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吃苦

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吃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今的大人們,每當在一起談論孩子的時候,都覺得他們實在太享福了,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吃苦。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把獨生子女當成掌上明珠,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自己寧肯嚐遍千辛萬苦,也不願讓孩子受到一丁點兒委屈,他們捨不得讓孩子放棄優越的環境,捨不得讓孩子離開父母的保護,捨不得讓孩子自己去奮鬥,於是,今天的很多孩子就一直在父母過度的保護和關愛之下成長。在溺愛中孩子經受不住一點風吹雨打,一遇到困難就退縮,這樣的孩子是難以成爲真正有用的人才的。

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吃苦

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還要不要發揚這種美德?生活實踐表明這種美德在今天仍然需要發揚光大。沒有一點吃苦的精神,幹不成任何事情,不僅成年人需要這種精神,孩子更需要。人生道路是曲折的,每實現一個目標,都需要努力奮鬥,要奮鬥就需要有一種勇於吃苦的精神。

  讓孩子適當吃苦的必要性

從孩子的成長規律看,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家長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因爲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艱難困苦和曲折坎坷,在孩子的人生基礎階段,給他們開設吃苦教育這堂課,能磨礪他們的德行品質,昇華他們的人生境界,增強他們的生存生活本領。因而可以說,讓孩子吃吃苦,是爲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穩順暢作加油充氣、儲能蓄勢的準備,讓他們踏入社會後,在風雨人生中,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讓孩子吃苦並不等同於“受虐”

當然,孩子不願吃苦,拒絕吃苦,並非是孩子的過錯,而是父母沒有重視從小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結果。讓孩子吃苦應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對孩子不要太溺愛,讓他吃點苦,受點折騰;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給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務,孩子能做的,父母絕不要包辦代替。

對孩子的吃苦教育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吃苦是一種心理承受力。人在艱苦的環境中,戰勝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逼”着孩子去吃苦,孩子自己不樂意,忍耐力就會降到最低點;加上他們心裏明白,父母逼他們去吃苦,是父母對自己平時怕苦的一種懲罰,於是更加強化了“負意識”。所以,在這方面,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是強迫命令,要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而不是“光說不練”,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

  借鑑:外國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美國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青少年從小的時候開始,不管其家裏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後就會給鄰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裏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做小保姆去賺錢。

瑞士父母爲了不讓孩子成爲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對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

德國家長從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爲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

加拿大爲了培養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人們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結各家各戶送報紙,並且父母以他們的鍛鍊能力爲自豪。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爲了孩子的將來更有競爭力,有時也應該狠下心來,讓孩子適當地吃些苦,這樣對他們的成長非常有益處。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