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想要孩子懂事聽話?家長要“少提建議”!

想要孩子懂事聽話?家長要“少提建議”!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家長都喜歡乖巧懂事的孩子,因爲她們聽話,更容易被教化。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懂事聽話呢?

就在上週,李默約了我以及一羣朋友出來喝茶。之所以出來喝茶,就是爲了吐槽老公。

李默跟兒子約好了時間去挑寒假輔導班,可是臨近出門兒子卻在找藉口開溜。

一想到兒子這次期末考試,英語和數學都不及格,李默心裏就炸毛了。

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總不能跟孩子發火吧。於是李默忍着火氣安撫好孩子情緒,轉頭向老公尋求安慰。

沒想到老公毫不在意,反而指責她太小題大做了:“男孩小時候成績不好不是正常的嗎?”

聽到老公這樣說,李默的眼淚都要掉出來了。

然而,老公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打算,繼續說她玻璃心,孩子的問題本質就是家長的問題,孩子學不好,你也得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啊,你看看你是怎麼輔導孩子寫作業的。。。。

沒等老公說完,李默就摔門而出了。

在李默開始吐槽之後,朋友們紛紛變身成情感專家,拋出了自己的經驗和建議。

大寶說,像這樣的男人就是欠收拾,你讓他輔導孩子做兩天作業試試看,他保準就沒有那麼囂張了。

朵朵說,你爲什麼不直接頂回去呢,你懦弱了他就囂張了

貓可說,你好好和老公溝通一下,這樣下去不行.......

儘管,大家都是爲了安撫李默才說了這麼多建議,但是不知道爲什麼,聊天的氣氛蜜汁尷尬。

不到半個小時,李默就找了個藉口離開了。

這時候,一直沒有說話的想想才幽幽地跟大家說:

“其實,大家說的都挺對,一些建議也都很中肯。可是,仔細想想,作爲當事人的她被困擾在這個問題中時,真的是沒有思考你們說的話嗎。但是爲什麼她沒有這麼做,而是出來找我們聊天呢?”

提建議的幾個人面面相覷,不再說話。

而想想停頓了一下,繼續說“我覺得李默找我們聊天的原因只是希望嘮叨嘮叨,而不是真的需要我們給出建議。”

想要孩子懂事聽話?家長要“少提建議”!

這句話一下子就擊中了我。是啊,這些方法既然我們能想到,那麼作爲當事人的對方肯定也有想到過。

而她之所以不這麼做,也許是有自己的苦衷,又或者她從中看到了一些我們沒有看到的可能性。

當我們給出具體的辦法,又或者是道理和雞湯時,我們的出發點其實不一定只是爲了給予對方幫助,因爲我們的建議和道理,在關係層面有另一重意思,“你沒想出這個辦法,你不夠好,你沒有我厲害,你得跟我學習御夫術。

而當李默感受到潛藏着評判和指責時,她肯定會急着做出辯解,又或者索性離開。

回到生活中來,在面對親朋好友的傾訴時,我們是不是也會給出許多建議甚至是解決方案呢?

老闆不行你就換一家公司唄,樹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就壞了一個玩具而已,多大一件事而已啊。”

“男人都懶,女人只能自求多福,所以想開一點咯。”

“你如果能早點起來就不會遲到了!”

......

當他人找我們傾訴生活的不幸福時,我們總是覺得要給一點建議講一些道理,不然我們的安慰就沒有任何意義。

但是,當我們在對方不需要建議時給出建議,那麼對方的情緒可能會變得更糟糕,甚至我們和對方之間的關係也將產生嚴重的衝突。

塔塔曾跟我說,高考前1個月,因爲考試壓力太大,在複習薄弱科目數學時常常會大腦空白。

某天,她打電話回家和爸爸聊到這個問題本想尋求安慰,沒想到爸爸義正言辭地說,學不進去不要找這麼多理由,你就踏踏實實刷題好了,你不是天才就得需要努力。

她委屈地當即掛斷電話,之後大學四年都沒有主動和爸爸溝通過學習問題。

誠然,當年的她確實有些小心眼。可是,如果爸爸當時只是簡單地迴應她的感受,哪怕只是簡單地說一句‘做數學題時你有點懵’,也許她也不會難過那麼久。

說句實話,講道理和出主意都很難讓傾訴者變得好起來。

因爲,這些並不是他們的需求。如果對方沒有明確地表示出來需要你的建議和理解,那麼我們只需要做好傾聽和接納就好了

想要孩子懂事聽話?家長要“少提建議”! 第2張

很多時候,讓一個人走出困境的不是明確的建議,而是當下的情緒被看見被理解。

和老媽鬧矛盾,或許主動溝通才是最好的辦法,然而爲人子女的卻擔心溝通帶來的爭執可能會讓老人傷心;

看見老公不管家事,也許有必要找他嚴肅地和他談談,可是一想到老公之前曾說過“我在外面工作很忙,所以家裏的事情你需要多操點心”,那麼主動找他談談是不是顯得自己很不講理?

人之所以會傾訴會吐槽,很大的原因是被困在開始行動之前的那一步,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想過解決的辦法,他們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

如果我們不給出具體的建議,而是接納對方的感受,那麼對方很有可能就不會在情緒上停留太久,而真正邁出行動的一步。

被理解是多麼的重要,它讓人感受到,我是被接納的,在身處困境時我並不孤單。這種充盈而又自然的情感呼應,纔是關係平和親密的鑰匙。

給予理解,而不是給予評判和方法,這個方法不僅適用於我們成人之間的溝通,在和孩子的交流過程中,也一樣有效。

女兒上小學以後,作業比平時多了不少,以前她進門抱怨作業多的時候,我和她爸曾經都會很直白地跟她說那就趕緊做啊,然後巴拉巴拉給出一堆我們當年的學習經驗。

後果可想而知,女兒不領情,還會說我們太嘮叨。

就在昨天,丁老師建議我不要給孩子下定義不要給予他們具體的方法,而是好好聽她說話。

我在嘗試之後,才發現女兒抱怨背後的真正原因,是我從來就沒有想到過的那一個。

女兒:“最近作業真的好多好多,英語、數學都有好幾張卷子要做。”

我:“作業好多,你確實也挺煩。”

女兒:“就是啊,每天寫作業都要寫到9點過,連動畫片都看不了了”

我:“是的。”

女兒:“能不能跟媽媽商量一下,下午放學給我留半個小時看動畫片,讓我看完了再寫作業好不好”

我:“哦,原來你想看動畫片啊,好吧,我答應你,不過學習也不能鬆懈哈”

女兒:“好啊,謝謝媽媽,我去做作業了。”

我忽然意識到,孩子對作業的抱怨不是因爲討厭學習,時間管理能力差,而是因爲她想要看動畫片。並且,在她想看動畫片的同時,她也想在想辦法兼顧學習,不想讓自己因爲看動畫片而拉下學習的。

而她的這層希望,包裹在語言之下,等待我們主動去探尋真相,從關係層面做出迴應。

如果我們急匆匆地就給孩子貼上標籤,又或者急匆匆地就給予解決方法,那麼,我們很可能就失去了真正聆聽的機會,讓孩子不再跟我們袒露心聲。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感受是被接納的,他們其實是有辦法的,他們會使用自己覺得最適合的辦法去解決問題的。

法國詩人曾說過:理解人的方法只有一個,判斷他們的時候不要急躁。

也許,當孩子想傾訴的時候,我們不要那麼着急,不要急着去指責,不要急着給出建議,而是靜靜聽孩子訴說,然後把處理事情的責任還給孩子自己。

說不定,孩子能找到的答案比我們想到的更加美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