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慵懶邋遢的父母,很難養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家長必看

慵懶邋遢的父母,很難養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家長必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慵懶邋遢的父母,會不會養出不邋遢的孩子?這是有可能的,但是慵懶邋遢的父母,很難養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

女友悠悠小的時候,家裏總是很亂。

茶几上散落着父親的煙、打火機,母親買的水果、餅乾,還有近段時間用過的各種日用品,偶爾還散落着好多天以前的果皮,上面長着綠色的長毛……

父親脾氣不好,總是找不到自己的東西,每次都是邊找東西,邊罵人。

這個時候,她總是躲得遠遠的,因爲怕父親問她:有沒有拿我的某某東西?一不小心,火氣就會殃及到她。

母親放下手中的活,邊責罵父親沒有記性,邊到處幫忙尋找。

這樣的畫面,似乎成爲一種定格,鑲嵌在悠悠的記憶中。

悠悠說:無論家裏多亂,父親眼裏永遠沒有“收拾”。

對物品如此,對家庭關係亦如此。

悠悠就像父親遺忘在角落的某個物品,常常被遺忘,開不開心快不快樂,都從未走進父親的心裏。

心理學上,一個人對房間物品的擺放,反應其內心對事物的掌控。

房間整齊的家庭,父母對事物的重點和優先級都有明確的界定,也更加容易把注意力關注在最重要的家庭關係中。

父親從未親手整理過房間,也從未看到,在各種需要處理的人際關係和家庭紛爭中,最重要的,是女兒的情緒和渴求。

慵懶邋遢的父母,很難養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家長必看

悠悠的生活,讓我想起了日本電視連續劇《我的家中空無一物》中“扔東西狂魔”麻衣。

麻衣小的時候,可謂生活在一個猶如廢棄物墓地的房間,整個家裏,凌亂無比。她媽媽、祖母,雖然也會指責麻衣的亂,可是卻從來都懶得收拾。

這種環境下成長的麻衣,收穫了一種什麼樣的人生?

陰鬱,灰暗,頹廢,甚至於想自殺。

在自殺之前,麻衣想到死後別人會發現自己的髒亂不堪,決定先收拾下再自殺。從此,開啓了一段斷舍離之路。

後來,女主對於扔東西,發展到一種變態的程度,就連婚戒,都可以捨棄。然而,隨着斷舍離的深入,麻衣也收穫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人生:陽光、自律和輕鬆。

外在的環境,是內心的投射。

你對外物的隨之任之,懶得收拾,也反應了你對生活缺乏整理歸納,對於學習工作缺乏規劃和控制。

不整理生活,生活將混亂不堪;不規劃人生,生命將渾渾噩噩。

慵懶邋遢的父母,很難養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家長必看 第2張

有一次景先生臨時有事,我陪女兒去上IC早教課(智力綜合課程)。

進教室時發現:教室四周都整體地擺列着一米左右高的櫃子,每個櫃子裏擺着不同顏色的格子,每種格子裏躺着一種智力開發玩具,一切井然有序。

我當時以爲這些都是工作人員整理的,還忍不住感嘆:這麼多玩具,每天收拾起來得多費勁啊。

可事實上,一點也不。

五個兩三歲的孩子,排着隊取好墊子給父母坐,然後先後取了“工作毯”,規規則則擺在坐墊前,然後依次開始“工作”。

所謂“工作”,就是去架子上取自己感興趣的玩具,放在“工作毯”上,玩到自己不想玩了,工作結束,把玩具放回取出的地方。然後再換一個工作,循環往復……

孩子們很自覺,一切都在老師最開始設定的秩序中進行。一堂課結束,所有的器具,和最開始的一樣,井然有序。

那次課後,我回家便把女兒所有的玩具都重新分類,放在各種格子裏,還特意買了矮矮的櫃子擺放。

此後,女兒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別的地方,都懂得:東西出來“工作”完,一定要送回家。

隨着她慢慢長大,對於自己的東西,便漸漸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控。

一塊整潔規則的遊樂區域,一個井然有序的家庭環境,一份和和睦睦的人際氛圍,對於孩子,不僅僅是規則和秩序,其實也意味着文明和美好。

慵懶邋遢的父母,很難養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家長必看 第3張

孩子自我意識飛躍發展的階段,大概在兩至三歲,也就是第一個叛逆期。從這個階段開始,就讓孩子知道:

進門要換拖鞋,鞋子要放在鞋架上;

吃飯要坐寶寶椅,穿飯兜;

每個玩具拿出來的時候,是在“工作”,“工作”結束後要回到它固定的“家”;

東西不吃不能吐在地上,也不能吐在媽媽手上,要自己吐到垃圾桶裏……

周圍環境中的固定陳設和某種行爲習慣養成後,意味着孩子能夠一個人適應環境,並且自己能夠支配很多細節。

只要孩子建立了這種秩序感,對於自己生活的每一個狀態,她都會比較安心,也會比較有安全感。

在每一個當下,就可以預知下一步的狀態;在每一個狀態裏,都能掌握事物的順序。

內心篤定的孩子,會一直伴隨着自信和快樂。

第一時間對孩子的秩序感進行教育,可能只需父母一兩句引導即可。但如果錯過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接納了雜亂無章的“秩序”,再想去糾正,可能花費九牛二虎之力,卻依然效果一般。

因此,越早建立孩子的秩序感,就越有安全感(因爲秩序感是安全感的基礎),也越有助於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和孩子一起建立美好的秩序

孩子天生有喜歡幫助父母的慾望,從而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強大。

當我們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讓孩子也參與進來,既可以保證高質量的陪伴,又可以讓孩子體會真實的生活細節。

前段時間因爲太忙,家裏的書到處都是。於是我對女兒說:媽媽犯了個錯誤,很多“工作”的書都沒有回家,今天我們一起把它們送回家好不好?

於是,那天,女兒到家裏的各個角落去尋找那些“工作”沒有回“家”的書,然後一本一本地遞給我,而我只需負責站在書櫃前把書擺整齊即可。

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比我自己整理多花費了一倍的時間,但是看着我們一起送回“家”的書,女兒高興極了。

留出一定的時間,留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交給孩子去完成,讓她去尋找,去思考,去嘗試,慢慢的,她的自我整理和管理能力,就會漸漸提高。

慵懶邋遢的父母,很難養出有幸福人生的孩子!家長必看 第4張

帶孩子體驗不同的秩序感

《小腦袋大世界》中有一個觀點:“能與持有不同整潔觀的人共同生活,是一種生存能力。”

相關研究發現,那些和多個家庭成員一起生活、喜歡和別人打交道的孩子,性格更加隨和。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發現,原來每個人的“秩序”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和我一樣,有些人和我不一樣。

這也是爲什麼,我喜歡帶着女兒出去旅遊。她見了很多不同的世界,也接觸很多不同的人,她會更加願意接納。

比如,在火車上遇見一個陌生的小姐姐,會很開心地說:姐姐自己坐座位,但是我坐在媽媽身上;

比如,隔壁叔叔在喝飲料,她會覺得:飲料會脹肚子,喝了會不舒服,我要喝自己的水。

再比如,旁邊哥哥在手機上看動畫片,她也想看,但是她覺得,用手機聽兒歌、媽媽一起唱兒歌也很開心。

父母要幫孩子感受不同環境中的人和物,幫助孩子明白“他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可能不同,使她學會把“自我”與“他人”區別開來。

對孩子的秩序感保持耐心

有些父母,特別以身作則,家中整齊乾淨,自己的事情也處理得條理分明,也希望孩子,可以延續這種好的自律。

孩子其實天生愛好秩序感,也特別渴望自己動手,但因爲孩子身心發育有限,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個時候,就容易越俎代庖。

女兒吃完飯,我每次都鼓勵她自己把碗送回廚房,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她可能把碗掉了,或者碗裏沒吃完的東西撒了一地。

於是我把家裏每個角落都鋪上爬行墊,這樣她就不會打碎東西;也會幫她收拾灑落的東西,然後叮囑她:你成功地把碗送回去了,媽媽要恭喜你,但是下次我們再端穩一點好不好?

只要孩子想自己做,就放手讓她去做,哪怕她做完之後,比事先更亂,作爲父母,也要學會耐心地等她慢慢做得更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