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童年缺愛的殘酷真相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童年缺愛的殘酷真相

來源:育娃網    閱讀: 5.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皮膚是人類最大的感覺器官,分佈着豐富的神經細胞,也是自我與環境之間的生理界限。當嬰兒脫離了子宮封閉、安全的環境之後,觸感是他認識世界的第一種方式。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嬰兒出生時最成熟的分析器是皮膚分析器。它的傳導通路的髓鞘化形成,幾乎在孩子一出生時就完成了。觸覺比其他感覺更爲真實、具體,甚至強烈。

而媽媽的撫觸則是母親與嬰兒內在信息交換的重要過程,它是一種情感上極爲有力的非語言交流方式。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童年缺愛的殘酷真相

撫觸是母子之間最直接、最溫暖的交流方式。

心理學家做過大量關於觸摸對人類影響的實驗,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哈洛的“恆河猴實驗”。

1958年,著名心理學家哈里·哈洛(Harry ow)在當年的心理學大會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致辭——《母愛的本質》。這篇致辭不僅在心理學界,還在整個社會都引起了轟動。

他通過“獨特”甚至近乎“嚴酷”的實驗,證明了“母愛的本質”——母親和孩子之間的肢體接觸——對嬰兒的意義、對母子之間的關係以及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影響。

哈洛爲新生的小猴製作了兩個媽媽:一個是用鐵絲編成的“鐵絲媽媽”,但能夠給它提供奶水;另一個是用母猴的模型套上鬆軟的海棉和絨布的“絨布媽媽”,能夠給它提供接觸感。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童年缺愛的殘酷真相 第2張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

實驗開始,剛出生的小猴被丟進封閉的籠子裏,不停發出啾啾的叫聲。它們害怕極了,一連幾個小時都靜不下來。焦躁恐懼的幼猴蜷縮成一團,情緒極度不穩定。

直到幾天後,小猴知道母親不會出現,便把感情轉移到“絨布媽媽”。它們爬到“絨布媽媽”身上,趴在它胸前,用細瘦的手撫摸它的臉,輕咬它的身體,或在它腹部背部磨蹭好幾個小時。

不過由於“絨布媽媽”無法供應奶水,小猴肚子餓了,會衝向“鐵絲媽媽”,吸取源源不絕的乳汁,吃飽後又回到“絨布媽媽”柔軟的懷抱,享受安全感。

實驗統計結果表明,每天24個小時中有將近18個小時,小恆河猴待在能夠給它提供接觸感和依戀感的“絨布媽媽”懷裏;而只有3個小時,趴在只給他提供奶水卻沒有任何可以依戀的“鐵絲媽媽”懷裏吸奶;其他時間在兩邊跑來跑去。

由於在生命早期缺乏母愛,這些恆河猴所受到的傷害使得它們在餘生很難恢復與其他猴子之間正常的社會交往和關係。

哈洛的實驗過程以影片方式記錄下來,呈現的景象令人心寒恐懼,但凸顯了親密情感對生命的重要。

哈洛由此確認,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母親總有一天不再分泌乳汁,而孩子依然愛着母親,因爲他們感受到愛,保有被愛的記憶,只是形態改變了。每一次親子互動,都源自於幼時感受到的溫柔撫觸。

從哈洛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撫觸給新生嬰兒帶來安全感、信任度和一種聯結,媽媽撫摸寶寶,寶寶撫摸媽媽,這種觸覺正是寶寶與世界建立連接的第一步。

隨着寶寶的成長,觸碰的行爲還會發生變化,衍生出諸如親吻、擁抱、摟肩、拍背等接觸,這些觸碰仍然會給予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並給予孩子鼓勵。

這對他將來長大後建立親密關係都有着很重要的意義。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童年缺愛的殘酷真相 第3張

“愛我就抱抱我、親親我。”

超能陸戰隊裏,大白爲何會那麼深入人心?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的擁抱具有療愈性。每一次的擁抱,就是一次接納的體驗。就像媽媽的懷抱。

有過哄睡經驗的父母也會了解,有一種給嬰兒安全感的方法,是爲他們裹上襁褓。小寶寶夜裏睡不安,有一種方法,也是不要讓他們睡太大的牀,因爲皮膚沒有依靠,會讓他們不安。

可惜,東方文化裏,講究內斂含蓄,並不是特別鼓勵人與人身體間的親密接觸。育兒上亦是如此。有研究表明,中國的孩子遠比美國孩子得到的擁抱少,甚至到10歲左右,便很少有人再擁抱和親吻他們了。

那些小時候極少得到父母擁抱的孩子,在長大後容易形成一種潛在、深刻的、對被愛、被關心、被撫慰的渴望。當這種感覺過於強烈時,可能就會導致一種病態的情感需求。

如果一個人從小能夠充分享受到皮膚接觸,則對於他獲得愛的滿足,以及培養日後的情緒平衡能力、自信心和關愛別人的能力都會起到很大作用。

薩提亞說,要生存,我們每天需要8個擁抱。要成長,我們每天需要12個擁抱。

積極心理學家們說,每天擁抱5次,幸福指數可以大幅提高。

所以,多抱抱你的孩子吧!讓他感受到你滿溢的愛!

撫觸不僅刺激孩子的觸覺,而且促進親子感情。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