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爲何中美兩個女孩命運如此不同?

爲何中美兩個女孩命運如此不同?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何中美兩個女孩命運如此不同?爲什麼要這樣說呢?要知道我們國家和美國的教育方式是完全不相同的,所以針對不同的孩子教育方式也不一樣,肯定孩子的未來也截然不同。

紐約故事:

格林伍德老太太一家

我的大兒子Ian即將從切爾西幼兒園畢業,到了要爲他選小學的時候了。我選來選去,最後剩下了兩所:

一所V校,規模較大,全校有8個年級,大概1000名學生,實行錯齡分班教學,每學年重新分一次班,讓孩子們每年可以交新朋友。

還有一所S校,是教會式的小型學校,8年級制,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每個班12名同學,每年不換班,也就是說在入學時分一次班,之後每個班始終保持原狀,12名同學一起長大到14歲一起畢業。

到了預約參觀學校的時間,我帶大兒子Ian先後參觀了V校和S校:

V校坐落在紐約下城的翠貝卡(Tribecca)老區,是由老廠房改建的,樓梯特別寬, 扶手是鐵質的,已磨出了光亮。所有的走道都寬敞筆直,屋頂高高挑起,還有中庭讓陽光透過玻璃直直灑入。Ian和我走進大門沒兩分鐘,我就發現他消失在了樓道里。他開心地在樓層間穿梭、盤旋,沒顯現出丁點兒猶豫和畏縮。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他還在轉悠,我只能拜託老師去把他找回來,並告訴他應該離開了。

而鄰街的S校則有一扇好看的、巨大的雕花黑鐵門,過了這扇校門就是大花園了。花園裏有條小路鋪滿了鵝卵石,中間分岔,向右通向學校唯一的教學樓,向左通向一座看起來非常靜美的教堂。

Ian憑着自己的直觀感受選擇了V校。等到Ian進入V校後,我發現該校的錯齡分班制及蒙臺梭利式的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確非常適合他。

爲何中美兩個女孩命運如此不同?

而在我們家隔壁住着一位美國有名的舞臺和服裝設計師格林伍德(Greenwood)老太太,她的外孫女弗吉尼亞(Virginia)比Ian小1歲,小女孩最後的擇校決定恰恰是去Ian不去的S校。

理由是喜歡那個大花園,喜歡走鵝卵石小道,喜歡與11位小同學不分不離地一起長大,喜歡聽同一個老師講幾門課......

格林伍德老太太和弗吉尼亞的父母也隨了小姑娘的心願。

前段時間的一天,Ian和我走在路上巧遇弗吉尼亞的媽媽。當媽的我們都動情地感嘆起歲月的無情流逝和兒女們的可喜變化。

“Ian已經從當年的小男生長成1.86米高的18歲大男生,高中畢業後將入學著名的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弗吉尼亞當然也出落成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了,就讀的高中正是當年被我否掉的那個走在裏面讓人頭暈的老牌學校。據她媽媽透露,她已決定報考美國著名的設計學院學習舞臺和服裝設計。”

上海故事:

小小姑娘一家

我在上海認識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名叫小小的女孩,能寫一手好文,畫一手好畫,還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小小有位嚴厲的奶奶,是數學特級教師,從孫女很小開始奶奶就立志要把她教成 “學霸”。孩子的父母忙於工作,覺得讓奶奶掌管孫女的一切吃喝住行是再好不過的,同時還可以“撿個便宜”——讓奶奶輔導數學和其他學業功課,因此小小從小就獨自住在奶奶家。

在小學前五年,小小的學業順風順水,大大咧咧的她還繼承了媽媽那份天生的幽默感,這讓她成爲人見人愛的開心果。小升初時,小小同時被一所外語學校和一所區重點學校的尖子班錄取。

她雖然自己非常中意於鑽研外語,但大人們還是希望她去重點學校尖子班。小小爲自己投的那一票實在完勝不了全家人的意志和決定,於是她被“送”進了尖子班。

接下來的日子一切都變了。本來陽光燦爛的小小進了尖子班後變成了墊底的“差生”,主要的短板竟然是數學。這讓奶奶極其不能容忍:作爲數學特級老師的奶奶怎麼就沒辦法把孫女教成一位數學高手呢?

奶奶開始對孫女抱怨、責罵,甚至上升到了辱罵。小小已15歲了,她的自尊實在頂不住奶奶的無休止的高壓和無節制的羞辱,有一天她終於決定“逃”回媽媽的身邊。

爲何中美兩個女孩命運如此不同? 第2張

天下哪有不愛兒女的母親?對教學完全沒有概念的媽媽硬着頭皮去找老師商量,沒想到老師直接提出讓小小轉離尖子班。小小的媽媽實在不忍心也不甘心,於是她每月掏出全月工資來爲女兒補習數學,可是事與願違,小小就是嚴重偏科,怎麼也逾越不了“及格”那條分數線,數學始終殘酷地與她爲“敵”。

有一天,小小的母親遇到了我,在我耳邊悄悄地說:“我女兒寫了一篇很特別的作文,不是交給老師的,是專門寫給我的。我讀了,但不是完全明白孩子的心思,你幫我看看。”下面就是小小的這篇作文。

宛如麻雀般

要是我斷開了它粉紅色小腳爪上的一根絲線,它就會宛如瘋子撞、騰、拍、飛,直往藍天白雲那無比寬廣的世界。

有這樣一個地方,狹小陰暗又不適合“高飛”封閉而又潮溼......裏面住着兩個人,一個是終日忙碌不可多休的母親,一個是着實無言的孩子。倘若我說,我的母親就是那隻那些年被抓着的“麻雀”,則我便成了捆綁她腳的“細絲”。

孩子繫着母親,於是母親被拖着,像機器一樣運轉。

但是宛如麻雀般,她從不記得自己失去過什麼,她爲這套陰暗的房屋增添光鮮亮麗的東西:貼紙、掛鉤,黃黃綠綠蓋滿整個衛生間;茶葉、水壺、植物,她甚至還用我的初中課本來營造最溫馨的環境。

彷彿這裏不是結束她美好理想的牢籠,而是一個新建的巢穴,麻雀從不嫌棄巢穴小的。

“喂雛,喂雛,喂雛。”我的母親下班回來總想給我帶點吃的,蛋糕、水果、麪包......我不知道我的母親是多麼喜歡看我吃東西,她只是不斷形容自己有多饞。

母親喜歡穿花衣裳,最好是橘紅和紫,鳳凰和蛇狀花紋是傳頌她個人意志有多精彩的媒介。麻雀總是“嘰嘰喳喳”的,然而我想說,那也得看時間。母親下班總是非常之晚,通常要到一個初三學生功課幾乎做完的境地。

每一個疲勞對視的夜晚,母親總喜歡撫弄着我的手說,辛苦,辛苦。我卻隱約感到一隻“老麻雀”的尖細催聲漸漸放得沉重,在我耳邊迴旋至沒有。側頭一瞥,母親正蜷縮在一張沙發上,紅着銅鈴大的眼睛預備去睡——只要我先睡。

麻雀不是簡單的生靈,而我母親以烈女一般的支撐——撐起這個家,撐起我的衣食住行,撐起我的學業,還要在百萬分疲憊之下給予我“麻雀式”迎頭直追的精神。我感到了什麼氛圍,環繞在這片寂靜的藍天下,從家裏到家外,它一直存在。

那是相隔了15年的情感,相隔了15年的新鮮、陌生、陳舊與細膩......讓一個自小沒印象的人感覺有了一些可以開始回味的東西,讓人信服沉醉;又彷彿突然找到了她曾經出現在我童年生活中的影子,彷彿一切我都不曾忘記,彷彿那段時光只屬於我和她兩個人......

小小很愛她媽媽,媽媽也很愛小小,但母女倆相依在一起的溫暖並不能讓她們絕緣於現實的寒冷。小小媽媽每次見到我都會誇女兒又畫了一幅幽默的漫畫,那故事會讓所有讀的人笑死......

可是絮叨到最後,她總是會很絕望地說上一句:“算了,我讓她不要讀高中了吧,還是去讀旅遊專科學校吧,這樣可以多用英文。”

每到此時,我的心就會悄悄地抽動一下,如果當年大人們可以聽一下小小的話,隨了她的選擇去上外語學校,那麼現在可能真的是另一番景象和另一種心情。

爲何這兩家父母

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呢?

?首先,兩家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同。

幼兒園開始,弗吉尼亞的父母已經開始“允許”她爲自己做選擇了,因爲他們明白,10歲之前順應孩子的天性就是最好的選擇,父母只需要站在一邊好好觀察孩子的喜好,弄懂孩子行爲背後的“真實”,爲這個“真實”護駕。

而小小的父母卻放棄了一切學習做父母的機會,不僅把女兒的“養”託付了出去,也把女兒的“教”外包給了奶奶,其出發點只是因爲“數學老師”媽媽比父母學識更多,所以能把女兒教得更好。

孩子的靈性是要父母去發現的,失去了父母的呵護、體察和發掘,孩子便如一線風箏,飛得再高也會快速跌落,最後落得無法收拾的境地。

?其次,兩家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同。

弗吉尼亞的父母從一開始就把女兒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女兒會因爲一個小花園的美而選定自己的小學,這恰恰預示出12年之後她的特長選擇,她立志要做一個爲美而創造的女人。

爲何中美兩個女孩命運如此不同? 第3張

如果有預言家來幫助弗吉尼亞的父母早早揣測出孩子的未來,那麼那座花園和花園裏漂亮的鵝卵石就是那位沉默的預言家,它們把孩子的靈性透析了出來。幸運的是,父母讓弗吉尼亞待在那座花園裏整整8年,對天性的順應慢慢養成了今天的弗吉尼亞。

再來看看小小,雖然她的語言天賦和內在興趣早有顯露,卻沒人支持無人在乎,全家人對她的要求與中國千千萬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一樣現實:你聽我們的,我們是父母,我們是長輩,我們犧牲了自己換來你的學費,我們要求你刻苦學習進入尖子班,拿下數理化,進入最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學。

現在,大家慢慢認識到孩子的人生起點不是上什麼早教班,也不是趁早做什麼胎教,而恰恰落在了父母的身上,藏在了每個原生家庭的氛圍裏。

然而,這個起點並不在父母的富貴裏,也不在父母的地位上,更不在父母的期望裏,真正的起點是在父母看待孩子的育兒態度裏。這就是爲什麼弗吉尼亞與小小的人生會有天壤之別,一個家庭從靈性出發,另一個家庭從教條出發,不同的育兒觀念讓孩子變成不同的人。

誰給了我們權利讓我們成爲孩子的父母?可能我們追朔不出這份權利的源頭。

誰來教導我們成爲稱職的父母?可能我們也找不出一個專人、一個學校或一門學科來爲我們負責,把我們速成爲父親或母親。

我們雖然頂着“父母”的權威,但實際上心中忐忑、焦慮不安。

其實,我們是從生活那裏世襲了“父母”的名分。作爲孩子的父母,我們絕對是一匹白布,與剛出生的嬰兒一樣,他們不瞭解我們,我們也不懂他們。雖然親子之間的關係從受孕那一刻起就由血脈命定,成爲不可逆轉的一世父母和兒女,但是無可否認的是,雙方是身體最近、認知最遠的兩個個體。

因此,弄懂孩子的第一課就是承認我們不懂孩子,並認識到第一個帶領我們學習成爲父母的人就是我們的孩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