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有競爭意識就是有競爭力?你這種一廂情願的認識只會讓孩子徒增焦慮!

有競爭意識就是有競爭力?你這種一廂情願的認識只會讓孩子徒增焦慮!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多數的家長都有一種共識:現代社會競爭太激烈,要想讓孩子長大以後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就得從小培養他的競爭意識,所以你會想法設法地製造一些讓TA贏的機會,讓TA保持對贏的“渴望”,又要製造機會,不斷地讓TA認識到長大後會有多少對手在等着和TA“過招”……但我們要問的是,即便如此,爲什麼依然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被培養出所謂的競爭力呢?

一天晚上,睡覺之前,我的兩個孩子不情不願地去刷牙。在去浴室的途中,我四歲的兒子米洛對妹妹說:“我要贏,我要贏!”

他說的是要贏得刷牙比賽。

沒錯,我有一個好勝心切的孩子。我和米洛打棒球時,他會對我說,“我把你打敗了。”

有競爭意識就是有競爭力?你這種一廂情願的認識只會讓孩子徒增焦慮!

最近,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詳細剖析了奧巴馬總統的好勝心。在卸任聚會上,這位人生贏家,給了白宮的實習生們一些“生活建議”:“當你有了孩子,一定要讓他們贏。”然後他微笑着補充,“直到他們一歲爲止”——此時你可以再次獲勝。

他說的對嗎,哪怕是在開玩笑?

要不要告訴孩子人生的艱難?告訴他們,只有嘗過失敗的痛苦,纔會感覺到勝利的喜悅更加甜美?還是隻讓孩子贏,讓勝利成爲樂趣的一部分?即使是玩棋盤遊戲,除了故意放水讓孩子“贏”之外,還有什麼辦法能讓孩子更加高興,而且受益更多呢?

競爭有害還是有益?

阿爾菲·科恩(Alfie Kohn)是一個作家和演說家,在他看來,“競爭具有破壞性,對孩子尤爲如此,且不僅限於孩子,以這種方式撫養孩子是有害的。” 他對競爭負面性的看法在育兒領域受到廣泛關注。他認爲想要表現卓越,就要在日常的教育中避免競爭,可是,這與我們的常識背道而馳!

科恩先生的觀點與現代生活的現實似乎很難調和:無論是從總統競選上,還是從奧運比賽上,前者只有一個人能獲勝,後者只有三個獎牌得主,且高低有別。讓孩子爲資源稀缺、僧多粥少的現實做好準備,似乎是家長們的職責所在。

許多學者都認同競爭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表明,當人們想贏的時候,當人們有信心的時候,往往會更加成功。但是,科恩先生的一個觀點是許多研究人員都認同的,即混亂的競爭會造成焦慮、傷害自尊、讓人的表現更差。

那麼,競爭會讓人表現更出色嗎?即將出版的美國心理協會的雜誌《心理學公報》上即將發表一篇綜述,彙總了成百上千的關於競爭和表現的論文,發現兩者之間沒有並明確的聯繫。

在競爭中感到快樂,可能嗎?

那麼,我們總是強調環境惡劣、競爭激烈,讓孩子時時刻刻保持競爭意識,孩子就能獲得競爭力了嗎?顯然,這隻能讓他們更加焦慮!

有競爭意識就是有競爭力?你這種一廂情願的認識只會讓孩子徒增焦慮! 第2張

如何讓孩子獲得競爭力,同時在競爭中感到快樂呢?我開始尋找答案,用以對付我那連刷牙也要爭輸贏的兒子。

孩子對於競爭的理解非常淺顯,他們只是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贏”這個詞。換句話說,當他說他要打我的時候,顯然沒有意識到“打”的真正含義。所以我們可以先滿足孩子的幻想:試着改變遊戲的性質,強調合作,淡化競爭。

我和米洛站在客廳裏,我提出計劃:我們來玩拋球的遊戲,數數我們可以來回拋球多少次。

“太棒了”,米洛興奮地說。他停頓了一下說道。“我一定比你接住的次數多。”

米洛的很多朋友,尤其是家裏的第一個孩子,他們喜歡談論勝利,感覺良好,但沒有真正理解這意味着什麼或者好在何處。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我們大人每天都在強調競爭。我們會討論誰贏了比賽;誰贏了競選當了總統……

沒錯,競爭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有競爭意識就是有競爭力?你這種一廂情願的認識只會讓孩子徒增焦慮! 第3張

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聖托馬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約翰·陶爾(JohnTauer)和他10歲的兒子傑克和7歲的兒子亞當。

約翰·陶爾(John Tauer)是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聖托馬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說:“消除競爭,是不現實的。不是每個人想成爲醫生的都可以成爲醫生,不是每個喜歡唱歌的人都能成爲歌星,你無法遠離競爭。”

五年間,他通過一系列研究觀察年齡9-14歲的孩子們在三個情況下進行投籃的表現:

當一名球員對抗另一名球員(直接競爭);

當兩名球員一起合作得到綜合最高分(合作);

當兩名球員聯手對抗另一對球員(合作結合競爭)。

並得出結論:合作與競爭的結合導致了更高的滿意度,通常得分也更高。陶爾博士說:“孩子們喜歡競爭和合作相結合。從中獲得的享受得到顯著提升。”

那麼孩子是自己玩,還是與他的妹妹玩,或與其他幾個孩子一起玩,哪種情況更好呢?

陶爾有一些具體的建議:比贏更基本的需求是感覺良好。如果我讓米洛一直贏,他可能一開始感覺很好,慢慢的他就會覺得不對勁兒了。我們需要允許孩子輸,理想的情況下,他應當有一個夥伴,既有合作也有競爭。

“心理學並非沒有罪狀,那就是總是希望孩子們感覺很好,”陶爾博士說:“試圖人爲的避免競爭,不可能消除競爭,只會讓孩子覺得在競爭中感到‘害怕’;而一味強調競爭意識,只能讓競爭越演越烈。”

解決問題,而不是強調輸贏

19世紀60年代末,十幾歲的艾瑞克·範·迪倫(Erik van Dillen)是當時最好的球員。曾在1972年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作爲斯坦·史密斯(Stan Smith)的雙打搭檔。而後,擊敗了年輕的約翰·麥肯羅(John McEnroe),贏得了戴維斯盃。現在,他五個孩子的父親,作爲他的朋友和網球夥伴,我知道過去的幾年裏,他在教育方面頗有心得。

有競爭意識就是有競爭力?你這種一廂情願的認識只會讓孩子徒增焦慮! 第4張

網球冠軍埃裏克·範·迪倫(Erik van Dillen)(左)與海牙(Hague),他27歲的兒子。

他告訴我,強調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他說,他所認識最偉大的球員都是“問題解決者”。當他們遇到其他的強者,他們會享受在挑戰的過程中解決難題。而輸贏只是衡量他們是否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而已。

他觀察到,這些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具備同等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既不會因爲失敗而喪失自尊,也不會因爲勝利而自我膨脹。

範·迪倫將這份體悟以詩的形式送給他的孩子:一個成熟的靈魂把勝利和災難都視爲“騙子”。

也就是說,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孩子,才真正能夠贏得比賽,或者說具備長久的競爭力。

該怎樣引導孩子?

那麼,我該拿米洛怎麼辦呢?

我嘗試着減輕輸贏的分量,降低輸贏的重要性。讓米洛鼓勵其他孩子。這樣能敦促他認識到別人身上的努力和優秀,學習和吸取。

我看到米洛顯現出合作精神,甚至是在競爭中的合作精神。哪怕他輸了,他也會受到鼓勵的回報。

重點不要放在獲勝上,而是放在技能的掌握上,那麼個人和團隊——學校、國家、世界,將在這個過程中成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