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利用比賽提高孩子的能力並學會面對競爭與失敗

利用比賽提高孩子的能力並學會面對競爭與失敗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暑假裏,爲孩子們舉辦的各種比賽如火如荼。鋼琴賽、唱歌賽、繪畫賽……據統計,從今年7月放暑假到現在,廣州市大大小小的少兒比賽已經超過了百場。涉世未深的孩子,從小就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競技比賽,而作爲家長又應該怎樣引導孩子面對比賽呢?

利用比賽提高孩子的能力並學會面對競爭與失敗

利用比賽提高孩子的能力並學會面對競爭與失敗

  讓孩子明白參賽目的

有很多孩子是被家長拉到各種比賽場的,他們並不太清楚站在一個大大的臺子上被四周的人看,還要賣力地表現是爲了什麼。事實上,有時候爲什麼讓孩子參加比賽,就連家長自己都不太清楚,他們只是覺得,最好什麼東西也別讓孩子錯過。放假在家準備升小學三年級的明明對記者說,放暑假以來,他已經參加了包括圍棋、英語和鋼琴的三項比賽,每次比賽前都是緊張地準備,“這個假期過得不開心”。

專家認爲,應該說,讓孩子多參加比賽有很多好處。比賽所傳達出的競爭觀念也是現代社會的基礎組成部分。“比賽”和人類的誕生一樣自然而來,人類的一生其實都離不開比賽。但是讓孩子多參賽不是爲了追求名次和功利性的結果,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利用比賽提高自己的能力,更爲重要的是學會面對競爭,甚至面對失敗。

中山大學心理學教授肖計劃認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任何情況下,讓孩子先知道“爲什麼要做”是最重要的。因爲,明確的動機是前進的動力,而盲目地參加比賽只會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陷入徒勞無益的陷阱裏。

  利用比賽調動積極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自然的狀態下是容易散漫懶惰的,而比賽則創造出了一種特殊的氛圍,具體表現在時間的有限性、條件的限制性和結果的排他性。其實,比賽把人生的很多問題濃縮在其中,在比賽的過程中,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自我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利用比賽提高孩子的能力並學會面對競爭與失敗 第2張

據專家介紹,小孩子最容易有“磨蹭”的毛病,其實這就是人類自然性的一種體現。而如果家長善於利用比賽帶來的競爭氣氛,孩子的積極性就容易被調動起來了。其實,在比賽中鍛鍊孩子的能力未必限於大家熟知的特長比賽,生活中也可以想辦法創造比賽的氛圍。比如說,如果早上孩子不愛起牀,刷牙也磨磨蹭蹭,聰明的家長就可以和孩子搞個“起牀比賽”或者“刷牙比賽”,小朋友的好勝心都比較強,如此一來,孩子的小毛病就容易被改掉了。

  分析、鼓勵勝於比賽結果

對於大型的特長比賽,比賽後的總結遠比比賽本身更有意義。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分析:我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經驗可以總結?失敗的問題在哪裏?哪些“門檻”成爲了前進的障礙?然後幫助孩子找到答案。

專家提醒家長,對於比賽的結果,家長要多鼓勵,少批評,儘量使用積極、正面的語言來進行總結。比如說,孩子在一個賽跑活動中只拿到了最後一名,家長應該肯定孩子說:“哇,寶貝你太棒了,你參與了比賽,本身就是值得表揚,而且媽媽也看到你盡了全力,媽媽真爲你驕傲!”小孩子的心靈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經常用正面的、肯定的語言來進行教育,就容易養成孩子樂觀向上的性格和自信的態度。家長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因爲事實上,沒有人願意輸。家長要讓孩子知道,雖然他不是勝者,但是爸爸媽媽一樣愛他、重視他。

利用比賽提高孩子的能力並學會面對競爭與失敗 第3張

此外,家長也不要拿自己孩子的失誤和其他孩子的成就做比較。孩子很清楚自己在哪方面不如別人,這樣的比較只會讓他對自己更沒有信心。在引導孩子參賽的時候,還要注意儘量讓孩子先從簡單的、容易的比賽做起,逐漸向比較困難的項目進發。

專家提醒:幫孩子 家長別犯糊塗。據專家介紹,在引導孩子參加比賽的過程中,有的家長們容易犯以下的錯誤:“包辦代替”、“帶頭犯規”和“失望呵斥”。要警惕哦!你不要成爲其中之一。

  包辦代替型:

小學四年級的剛剛被媽媽視爲“掌上明珠”,從小就被呵護備至,也被媽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此,在剛剛的記憶裏,“所有的大事發生的時候都有媽媽的影子”。最近剛剛的班上搞了個手工製作比賽,媽媽覺得剛剛笨手笨腳做不好,乾脆大包大攬,幫剛剛剪了個剪紙讓剛剛送去參賽了。

專家酷評:大包大攬的家長其實是非常不自信的。真正有水平的父母,能夠微笑面對孩子的“無能”,讓孩子自由選擇如何去行爲,親身感受行爲帶來的酸甜苦辣,因爲“包辦”的結果只能延遲孩子的幸福。

  帶頭犯規型:

“下面,3歲組寶寶的拿球比賽開始,請媽媽和寶寶們做好準備!”在一場“開發寶寶智力”的比賽活動中,主持人規定,媽媽可以跟在寶寶後面保護寶寶,但不能幫助寶寶拿球。可是“預備-開始”的口號喊過之後,好幾個的媽媽基本上是“越俎代庖”,兩隻手幾乎是“提”着寶寶前進,有一個寶寶差點被自己的媽媽給弄摔了。

專家酷評:帶着孩子以犯規的方式取得比賽的勝利,其實是得不償失的。雖然寶寶只有3歲,但是小小的心裏已經有了最初的記憶。即使一時沒有印象,在這樣的家長的教育下成長,孩子以後也會養成投機取巧的習慣。

  失望呵斥型:

欣欣的媽媽和爸爸感情不好,於是媽媽把所有希望和快樂的來源都寄託在欣欣的身上,從欣欣很小的時候就帶着她到處趕場子般地參加各種比賽,從學校組織的演講賽,到社區組織的各種遊戲,爲了培養欣欣的“能力”,媽媽試圖讓欣欣不錯過任何一個比賽。而如果欣欣表現不好,就會得到媽媽非常嚴厲的訓斥。

專家酷評:欣欣的媽媽採取了一種“似是盡力培養孩子的方式”。其實孩子無形中成了爸媽不幸婚姻的犧牲品,不但要被迫做很多事情,還要因爲做得不夠好而被訓斥。這樣的孩子成年以後可能會非常不自信,甚至產生嚴重的逆反情緒。其實,對孩子來說,“呵斥”也是一種暴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