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爲什麼父母會這麼焦慮?如何去除這種育兒焦慮?

爲什麼父母會這麼焦慮?如何去除這種育兒焦慮?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父母看見自己孩子某方面好像是出了些什麼問題,就會特別焦慮,喜歡胡思亂想。什麼是育兒焦慮症?爲什麼父母會這麼焦慮呢?父母要如何除去這些焦慮?一起來看看吧。


      期末小魚兒的班上開家長會,我約小宇媽媽帶着孩子一起去旅遊。小宇媽媽卻說小宇最近又添上新毛病,明天要帶他去醫院檢查身體。

      她在哀嘆:“不知道爲什麼,小宇太不省心。一段時間就出一個問題,這個好了,那個又犯。”

      從我認識小宇媽媽到現在,每隔一段時間,小宇媽媽就會訴苦小宇的不省心:眼睛愛眨、嘴巴愛撇,可能得了抽動症;愛低頭斜眼看人,應該得了斜視;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不會是自閉症吧;


爲什麼父母會這麼焦慮?如何去除這種育兒焦慮?

她還憂慮,自己的數學不好,所以小宇的數學有可能也不好。小宇太內向在班級容易受欺負……

有時候,小宇的成績稍微有些下降,她就會焦心憂慮到無法入睡。

她想,小宇很多地方都比不上同齡人,將來成人之後,那該怎麼辦……

所以,她常常陷入各種的恐慌和憂慮中,經常帶小宇出入各大醫院,她還哀嘆自己命不好,生了一個狀況層出不窮的孩子。

但在我的眼中,小宇即可愛又聰明,和小魚兒玩得來,和我也能聊得開。除了身體不太好,有些內向不自信,其他都很OK啊。

可在小宇媽媽的心中,爲什麼和我看到的不一樣呢?

因爲小宇媽媽患了典型的育兒焦慮症。

什麼是育兒焦慮症?

當我們對孩子越來越重視,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出現的問題及未來可能的行爲都會引發我們的焦慮,這就是育兒焦慮症。

換句話說: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值相當高,對孩子賦予了過度的關注,所以,一旦遇到孩子出現與自己所學所想的不一樣的問題,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焦慮情緒在影響着我們。

或許,當我們在懷孕的時候,孩子的點點滴滴就牽扯着我們的心:

咱小寶9個多月了還沒有出牙,樓下的小虎小一個月,都出了4顆牙,咱小寶是不是營養不良啊……

完了完了,小寶生病發燒了,醫生就只讓他吃點藥,能不能行啊?會不會燒成腦炎啊……

閨蜜的孩子2歲半了,都會看英語繪本了,咱家小寶跟他差不多還什麼都不懂,將來可怎麼辦?

牛牛一出家門就不愛說話,別的小朋友拿他的玩具,他也不爭不搶,人家推他,他也不知道保護自己,以後上了幼兒園,沒有大人在身邊,受欺負可怎麼辦?

這些都是育兒焦慮的表現,甚至有更多讓我們操心焦慮的地方。

孩子的一舉一動,影響着我們的情緒,甚至影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

因此,我們常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無法承受一點意外發生

有育兒焦慮的父母,從心理學上說,是失去自己人生目標的人,是最不可取的父母之一。

表面上是我們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因愛才生髮擔心,實際上是我們將自己對人生的恐懼移情到了孩子身上。

沉溺於焦慮泥潭的父母,都被研究者定性爲弊大於利,他們比放任的父母更加毀壞孩子的未來——伴隨焦慮而來的過度控制,不僅毀掉孩子的生活樂趣,還會毀壞他長大成人的能力:比如自信、獨立、忍耐力。

而長期處於父母這種消極情緒影響下的孩子,會出現抑鬱、暴躁、不合羣等問題 。

爲什麼父母會這麼焦慮?如何去除這種育兒焦慮? 第2張

爲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

1、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人生的全部

很多時候,我們把孩子當成自己人生的全部,想通過孩子去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想,生活的重心,都圍繞着孩子。

2、養育經驗匱乏

育兒方面的臨牀醫學家戴維·安德雷格是一位溫和的研究者,他把育兒焦慮的源頭更多歸結於新手的無知:育兒焦慮的高發羣體存在於只有一個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會削減父母的憂慮,和多子多孫的前輩人相比,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孩子的父母會更長久地沉溺於育兒焦慮中。

3、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據統計,焦慮症在我國的發病率,已經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2%左右,上升到了現在的13%。

有一位父親,在孩子“幼升小”時候,自喻爲“堂吉訶德”,爲了讓孩子上個理想的小學,四處征戰四處碰壁,屢敗屢戰,最終取得圓滿的結果,卻也付出巨大的代價。這讓我們看到如今做父母的不易

4、教條地依賴書本導致認識偏差

很多人在備孕開始,就閱讀大量的育兒書籍,或參加各種培訓班。

他們對那些來自書本和教師的知識深信不疑,因爲懂得多反而束手束腳,經常小題大作,天天用他們所知道的知識,衡量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切,因此很容易主觀地誇大各種問題,導致認識上產生偏差,引起不必要的焦慮情緒。

5、因盲目攀比而產生過高期望值

攀比心理存在於人的內心深處。

我們無形中,會與熟人之間的孩子、同齡的孩子,在心裏比較一番。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發育比別人落後、身高體重不足、讀書不如別人好……

這些,讓我們滿心都是焦慮,似乎只有自己家的孩子方方面面都遙遙領先,我們纔可以安枕無憂。

到底是什麼,本應是孩子快樂的成長之路,變成了我們焦慮情緒角逐的戰場?

事實上,育兒焦慮是父母對孩子大寫的愛,同時育兒焦慮也是父母自身不安全感的真實反映,是對自己不夠好的擔心,是對未來可能失控的恐懼。

國家心理諮詢師崔冬梅說:真正愛孩子的母親,要除去自己的焦慮,“三分養育,七分等待”,我們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態,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成長。

如何除去我們的焦慮呢?

1、每個人要有自己的空間和生活

孩子只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制定一個有意義的活動計劃,或者是一個新的工作目標,並全力以赴去實現。

當我們沉浸在其中時,就無暇顧及焦慮。放鬆一下,再去陪伴孩子會有更好的效果。

讓我們每一次的陪伴,都是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的陪伴。

2、認清需求從何而來

我們在爲孩子做一個決定時,想一想:這究竟是我們自己的需求?還是孩子的需求?或者是因爲別的原因?

只有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不隨波逐流,才能保護好孩子內心的穩定感。

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前行,讓孩子在我們的愛中成長。

要知道,因爲我們的焦慮,也會引起孩子的焦慮,從而引發出一系列的問題。

3、不強迫自己做完美的父母

這個世界上沒有百分百的父母,父母的“不完美”,恰恰是留出空間,允許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長。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學習運用三種思維分析:

(1) 壞事變好事

(2) 很正常、沒什麼

(3) 順其自然

這樣能讓我們從過度的育兒焦慮的不良情緒中解脫,讓我們在育兒道路上能越走越輕鬆。

爲什麼父母會這麼焦慮?如何去除這種育兒焦慮? 第3張

孩子,都是我們的作品。不同的“父母”雕琢出的作品也不盡相同。

請放心,他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我們沒必要遇到針尖大點事情就自亂陣腳。

我們可以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陪伴左右,指明正道,以防他們偏左偏右 。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不要太焦慮,不要怕錯過什麼。

存在差異不足爲怪,在某方面有些超前,在某方面顯得滯後,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一句話如此說: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着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着急。

每朵花都有屬於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長大,陪着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相信孩子,靜等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爲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親愛的,要記住,這個世界沒有平庸的人,只是精彩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

心理學家格賽爾做過一個著名的雙生子實驗: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代號爲T的孩子在他出生後的第48周就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

另一個代號爲C的,在出生後的第53周纔開始同樣的練習。兩個孩子都練習到滿54周,達到了一模一樣的水平,但是T練了7周,而C只練了2周。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生理的成熟比提前的訓練更重要,違背自然規律的 “揠苗助長”緩解的是父母的焦慮,與孩子的智力無關。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