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別讓孩子的童年孤獨,毀了你的晚年幸福

別讓孩子的童年孤獨,毀了你的晚年幸福

來源:育娃網    閱讀: 9.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昨天和皇太后嘮嗑,從張家嫁女說到王家添孫。末了纔想起,我在帶娃。然後先盤問孩子的基本情況,確定我照顧的很好,才提醒我,要多休息。剛開始聊得很歡,突然皇太后話鋒一轉傷感起來,說起隔壁李叔的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昨天和皇太后嘮嗑,從張家嫁女說到王家添孫。末了纔想起,我在帶娃。然後先盤問孩子的基本情況,確定我照顧的很好,才提醒我,要多休息。

剛開始聊得很歡,突然皇太后話鋒一轉傷感起來,說起隔壁李叔的事。

李叔只有一個兒子,常駐外地,一年四季,甚至是好幾年都不回家。李叔也不知道孩子在忙什麼?人影見不到,電話也沒有一個。

前段時間國慶,想家裏熱鬧一下,就打電話騙他說,母親生了很嚴重的病,需要他回家一趟。

孩子匆匆忙忙的趕回來,卻看到母親張羅了一大桌子菜。

李叔本想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吃一頓飯,結果好幾年沒見面的父子,大吵一架。李叔叔的兒子,發完脾氣,轉身就走。落下一句“騙人好玩嗎?從小都是這樣騙我,好玩嗎?!”

最後夫妻倆對着一桌子菜,默默不語。幾次擡起筷子,又默默的放下。想象中幸福的晚宴,變成兩個人沉默中的孤單。

李叔的兒子也並不是不孝子,雖然每一年少回家甚至不回家,但在經濟上真的完全保證了父母衣食無憂。

在我的記憶裏,他小時候特別調皮,也特別勇敢。上課會和老師頂嘴,有一年過年,還去捅過馬蜂窩。

記憶最深的還是,每次快過節的時候,他會一個人站在村口的那個分叉路上,向遠處眺望,和他打招呼,也愛理不理的。

和一個朋友在大半夜聊過這個話題。

她說:那個時候就是太孤獨了。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們有忙不完的家務活,也很少和我說說笑笑、摟摟抱抱。童年裏最多的就是自言自語,和小夥伴瘋,瘋得都不願回家。

對父母的印象是:每天忙於工作,還有就是父母的背影。說每一次父母回來,有新衣服穿,有糖果吃,會給她講一些新奇的事,但是總感覺欠缺什麼。長大了才知道,是欠缺陪伴和一個家庭該有的煙火氣。

衣服和零食會帶來短暫的幸福感,更多的是期望爸媽好好陪陪她,和她說說話,做做遊戲。

爸媽都是匆匆忙忙地回,火急火燎地走。

剛開始,會對着父母遠去的背影嚎啕大哭;到後面,就算知道父母要走,也能波瀾不驚,因爲已經習慣了生活裏沒有他們。

現在父母回老家,而她在大城市安家。和父母通電話,他們問得最多的就是“什麼時候回家?”,有時候更會要求她帶着孩子回去常住。

她說:每一次爸媽讓我回家,心裏就會很排斥。這並不是我不愛他們,是和他們在一起,找不到親暱感。每一次回去,我更喜歡粘着爺爺奶奶。相比爸媽,和爺爺奶奶聊家常,顯得更安心、自在!

和父母聊着聊着,就開始神遊。微笑的臉上隱藏着一種害怕被遺棄的恐懼和憂傷。

阿德勒說過:在兒童發展的前五年,已經具備了一套固定的行爲模式,即他們以怎樣的方式和方法去對待一切事情。

孩子的童年模樣,藏着自己的晚年生活,如果孩子童年孤獨,父母的晚年大多數是過得比較慘淡的。

生活中有一羣很“特殊”的孩子,在渴望被愛的時候,卻沒有最想念、最喜歡、最依戀的人陪伴;

在渴望交流溝通的時候,卻沒有人真正想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別讓孩子的童年孤獨,毀了你的晚年幸福

他們明明父母雙全,卻生活得像一個孤兒!

有孩子在日記裏寫:最羨慕的是那些父母在身邊的孩子,最害怕聽的是《世上只有媽媽好》。

還有孩子在作文裏寫:我喜歡過節,過節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放假回來,我也不喜歡過節,過了節她們就走了。

在新聞裏,看到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寫的遺書:謝謝你們的好意,我知道你們對我好,但我該走了。我曾經發誓活不過15歲,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今天清零了。

是的,如果給孩子的是這樣的童年,有什麼做底氣來爭取溫暖的晚年?!

很多父母意識不到,缺乏理解,缺乏陪伴會給孩子造就多大的心靈傷害!

心理學研究發現:童年的心理創傷是最難治癒的,療程長,效果還不明顯。

缺愛的過往,和沒有陪伴的經歷造就了很多心靈的絕望。那些都是落在內心深處的傷痕,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痊癒。

這種對孩子的傷害就等同於父母拿自己的老年生活做豪賭,生兒育女本是——我看你長大,你看我變老!

心理學研究者說:0—7歲期間,如果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親)有一段顯著的分離時間,那麼孩子就有所謂的“親子中斷”創傷。

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環境給與得再充足,心靈上,孩子依舊是個孤兒。

童年沒有父母真心陪伴過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沉默寡言、獨來獨往、不善交流、遇事還容易走極端;更有甚者,無法和其他人好好相處,拒絕接納友善的提醒和建議,不願承擔風險。

常常看到很多老人在責怪孩子不孝、不仁、不義。

只要細心一點,會在兒女的口中知道:他只是用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對待父母。

佛教有一哲學思想——因緣果——先種下了因,當緣成熟時,就出現了果,如果只有因,緣不成熟,果也不會發生

微小說《我的晚年》,有寫:

“我知道我的學生可能貪圖我的收藏,但是在我蒼涼的晚年,真正陪我的是他。就算我的孩子們愛我,說在嘴裏、掛在心上,卻不伸出手來,那真愛也成了假愛。相反,就算我這個學生對我的情都是假的,假的幫我十幾年,連句怨言都沒有,也就算是真的!”

對此,有一段感悟:

人在年輕的時候,千萬不要藉口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的陪伴;年老時,一切榮華富貴都可能是過眼煙雲,而一個無法走心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淡。

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給足孩子心靈溫存。不然現在看到別人晚年的慘淡,就是將來的自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