換換尿布,卻不喜歡抱她,沒有那些發乎自然的親密接觸。

所以這個小女孩的厭食症並不是餵養問題,而是“肌膚飢渴症”,她的問題和歷史上記錄裏很多孤兒院的孩子一樣,會有三分之一會莫名其妙的停止生長,最後死去。雖然她有親生媽媽每天在身邊照顧,但在情感上,她依然是個無比悽慘的孤兒。

感覺就是孩子在用身體來吶喊“如果沒有人愛我,我就不想活下去了!”

最後故事的結果是好的,這位媽媽學習如何擁抱孩子,和孩子親密接觸,小女孩在一個月之內就一下長了十磅。非常的驚人。最後小女孩終於能像正常孩子一樣成長了

但是主治醫生提到,這個小姑娘和她的媽媽,雖然都能夠貌似象正常人一樣生活,但是她們的臉上,隱隱帶着一種冷漠,好像原本似乎天生跟別人建立情感聯繫的能力,在她們身上永遠缺乏了一樣。

另外一個例子就更可憐。

這是一個小男孩,他嬰兒時期特別的愛哭鬧,他的媽媽找不到人幫忙,而且還有一個大孩子要照料,感覺無法應付他,無知的結果,媽媽選擇每天帶着大孩子出去玩,把這個鬧人的嬰兒關在嬰兒牀裏一整天,沒有音樂,沒有玩具,沒有撫慰,沒有愛,只是每天早上中午晚上給他餵奶和換尿布。這個可憐的孩子就這樣在沒有情感交流的環境下長大,從小就是個暴力行爲嚴重的問題兒童,他成年以後,變成了一個冷血的變態殺人狂。

他的問題在於他跟其他人的情感交流完全關閉,他不關心別人的情感,只關心自己。他從嬰兒的時候,被獨自留在家裏,就知道了所有其他人都不可靠,都會“消失”掉。他完全沒有同情心,最後在法庭上看到被害者家庭互相扶肩痛哭的時候,居然還疑惑的問:“進監獄的是我,他們哭什麼?”

當然,這兩個例子非常極端,但是也說明了一些問題:一個嬰兒早期被擁抱,被撫摸,感受到愛,是多麼多麼的重要。

我們都知道,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看到的東西有限,他看得最清楚的是一尺的距離,這恰恰是餵奶的媽媽的臉。也就是說,在前面一年的正常的餵養過程中,嬰兒每天都有足夠多的時間在媽媽的懷抱,接受媽媽的撫摸,得到食物,熟悉媽媽的臉,媽媽的微笑,等等。這些人生最開始的刺激,建立了一個非常強壯的情感維繫,這個非常重要的觀念被深深地植入在嬰兒的大腦裏,給他一個期待跟其他的人建立正常的健康地人際關係的基礎。

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嬰兒,發展情感社交能力的這部分的大腦沒有能夠得到足夠的刺激來生長,他們受到的創傷是無法彌補的,在今後成長的情感,人際交往的能力都會受到永久性的影響。

我們的大腦並不只是一個僵化的器官,它更像你的人生日記,你成長經歷的每一步都在大腦中被刻畫了痕跡,即便很多你已經一點都不記得了,但是依然會對你未來的人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其實母愛也並不是天生的,是因爲每個母親在嬰兒時期受到了愛的呵護,在自己有孩子的時候,就會喚醒嬰兒時期的記憶,情不自禁的去擁抱,愛撫寶寶,因爲我們的記憶深處,曾經發生過這樣的聯繫,所以這個行爲會讓我們快樂,並且享受和寶寶的情感交流。

我不太相信,一個在愛的環境中成長,情感發展正常的人會不喜歡去抱自己的寶寶。有“抱了會慣壞”這種想法的人,一定是自己的嬰幼兒時期出了一點問題,纔會內心裏認同這樣的理論,因爲很可能他自己小時候就是這樣被對待的。

我們的上一代,年代背景特殊,有心理問題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正如那個得厭食症的小女孩的例子,情感的忽視和冷漠是會被遺傳的,這也應該是爲什麼居然還有那麼多人,還在深深相信“抱了會慣壞”這種說法吧。

當然,有的孩子從小到大過於嬌慣,一直習慣被抱着,腳不沾地,好幾歲了還一直賴在大人身上,這種當然不可取,這其實是被大人無規則養育,剝奪了情緒適應能力的表現。

我主張的是隨着孩子慢慢的長大,父母也要慢慢的放手,尊重他要抱要愛的需求,也尊重他獨立的需求,在他想要專注自己玩的時候,能夠有空間不被打擾,在他想想要亂爬亂走,有獨立意願的時候,父母能勇敢放手讓他去探索,在心理上保持依戀(心理解除依戀要到青春期纔開始),但是身體上漸漸獨立,他自然會是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但是在孩子早期的時候,尤其在出生的頭幾個月,說什麼“慣壞”還太早了一些,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多多肌膚接觸,多和他說話,多逗他笑,讓他經常看到媽媽的臉,媽媽的表情,最重要的,讓他感受到溫柔和愛,是無論多少都不爲過的。

如果全身心的信賴媽媽,依靠媽媽叫做“慣壞”的話,那真的希望,每個孩子都有能被“慣壞”的幸福。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