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腦神經科學揭示:兒童閱讀改變大腦的真相

腦神經科學揭示:兒童閱讀改變大腦的真相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疑問:“爲什麼新加坡要求父母在孩子18個月的時候,就念書給孩子聽,他們又聽不懂,唸了不是白念麼?”很多父母臉上也有同樣困惑的表情。關於閱讀,大家都曾聽說過它的重要性,今天我就想從腦神經科學方面來與大家來聊一聊兒童閱讀。

腦神經科學揭示:兒童閱讀改變大腦的真相

說話是本能,閱讀靠培養

人類開始兩腳直立行走時,站起來的力量將喉頭拉下來一些,增加了共鳴腔的長度後,人就開始說話了。但是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對人類發展的歷史來說還太短,短到來不及錄入到我們的基因上,因此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既然是習慣,就需要從小培養。我們知道把一個孩子放到一個正常的環境裏,沒有人特意教他說話,他潛移默化也會說;但是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裏,沒有人教他閱讀,他就是文盲。

腦神經科學揭示:兒童閱讀改變大腦的真相 第2張

因爲神經學家發現,大腦並不會直接演化閱讀。文字被髮明後,大腦被賦予處理認爲訊息的任務,於是大腦就召集了原來處理臉型、外界物體形象等的部位,勉爲其難的完成任務。因此,大腦中沒有閱讀中心,閱讀時需要很多區域抽離原來的工作,合力完成,所以要練習很久纔會熟練。

但就像新加坡倡導的親子共讀一樣,並不是說在18個月的時候就教他認字、寫字,而是培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和興趣,慢慢培養他的閱讀能力。

腦神經科學揭示:兒童閱讀改變大腦的真相 第3張

兒童閱讀從圖畫書入手

有這麼一句話“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不熟悉的東西,圖片會比文字描述來的有效。有時候老師說了半天,學生一臉茫然,但是圖片一看就明白了。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柏林拍攝的《看見臺灣》,讓許多臺灣人從空中俯瞰臺灣,看到土地被破壞的那麼厲害,才真正意識到保護動物和環境的重要性,這是多少言語都不一定做得到的。

腦神經科學揭示:兒童閱讀改變大腦的真相 第4張

在孩子小時候,圖畫也比文字更容易帶領孩子進入閱讀的門,所以親子共讀圖畫書是非常好的選擇。而在誘導孩子閱讀的時候,要先激發他的興趣。這不是一定要讓家長念自己不喜歡的公主王子的故事。我們一直說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有時候念一些有挑戰性的書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與想象力。

閱讀是主動學習的歷程

也有家長問,既然圖片攜帶的信息比文字多,爲什麼不能用多媒體來取代閱讀?其實用多媒體作爲輔助很好,但不能取代閱讀,兩者的大腦功能不一樣。

閱讀是主動學習的歷程,我們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及腦磁波儀(MEG)的實驗中看到:閱讀時,大腦是一路從視覺皮質活化到前腦,每一個字都會激發出一連串跟它相關的字,是一個聯想力的競賽;而電視是一個被動的歷程,電視要在一秒內呈現24張圖片,靠着視網膜的視覺停留,讓靜止的畫面成爲連續的動作。所以看電視的時候不太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因爲你一停下來思考,後面涌出的訊息就被忽略掉了,所以看電視就是被動的接受訊息的過程。而且,在神經學上發現,主動學習的神經連接的很密,而被動學習則很稀疏,而一個人的神經網絡越密,他越有機會觸類旁通、產生新的想法。

腦神經科學揭示:兒童閱讀改變大腦的真相 第5張

親子共讀,創造快樂時光

我們提出親子共讀,雖然孩子還小,不一定完全都懂,但是他會知道閱讀是一個快樂的時間,父母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父母唸書的聲音對孩子來說像個音樂,他會努力想知道父母在說什麼,努力代表主動,主動就會增加他神經迴路的連接,會快速的增加他詞彙,方便早日跟人以言語溝通。

腦神經科學揭示:兒童閱讀改變大腦的真相 第6張

美國的研究者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找到兩組5歲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教育程度、社會地位都相似,一組是父母在過去兩年內每週5次與孩子共讀,另一組則沒有。實驗者讓孩子講一個與自己有關的生活故事,並假裝給洋娃娃講故事。結果發現:有親子共讀的那組,不但文法程度比較深,用的句子比較長,而且他們會更多的用到書面語。無論多麼淺顯的書,用詞都跟口語有差別,而且書中會用到很多比喻,孩子聽多了看多了,能增強他們的表達能力,對他們之後作文也會有一定助力。

中國人一向功利,好像一件事一定要看到成效,其實很多好的事情不是馬上看得見效果的,就像人生重要的事,並不是考試考得出來的一樣。英國作家高登曾說說:“當你學會閱讀,你等於重生一次,你再也不會感到寂寞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