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你真的會“教”孩子嗎?

你真的會“教”孩子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娃解決問題,總能用我想不到的辦法。幾天前給娃買了一套釣魚玩具。長長的釣竿上有一根軟軟的線,線的另一頭是一個小指甲蓋大小的磁鐵。卡紙做的魚比硬幣大不了多少,魚的中央有一個綠豆大小的小鐵片。

拿到玩具的一刻,我覺得get到了遊戲設計人的心思——不就是訓練娃的手部穩定性,以及手眼的配合嘛。那就開始吧!

你真的會“教”孩子嗎?

果然,娃舉着釣竿,晃盪了半天,繩子被晃動得擺動起來,最下面的磁鐵怎麼也碰不到魚身上的小鐵片。他着急了,越着急,越穩定不下來。眼看着就要伸手去抓魚。

我趕緊拿起另外一根給他示範:“寶寶你看,這樣釣,手的移動要慢慢的、輕輕的,繩子就不會晃了,你就能慢慢地讓磁鐵靠近小魚……哈,吸到了。明白了嗎?”

娃一臉蒙圈地看了看我,拿起他的釣竿,繼續晃。

“別晃別晃,要慢慢移動,才能讓杆變穩。”我邊說邊去抓他的手,想讓他感受下“這就是穩”。

結果,娃掙脫了我的手,一邊搖頭一邊喊“媽媽”。我知道,他的意思是讓我別“干涉”他。

好吧,我識趣地閉嘴,退到一邊。其實內心的臺詞是這樣的:我倒要看看,你有什麼辦法晃着晃着把魚釣上來。

娃大概各種摸索了一會兒,不到一分鐘,他就找到了自己的辦法,我暫且稱之爲:高頻度任意擊中法。

這是什麼鬼?

他的做法是這樣的:娃根本沒希望通過穩定竿,來讓線不晃,然後一次性把磁鐵對準鐵片。他的做法是,竿一上一下地,讓磁鐵敲擊“魚池”表面,但儘量把磁鐵落下的點,控制在魚的周圍。這樣快速地“點點點”,總有概率可以讓磁鐵“恰好”落在小鐵片上,這時候魚就掉上來了。

真的出乎我意料。我跟娃走得完全不同的路,我是希望通過提高單次嘗試的準確性,減少嘗試次數;而他由於手部肌肉控制原因,無法做到每一次的精確性,就乾脆採取“用頻度補償精度”的做法。這裏面其實隱含了一個重要條件——單次試錯成本足夠低。

是的,做所有事情都如此啊。對於單次試錯成本足夠低的事情,比如軟件開發,就可以採取多次迭代,不追求一次性完美的做法;而對於單次試錯成本比較高的事情,就只能在設計階段儘可能窮盡努力,一次到位,比如蓋房子,不能今天蓋了明天拆,所以設計的時候就要力求盡善盡美。

而我之所以會上來就想教娃怎麼釣魚,一則是“媽媽”的角色作怪,總覺得我明白得比娃多,想要教他;二則是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約束——娃的肌肉控制能力其實很難做到單次精確;三則是,我總試圖去教娃HOW,而不是去向他提出WHAT。這第三點,也是教育孩子方面,我得到的最大啓示。

什麼是WHAT什麼是HOW?

回到教娃的事情上,WHAT就是——釣到魚;HOW就是——用什麼方法釣到魚。

作爲父母,我爲什麼一上來就直接想去告訴娃,你應該用這個方法釣魚;而不是告訴他,這個遊戲的規則是你要釣到魚,然後讓他自己去找出釣到魚的辦法?

這種直奔HOW,忘記WHAT的做法,在親子生活中真的不少。要說好處,是有的,就是經驗的傳授,高效的學習,但壞處似乎也不少。

一位發展心理學的大家曾有過一個這樣的理論,大概是說,關於解決問題,有兩種能力。一種是,通過學習別人怎麼解決一個問題,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種是,自己去找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前一種,是從學習HOW入手的;後一種,往往需要自己做到WHAT的那個HOW。在後一種過程中,人的多種能力得到了提升。比如,考驗人發現問題、抽象問題、找到問題關鍵本質的能力;在試錯中抓住偶然試對,並發現對的規律的能力;創新性找到解決方法的能力……大多數人,特別是大多數中國孩子的問題是——有很強的學習別人怎麼解決問題的能力,卻缺乏自己獨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

有一件小事,我也還記得。

我家娃當初學擰蓋子,他一開始總喜歡手握蓋子不撒開,順時針、逆時針、順時針、逆時針地“來回擰”。這導致蓋子其實一直停留在原地,轉不開。

我試圖教過他,轉半圈後放開手,把手轉回到原來的姿勢,接着擰。這樣蓋子慢慢就開了。

這是我基於觀察自己平時開杯蓋的過程,然後分解了動作,再教給他的。

你真的會“教”孩子嗎? 第2張

結果,他就是不按我的方法來,死活擰不開各種蓋,擰不開就着急。

結果,一個月後,我發現他把我的化妝品擰開了,弄得滿地都是——他是怎麼做到的?我當時好奇極了。

他難道終於想起來我教他的辦法了?

於是我在一邊偷偷觀察。結果我發現他的辦法是:兩隻手一起擰,右手逆時針、左手順時針,大多數蓋子就開了。螺紋如果真的很長,他就把東西放下,兩手回到相對位置,再相反運動一次。

我也是恍然大悟:對啊,娃原先是一隻手動一隻手不動的(這是通過觀察跟大人學的),這樣兩手的相對位移就很小,蓋子自然打不開。而蓋子打開的本質是,蓋子和瓶身,沿圓周發生的相對位移,足夠多,多到能讓蓋子轉完螺紋。這種相對位移的發生,既可以是蓋子轉,也可以是瓶子轉,還可以通過蓋子瓶子向相反方向一起運動,加快實現。

雖然娃不明白這麼麻煩的原理,但他肯定是發現了這個規律。從而自創了開蓋子的方法——兩隻手一起擰。

而這,就是自己通過摸索,通過掌握問題的本質,而創造性地找到的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兩件事對我養娃的啓發,真可謂是“醍醐灌頂”。

你真的會“教”孩子嗎? 第3張

如今的教育體系,多的是教你怎麼學習HOW,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始了,更別說高中,甚至連大學也落到這個窠臼中。所以,孩子3歲上幼兒園之前,這段寶貴的“非學校教育”時光,做爸媽的我們,最好能多一些從WHAT出發的教育。

某種程度上說,我們並不比孩子聰明,我們只是常常“自作聰明”。而這種“僞聰明”,這種看似“高效”的教育,毀掉的也許是再也回不來的創造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