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三世同堂,父母如何運用自己的四個角色?

三世同堂,父母如何運用自己的四個角色?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代同住,大多數情況下是爲了讓老人帶孩子。這樣,孩子的家長就不止兩個了。在三四個家長包圍下的孩子會是什麼狀態?這些家長如何承擔各自的角色

父母的權威重於老人的權威

在孩子的教育等關鍵問題上,父母一定要與老人和孩子明確,父母的權威重於老人的權威,因爲將來孩子行爲習慣的好壞是由父母負責的。

原則性的規矩、硬性的規定主要由父母來制定。

如果無法與老人的意見和做法達成一致,那麼要告訴孩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是因爲各自的出發點不同,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但現階段以聽父母的爲主。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兒子是岳母一手帶大的。兒子上學後,岳母的溺愛一點都沒有減少。

上學放學給背書包,路上給買零食,回家先看電視再寫作業,處處與他的要求相反。

他幾次與岳母說過這些事情,從什麼是對孩子真正的愛以及如何讓孩子自立等角度與岳母溝通。老人每次都答應得很好,行動上卻堅持不了。

最後乾脆轉爲地下活動,在朋友的視力範圍之內,是孩子背書包,一拐彎,書包就到姥姥手裏了。

兩個人還合起夥來騙他,明明買過零食、看過電視,還說沒有。朋友覺得,兒子漸漸地對他的意見越來越大,與他的距離越來越遠,他又明白岳母絕對沒有挑撥他們之間關係的意思,岳母是真心愛孩子的,但在客觀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朋友來問我怎麼辦?如何扭轉這一局面?我問他,平時他有沒有正式地把自己的要求和理念,即他所說的“真正的愛”和“自立”等與兒子溝通?

他說沒有正式溝通,只是不時地說說孩子。因爲岳母做的事情最多,他不想讓岳母多心,讓岳母以爲自己跟他對着幹。

我告訴他,其實他完全不必顧忌岳母會怎麼想。作爲孩子的父親,如果你承擔起權威的責任,反而對岳母有很大的幫助。

我相信老人不至於糊塗地溺愛,只是每天相處,情感太深,老人更容易妥協和讓步,有的時候其實需要拿你當擋箭牌。

但是你自己態度不明確,兒子會猜測你是否過度嚴厲或不近人情,纔會產生對你的誤會。若你能正式地向兒子、向全家說明你的立場,反倒是對老人執行你的“命令”的促進,並讓老人有所依賴。

三世同堂,父母如何運用自己的四個角色?

如果權威太多或者權威不明確,局面一定是混亂的。

所以,父母永遠是“主要”權威,老人是“副”權威。對老人的尊重體現在其他方面,而不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聽老人的。

其實,父母如果是好的權威,會採納磋商制度,讓每個人都表達自己的意見,並綜合考慮這些意見。

老人對孩子越溺愛,孩子反而對老人越不尊重

作爲夥伴,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也許是孩子更親近的夥伴,尤其是老人一手帶大的孩子。

但是,“近”不代表就“恰當”。正是因爲太近了,老人對孩子有可能百依百順,全盤接納。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夥伴之間是要情感互動的,付出與接受,有來有往,纔是好的夥伴。

尤其是孩子的負面情緒,好的夥伴不因爲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拒絕孩子,但也不會無條件地縱容孩子,而是幫助孩子找到情緒後面的要求與動機。

接納的是孩子的動機,並幫他實現,拒絕的是不正確的情緒表達。

可惜,老人往往是一切全收,孩子沒有得到應得的回饋,他就會變本加厲地由着性子鬧,不能學會正確表達,也沒有辦法找到並滿足自己真正的需要,孩子會非常失望。

這就是爲什麼有的時候老人對孩子越溺愛,孩子反而對老人越不尊重的原因。

有一次在一所小學講完課後,一家的奶奶和爸爸攔住我,問的就是這個問題。

當着爸爸的面,孩子態度還好,爸爸、媽媽不在眼前的時候,孩子對奶奶態度惡劣極了。奶奶爲此也非常苦惱、傷心。

由於時間緊促,我無法瞭解更多的細節,也就無法給出更具體的建議。

只有一句話相告:情感是互動的。是你自己允許了孩子對你的壞脾氣。如果你能清晰地讓孩子知道(注意:是要用各種辦法讓孩子明白,而不只是跟他說),奶奶對你的原諒、尊重、耐心和愛,是因爲你卻不是因爲你的行爲。你發脾氣的行爲就是不被接納的。

老人如果希望得到孩子的尊重,自己一定要尊重自己。你是孩子的奶奶或姥姥,不是僕人,不是出氣筒,你與孩子的關係是祖孫。

這是定義,也是界限。明確了這些,相信會對祖孫雙方都是提醒和約束。

嚮導——把每一輩的“神”傳下去

嚮導,其實這應該是老人擅長的角色。雖然當下的環境可能已與老人的親身經驗脫節,但是老人人生經歷背後的東西——那些精神信念、道德品質、爲人處世的信條、教訓、經驗和智慧,等等,都是寶貴的財富,應當與孩子分享。

祖輩的歷史、家族姓氏的由來、傳統與變遷,有助於孩子將來的身份認同,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裏來”等大問題。

而且,具體的物質條件會改變,“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同時,“太陽底下無新事”,人類真正的慾望與追求不斷地在重複着,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馮驥才先生早年有篇小說《神鞭》,主人公傻二的一條辮子神、準、狠,所向無敵,打跑了地痞玻璃花。後來,民國了,辮子作爲清朝餘孽被剪除了,玻璃花又抖了起來,傻二不知所蹤。幾年後,傻二重新出現,成了神槍手。他告訴玻璃花:我把“鞭”剪了,“神”卻留着。

所謂“老貓房上睡,一輩傳一輩”,人若想與老貓有些區別,一定要把每一輩的“神”傳下去。對於老人來說,這是他們神聖的使命。

不能讓孩子成爲一個制約和平衡的因素

作爲榜樣,三代同堂的家庭與三口人的核心家庭相比,“社會”範圍擴大了,孩子眼前可模仿的對象增多了,落在眼裏的事也增多了。

這是好事,尤其是對獨生子女而言,既然已經沒有了兄弟姐妹間平輩近距離的互動,那人多總比人少好。

但是,三代同堂也有其劣勢,那就是因爲孩子的存在,大家的生活狀態都有些刻意了。

原本老人與自己子女的摩擦,因爲孫輩的存在,被掩蓋或抹去了;子女對老人的期待和過去的一些未解的錯,爲了孩子,也就算了。

但是,真相是遮不住的,孩子會發現並學會壓抑和轉移問題,會形成“我是世界中心”的幻覺,都是因爲他,一切都要換個模樣。

所以,三代同堂,給老人和父母都帶來了一個挑戰:如何理順他們之間的關係,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孩子的因素要考慮,因爲大多數家庭是因爲父母工作忙,孩子需要人照顧才形成三代同堂的局面的,但不能讓孩子成爲一個制約和平衡的因素。

當父母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們與自己的家長之間也發生過很多與眼前相似或不相似的事情。

如果當時他們之間的關係沒有處理好,還有許多對自己父母的未解的心結、未澄清的體會和未說明的期待,只怕這些未完成的任務會比沒有孩子時更經常、更強烈地涌現在他們的腦海。

“當初對我們要有現在對孫子的一半有多好”,這是不公平;

“對你態度不好怎麼了?你當初對我也不好”,這是報復;

“辛苦怎麼了?你來帶孩子是應該的!”

這是期待。所以,父母不妨利用這個機會,看着眼前自己的孩子,回想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捋一捋自己的成長,解決一下自己與父母之間的問題。

這個問題解決了,你的人生基礎纔會真正的穩固,你的生活和心態會更加平衡和正常,才能成爲孩子願意和喜歡模仿的榜樣。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