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活中,有些孩子不聽話時,總是會聽到有些家長說“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不得不說,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午後,我帶着女兒到小區附近的遊樂場玩。

臨近傍晚時分,家長們大都陸續牽着孩子回家了,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還不肯走。

媽媽各種溫情勸導、利誘,甚至把他抱起來強行帶走,都不見效——“小正太”掙扎着蹬着腿蹦出了媽媽懷抱,很犟地賴在搖搖車裏:“就!不!走!”。

媽媽着急了,氣呼呼跟男孩扔了一句:“你這孩子太不乖了!再不跟着走,媽媽就自己走了!”話畢,她故意裝着一臉決絕,頭也不回地走了。

但“小正太”卻一臉淡定,似乎對這一切不以爲然,仍堅定地“留守”着。

正太媽媽皺皺眉頭、咬咬牙,趁孩子不留神,迅速消失在他的視線裏,側身躲進一旁的“繪本館”門後,“暗中觀察”着孩子。

只見那娃獨自在車裏呆了十幾秒,隨後東張西望,發覺媽媽的身影不見了,小眼神裏有了一絲惶恐。他爬出了搖搖車,在遊戲機、夾娃娃機之間焦灼走動,找尋着媽媽:“媽媽!媽媽!”卻一直沒聽到媽媽迴應。

他終於慌神,小臉有點煞白,開始無助地抽泣。

媽媽心軟了,趕緊走過去抱起孩子,邊安撫,邊無奈地跟身旁的一個奶奶說:“我家這熊孩子啊,不這樣裝着嚇唬一下,都快‘鎮壓’不住了!”

而“小正太”表情很驚惶,緊緊攬着媽媽脖子,淚珠鼻涕一塊流,小腦袋上滿是淋漓的汗滴,似乎是被唬住了。

面對着哄不來、管不住的娃,“嚇唬式教育”這一着似乎很“靈”,多少爸媽都屢試不爽。就連一向作風前衛的“辣媽”小S,也曾自曝:自己在管教孩子時,經常採用的是“騙子攻略”,例如不乖就會被車碾過,或者被電死,不然就是被火燒之類的。

然而,這種教育手法,對孩子真的好嗎?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福州的一位媽媽,爲了讓孩子跟自己回家,不跑去玩耍,就裝着離開的樣子嚇唬孩子。誰知道她剛走沒幾秒鐘,孩子就消失在人羣裏了。媽媽嚇壞了,不得不求助警察,所幸孩子之後被找到了。

只是嚇唬下孩子,想讓他“長個記性”,沒想到搞到要報警,估計很多爸媽都始料未及。

雖然,不是每一場嚇唬,都會有這樣的“後果”,但已有無數案例表明:嚇唬孩子,存在着很多隱患,是一項容易被忽視的“軟暴力”,絕不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

這一招,雖然很省事,卻很“生事”。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即使是“小天使”一樣的“萌娃”,也會有“小惡魔”“附身”之時——無理取鬧、撒潑耍賴……

無計可施時,“嚇唬”這招一出手,孩子就會頃刻“聽話”,整個世界也會變得“靜好”。

有記者曾做過調查:你小時候有沒有被長輩語言嚇唬的經歷?

在28位受訪者的回執中,幾乎清一色都是“有過”。

還有超過三成的人提到:小時候聽到長輩說過最可怕的語言,就是“媽媽不要你了”或者“把你賣掉”。

而在另一個小範圍隨機調查中,結果也表明:

有100%的人曾經在兒時被自己的父母用各種各樣的言辭嚇唬過。

其中1/3已經爲人父母的人裏,有100%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經或者正在用各種各樣的言辭嚇唬自己的孩子。

這無疑是一種“不良循環”,更是一種“有毒”的教育方式,其“副作用”不容小覷。

① 影響孩子的心靈成長

孩子心智稚嫩、敏感脆弱,並且很信賴父母,他們沒法意識到“開玩笑”和“真心話”的差異,往往會100%認同父母所說的話。

一些嚇唬的話語,會讓孩子安全感不足,內心恐慌,形成心理負擔,久而久之變得膽怯畏縮。

我有一位同事,拐騙、性侵的新聞看多了,一天到晚給9歲的女兒灌輸“女生出門注意事項”的“愛心提示”。結果她家“小蘿莉”膽兒卻變小了,現在連下樓倒個垃圾都不敢,讓她很懊悔。

醫學研究表明,處於生長髮育階段的兒童,各組織器官較爲脆弱,功能亦不完善,防禦恐懼的能力較弱,受驚嚇後時常會有恐懼情緒滯留,使內分泌功能受損,導致發育減慢,還可能出現語言障礙,聽、視力下降,甚至誘發心理疾病,導致心理障礙。

心理學上曾有一個備受譴責的“小艾伯特實驗”。

心理學家約翰.華生通過各種方式,反覆刺激、恐嚇作爲實驗對象的嬰兒小艾伯特,讓他一看見毛絨絨的東西就驚恐大哭,得出結論:人的恐懼,是可以被製造出來的。

這個實驗殘忍而極不道德,那個可憐的孩子也在年僅6歲時就因病去世。不過,也警醒了我們:

嚇唬孩子並非好事,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嚴重的話,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② 孩子的認知會出現謬誤

很多嚇唬孩子的話,都是家長隨口拈來,毫無科學依據,有些甚至是虛構、誇大或扭曲事實。這樣的話,會給孩子的早期認知帶來一定的偏差及誤解。

朋友念三年級的女兒小芊,有個“小毛病”:不喜歡接觸錢。

她摸了錢的話會很不安,一定用洗手液把小手洗上好幾遍。別的小孩都會自己買早餐買文具,而小芊卻不願花錢、不懂算錢。

原來,小芊4歲前都是由奶奶細心看護的。因爲怕孩子不講衛生生病,奶奶曾多次“提醒”小芊:“錢幣上面有很多細菌、病菌,千萬別亂摸,有傳染病的!什麼乙肝、肺結核啊搞不好會要命的……”

現在,女友夫婦倆都在努力引導孩子,但願她能早點糾正過來。

同理,“不乖就讓警察叔叔抓了你”、“再哭就讓醫生(護士)給你打針”等恐嚇的“經典語錄”,不但讓警察、醫護人員這些職業無辜“背鍋”,更讓孩子的認知走進各種“誤區”。

比如,真正遇到困難時,孩子卻不敢向警察求助,會爲其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隱患。

③ 會讓孩子內心矛盾迷茫

當嚇唬的話成了管教孩子的“法寶”,時間長了,孩子聽多了,就信以爲真。

可是,等他漸漸長大,卻發覺並不是那麼一回事,好像被“忽悠”了一樣,他的內心便會很矛盾、迷茫,同時對父母的信任感也一點點減少,親子關係也有可能產生疏離感。

④ 難以讓孩子認識到錯處

你以爲,一嚇唬,孩子就馴順了,但這只是表現,孩子內心的“小宇宙”是否在風起雲涌,你卻未曾留心探究。

有的孩子有逆反心理,你嚇唬多了,他熟視無睹,就像“狼來了”效應一樣,只會覺得不屑。

有的孩子迫於家長的威嚴,表面上很“乖”,心裏卻自有想法,只是不敢或不願表達。

如此一來,家長就沒法讓孩子正確地認識到錯處,也不清楚孩子的心理變化,教育效果、親子溝通都大打折扣。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第2張

顯而易見,在教育孩子時,“嚇唬”是一個“下下之策”。

風靡全球的“正面管教”教育體系創始人簡·尼爾森說: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作爲父母,我們要儘量以溫和、明朗的方式,來讓孩子懂曉事理,讓他的心靈天空灑滿“愛”與“耐心”的暖陽之光。

就算孩子再淘氣,父母也得先迅速收斂情緒

孩子惹禍犯錯,頑劣哭鬧,的確讓爸媽心煩意亂,但是在失去耐心前,我們得先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能讓簡單粗暴的“恐嚇式”“狠話”拋向孩子。

給自己十幾秒時間吧,先冷靜下來,才能以平和的態度,跟孩子作良性的溝通。

安撫孩子,瞭解他“鬧騰”的原因

孩子搗蛋調皮,別急着“遏制”,不妨先給他一個安撫的擁抱,讓他的情緒“緩衝”下來,再慢慢探詢他的想法。

比起咋咋呼呼的嚇唬,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你、接受你的教導。

轉移注意力,避免衝突

可以帶孩子先離開“現場”,換一個環境,給孩子其他選擇,去做別的事情,轉移娃的注意力,讓大家都“換換氣”,調整好情緒,再好好地跟孩子“明辨是非”。

正面引導孩子

跟孩子訂立相關的行爲規則,比如要做完作業才能出去玩,要洗了手才能吃東西等等,心平氣和去正面引導他成長——而不是毫無教育效果地靠“嚇唬”來讓孩子“懂事”。

統一教養觀念

跟家裏其他帶孩子的親屬(爺爺奶奶等)、保姆阿姨等好好溝通,告訴他們儘量不要用“嚇唬”的方法來教娃。因爲他們和孩子接觸的時間較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亦是不容忽視。

這世上,本沒有完美的父母,亦沒有完美的孩子。

然而,唯有真誠而不帶恐嚇的愛,纔可以引領着我們不斷溝通、不斷改變,力圖盡善盡美,跟着孩子一起成長,一同體驗人生每一段不可復刻的美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