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總說“不”,怎麼破?

孩子總說“不”,怎麼破?

來源:育娃網    閱讀: 4.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家孩子不是不愛說話,是太愛說話了,你說一句她回你十句。”“現在TA自己的主意可多了,大人叫去東,他偏要去西。”

那麼新的問題又來了!爲什麼之前都很聽話和溫順,現在變得喜歡頂嘴,還總愛對着幹呢?講到這裏,我們不得不聊聊“反抗期”了。衆所周知,在青春發育期,孩子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叛逆心理,我們稱之爲“第二反抗期“。那”第一反抗期“又發生在什麼時候呢?其實就是在孩子3歲左右這個特殊的時期。

有些家長疑惑了,爲什麼3歲的小朋友也會有反抗心理呢?

在嬰兒向幼兒發展的過程中,各種機體功能不斷髮育完善,他們通過模仿大人,觀察周圍的環境,與其他孩子的交往和遊戲中學到了不少的知識,經驗以及生活的能力。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在認知,語言,行爲上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他們開始喜歡擺弄簡單的物件,例如:試着把家裏所有的鞋子放進櫃子裏;他們還喜歡做大人做的一些事,像掃地,倒水等。總之,這時的孩子認爲“我長大了”,“我自己也可以幹很多的事情”。

除了會跑會跳等生理上的迅速發育外,孩子的心理也得到了更爲“跨越式”的進展。他們的意識中開始出現“自我”的概念,並有一種想強烈實現自我的願望和需要,同時還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得到大人和同伴的認可。所以,這時候的孩子一改過去聽話、依賴父母的表現,而是常常把“不要”“我自己來”掛在嘴邊,顯現出固執、對抗、頂撞的特徵。

那反抗期會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嗎?實際上,無論哪一個反抗期都是孩子成長中需經歷的一個正常階段。根據son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3歲開始的心理髮展主要是獲得主動感,當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具有主動性;如果父母對此表現爲譏笑或打擊,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缺乏創新的精神,依賴於他人爲其安排好任何事情。

有研究表明,在反抗期中,有以上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發展成獨立性好,性格堅強的人,他們相比沒有反抗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會。

孩子總說“不”,怎麼破?

如何順利渡過兒童的第一反抗期?

1.儘量不在孩子面前說“不可以”等否定詞。

當你因爲孩子總說“不”“不要”而感到氣惱時,回想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孩子面前使用過多次類似的話語。這時的孩子具有很高的模仿能力,當發現父母每次說“不可以”時就可以得到他人的順從,他們會很自然地效仿,來證明自我的存在,並滿足自我的控制慾。

2.避免“高壓”政策,告訴孩子如何做是正確的。

反抗期的孩子常常不聽大人的安排,想到什麼做什麼。甚至不顧安全及後果。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家長無需暴跳如雷或兇狠地警告和懲罰,因爲這種“高壓”的行爲可能在初期有效,但卻無形中強化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反抗心,反而增加了此類事件的發生率。我們可以用平和的語氣告知他們被阻止的原因,並指導正確的做法。

例如,天氣突然降溫,媽媽讓蘭蘭穿上厚些的褲子,但蘭蘭仍堅持要穿小裙子。這時媽媽可以和蘭蘭說:“小裙子是很漂亮,但你看看它是不是很薄?所以人們只在天氣暖和時穿它。今天氣溫很低,如果不穿多些,也許蘭蘭就會感冒發熱,就會感到很難受的。”雖然說的話多了,但也解釋了阻止的原因,這樣做既能讓孩子接受,也增加了說服的效果,是一種正面的引導。

3.多和孩子交流和傾聽。

每天都抽出時間來和孩子交流,傾聽他一天之中遇到過什麼事情,哪些讓他感到開心,哪些讓他感到生氣,讓他們盡情地表達自我。這樣做既可以從談話中更進一步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又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重視,讓他們認爲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

4.做“權威型”的父母。

心理學家曾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爲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所謂權威型是指對孩子的意見和觀點易於接納和尊重,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有肯定、溫情的一面,也有要求明確、堅定的一面。因此,相對其他型的家長,權威型的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關愛的、民主的成長環境,減少養成蠻橫任性、過於自我的行爲,有助於孩子在今後成爲一個有責任心、善於自我控制的人。

“反抗期”是兒童心理髮展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階段。只要父母正確面對,把握好原則,合理的引導,就可以幫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