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童年遭遇冷暴力長大更自卑

童年遭遇冷暴力長大更自卑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做錯事,逮着就是一通猛打,家長都知道這麼做,可能讓孩子更叛逆、更自卑,甚至心靈扭曲。但是,如果孩子不管做什麼,家長都冷漠對待,或者

童年遭遇冷暴力長大更自卑

    孩子做錯事,逮着就是一通猛打,家長都知道這麼做,可能讓孩子更叛逆、更自卑,甚至心靈扭曲。但是,如果孩子不管做什麼,家長都冷漠對待,或者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對其內心世界不管不問,其實是一種“冷暴力”。它對孩子的傷害,成年後很難消除——

  兩次提拔之前他都臨陣辭職

  在單位領導宣佈提拔任命之前,郭磊(化名)又一次突然辭職了,很快,他又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再次從底層做起。這已經是短短兩年裏,他第二次在明知道要升職的情況下,卻莫名其妙地辭職了。他的這種做法不僅讓周圍同事感覺納悶,更讓做父母的恨鐵不成鋼,氣得幾天不願跟他說話。
  “人不僅對失敗有恐懼,對成功也可能過於恐懼。”鄭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耿耀國博士說,《聖經》裏有個叫“約拿”的人,據說上帝要他到尼尼維城去傳話,這本是一項神聖的使命和崇高的榮譽,也是約拿平素所向往的。可是,當理想即將成爲現實時,他卻產生了畏懼,他害怕自己不行,就想回避即將到來的成功。這種成功面前的畏懼心理,心理學家稱爲“約拿情結”。
  顯然,郭磊出現了“約拿情結”。心理學家分析,在我們小時候,由於自身條件、能力有限,容易產生“我不行”等消極念頭,假如周圍環境沒有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成長機會,這些念頭可能一直伴隨,甚至影響一生,尤其當成功接近時,恐懼心理更明顯。

  父母只關心學習成績讓他不斷“懼怕”成功

  難道是從小缺乏安全感導致了郭磊的“約拿情結”?“我不是害怕成功,而是討厭成功。”在心理諮詢室,郭磊道出了其中緣由。原來,上初中之前,父母都特別疼愛他,關心無微不至,然而,一切在升初中以後徹底改變。
  “他們只關心我學習的好壞,我和同學相處咋樣,心情好不好,就統統不管不問。”爲得到父母的好臉,他拼命地學習,成績也確實不錯。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又有點恨父母:爲什麼他們不能像其他同學的父母那樣噓寒問暖?好不容易熬過十年寒窗苦讀,成績優異的郭磊理應順利考上大學,但他在高考時卻突然高燒不止,而考試一過,燒就自然退了。可想而知,這次考試一敗塗地。但是,他卻死活不聽父母讓他復讀的意願,自己找了工作。後來,他靠努力贏得領導賞識,可就在提拔前一天,卻出現前面所說的“辭職”一幕。
  “長期以來,父母對郭磊態度冷漠,對他的學習成績過度關心,這種‘冷暴力’式的交往方式,嚴重影響親子關係,讓他在潛意識裏對父母產生憤怒和報復情緒。”耿耀國說,之所以他 在每次提拔前辭職,就是對父母把他的成功當“面子”的一種報復。

     沒有父母的關愛孩子易缺乏自信

  其實,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就會採取“冷暴力”式的交往方式:有的對孩子態度冷漠,常常愛答不理;有的對孩子期望過高,經常把孩子批得一無是處;有的則和郭磊的父母一樣,只關注學習成績等。
  “不管是哪種家庭冷暴力,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性格、心理和人格發展。”耿耀國說,對孩子態度親近、溫暖,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給他充分自由,這種交往方式,親子關係最好,對孩子成長也最有利;反之,對孩子態度冷漠,又控制嚴厲,就最糟糕不過了。
  “如果青少年不能從父母那裏得到關愛,甚至得到的是冷嘲熱諷,很容易產生‘同一性危機’,會缺乏自信、情緒抑鬱、控制力差。”耿耀國說,個人對自己的判斷與他所認爲的別人對他的判斷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從小和他密切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從他們那兒得到的反饋信息,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這些孩子會把父母對自己的期望與自己的要求加以對比,形成內部的同一感,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作爲權威,總是在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旦父母對自己態度漠視、沒有反饋,或期望過高、評價太低(比如說自己這不行那也不是),或冷嘲熱諷、大批特批等,就會導致同一性危機和混亂,有的人就會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導致退縮性人格,而有的卻膽大妄爲,甚至無法無天、觸犯法律。  

  合理期望、積極溝通在允許的範圍內給他充分自由

  顯然,杜絕家庭冷暴力,關鍵是看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怎麼把握好控制和放任、溫暖和冷漠這兩種“度”。
  “中國人比較含蓄,很少開口說愛,多是以‘期望’式的方式傳達愛意、影響孩子。”耿耀國說,這種方式不是不好,如果期望合理,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獲得必要的自由,但前提要看,這是什麼樣的期望。首先,家長的期望要適合孩子的發展水平,不能不切實際;其次,期望要全面一點,不能只關注孩子的智力,要多一些社會性目標,比如期望孩子成爲一個善良的人、正直的人或善於和人相處的人等。
  此外,家長要了解孩子,用平等的溝通代替冷嘲熱諷、批評甚至威脅;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他的個人選擇;注意觀察孩子的特長,及時鼓勵孩子好的改變;對孩子的缺點、弱點,不能拿人格說事,要就事論事,多引導,多幫助。
  “家長還要給孩子留有充分的成長空間。”最後,耿耀國提醒,一些家長控制孩子自由成長、急功近利的強制做法,很容易打擊孩子的獨立性、自信,甚至加重孩子的逆反情緒,結果適得其反。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