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看四位媽媽的“修煉”故事,裏面有沒有你的影子?

看四位媽媽的“修煉”故事,裏面有沒有你的影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同是母親,別人的“修煉”故事,可能有你的影子,也有你的方向。

看四位媽媽的“修煉”故事,裏面有沒有你的影子?

故事1:內心強大,才能做自己

跟孩子在家裏玩時,我自己很放鬆,也給孩子很大的尺度,鼓勵他探索、嘗試、犯錯、破壞,我能平靜、理智地將這些化爲教育機會,讓孩子學習、收穫。

但是,當我帶着孩子到外面玩,尤其是遇到熟悉的人時,我的尺度會不知不覺地縮窄很多。

我心裏有一個莫名的希望,希望孩子在他人眼裏,顯得聽話、乖巧、懂事、規矩,見熟人就打招呼,不淘氣,懂得謙讓、分享……簡直是集大衆認爲的優點於一身,更直接地說就不是個正常孩子。

因此,孩子跟我出去時常常會不高興,次數多了之後,我自己也發現這個問題。

我慢慢觀察自己的行爲和內心感受,我發現當在家裏玩或者沒有外人在的時候,我所欣賞的那些教育理念和做法,都是活的,而我自己是安定的。

可一旦有了“他者”的眼睛,我彷彿被裝進一個套子裏,自己變得不安起來,原先活着的理念都死去了,轉而迅速活躍起來的是別人的期待,好像不符合別人的期待我就犯錯誤似的。

於是,我會不斷提醒孩子幹這個幹那個,極大地打斷孩子的秩序和思路,他被搞得不耐煩,而我則陷入更大的混亂中,來不及料理自己的情緒時,就會指責孩子。

我的不安從何而來呢?我爲什麼要做他人眼中的好媽媽呢?我爲什麼要拿一個乖巧的孩子來證明自己是好媽媽呢?說到底,我爲什麼這麼在意別人的眼光?

我在尋找什麼?也許是他人的認同。

難道沒有他人的認同,或者被他人否定,我就活不下去嗎?這個問題我沒想過。

反過來問,我之所以活着,難道都是拜他人的認同所賜嗎?

肯定不是。

不斷地自我發問,我找到了一個答案——

自我價值感低,或者說內心深處有個聲音說“我是沒有價值的”。於是,我要調動一切力量和資源,讓別人看到我的價值。

那麼,帶着孩子的媽媽,自然可以藉由一個好孩子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麼說,孩子成了我填補內心空洞的工具。

當我想明白了這一切,我知道了如何留出自己和孩子的空間,如何安放他人的否定和認同,我變得不那麼緊張和刻板,孩子也變得自由很多。

這是我作爲母親的成長片斷,過程有痛苦,但走過去就是一片藍藍的白雲天。

看四位媽媽的“修煉”故事,裏面有沒有你的影子? 第2張

故事2:日益親近的婆媳關係

那天,睡前幫孩子洗腳,鬼使神差地問:“兒子,現在媽媽幫你洗腳,等媽媽老了,你會不會幫我洗腳呢?”

兒子說:“不洗。”他的語氣非常堅定。

“爲什麼呢?”我按住失望和不解,故作平靜地問。

“因爲你們也不給奶奶洗腳啊!”他說得理直氣壯。我頓時語塞。

一直不願意相信“自己怎樣對待老人,孩子以後就會怎樣對待我”這樣的觀點,因爲我跟老人的關係是我不願啓動的工程。

婆婆在我家住已經很多年,一直幫我們照料家務,付出很多。但我們始終客氣地保持距離。

我們相處從不吵架爭執,若遇到小小的矛盾,一方總會很快做出讓步。看似很和諧,但我們自己知道,我們的關係很疏離。

我從未想過要推進我們的關係,但是兒子的這個想法給了我很強的衝擊。我一廂情願地以爲,只要我跟孩子關係好就行了,沒想到我的關係模式,我跟家中其他成員的相處模式,是孩子學習的樣板。

我知道自己在人際相處方面有問題,我緊閉的心門不讓人進,我也不進入他人的心,我與人的隔離讓我時常覺得孤單與寒冷,也許這跟我內心對人際的懷疑和敵意有關。

因爲我現在已爲人母,我希望孩子有更好的人際關係,首先需要我去跨越自己的這種模式。

經過長久的思考,我選擇從跟婆婆的關係開始,我要求自己一點點地關心她,真心地噓寒問暖,認真地給她挑選禮物……慢慢地我發現,人際關係真是相互影響的。

婆婆變了,變得更願意跟我說她的往事和想法,我們的交流越來越多,越來越入心,雖然還沒有到能給她洗腳的程度,但我們一起吃飯時不再無言,飯後還能聊上一陣子,可能聊的也是家常裏短,但心裏的那種舒服告訴我,我們的關係在升溫。

有一天晚飯後,兒子說:“媽媽,你跟奶奶聊天吧,我一個人玩會兒。”這彷彿在告訴我,孩子已經看到我和婆婆日益親近。

我心裏感到一陣溫暖,希望這能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by況況媽媽

看四位媽媽的“修煉”故事,裏面有沒有你的影子? 第3張

故事3:因爲孩子,我轉換了“畫風”

翻開照片,單身生活的快意、隨性和兩人世界的浪漫、溫馨,猶如燦爛夏花,熱烈着那段隨風逝去的日子。

成爲母親之後,每一次翻閱這些照片都有不同的感覺,最初是怨憤,因爲那熟悉的生活被小小的寶寶給扔進了無底洞,尋而不得,如困獸般嚎叫;慢慢地變成了留戀,因爲那樣的日子沒有奶粉、尿布、哄睡,以及一夜起牀三五次,但心裏知道這些都是一去不返,於是心漸漸安定,學習“認命”;再後來,心裏生出了微微的滿足,偶爾會自問:我曾有過這麼美好富足的過往,那我是不是可以毫無遺憾地進入媽媽的角色呢?

這樣的轉變,很大一個原因是孩子常會給我撩人的聲音和微笑。隨着被孩子感動的次數越來越多,我的世界開始翻轉過來。

懷孕時還在堅持的開心網“挪車”、農場“偷菜”,被自己當成笑話封存。閨蜜間隔三差五的大小聚會,能爽快拒絕,不帶一點惋惜。

週末咖啡館裏泡一天的“私享家”日子,變成門前微微一笑,馬不停蹄地直奔兒童用品店。

對自己最滿意的是所有轉變均出於自願,而且幸福指數不降反升,這全都因爲有一天,孩子天使般的臉觸動到了我。

我相信“相由心生”,我知道這張臉會被他的心雕刻出不同的“相”,而我影響着大部分的雕刻質量。

我不捨天使般的臉被烙上各種醜惡的相,所以我欣喜地推動自己生活“畫風”的改變。我主動摒棄憤怒、抱怨,轉而接受伴隨痛苦的升級過程。

當我決定要升級,於是在遇到的各種問題時,我開始看各家育兒書,結果被各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理念和做法,搞得暈頭轉向;接着我用自己僅有的一點對理論的敏感,去尋找這種說法背後的道理,發現這背後的世界更是色彩紛呈,有的認爲孩子生出來是“白板”,有的認爲孩子是“帶核”降生的,有的認爲事出有因,要明“因”才能正“果”,有的認爲因果難以辨析,不管“因”照樣可以正“果”……經典的、現代的、後現代的,育兒方法和理念跟哲學史一樣,不斷推陳出新,關鍵是“陳”的未必全錯,“新”的未必全對,都只是不同角度下的認識而已,這下我更是凌亂了。

經歷過一圈一圈的凌亂和歸位,我發現從理論到實踐的應用,還要過孩子這一關,孩子氣質、遺傳各不相同,用法及尺度就要調整拿捏,怎樣用活理論,如同從高速公路修條小路通到自家門口,這是多麼浩大的工程。

我知道這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爲了孩子的“相”多保持一點天使的模樣,我快樂地修煉着,我的目的是接納遇到的一切,時刻不忘朝着嚮往的生活點點推進。

by小浩媽媽

看四位媽媽的“修煉”故事,裏面有沒有你的影子? 第4張

故事4:網絡世界的“斷舍離”

我曾經是移動互聯網的“奴隸”。

早上醒來,手不自覺地拿起枕邊的手機,打開微信,循着那一個個紅點點,逐個點擊,朋友圈、訂閱號、微信羣,一個都不落下,時而轉發、收藏,時而點贊、評論,甚至打開瀏覽器查閱更多相關信息,接着分享,等待評論和點贊……

整個過程不是任務,沒有設計,但如行雲流水般,不知不覺間將半小時,甚至一小時化於無形。

這樣的情景不只在早晨,在睡覺前,在飯後,在下班回來臥進沙發的那一刻,都會自然發生

可是孩子呢,已經多次想跟我說話,想邀我一起玩,想計劃週末去哪裏玩……卻都被我的“嗯,等一會兒”給打發了。

慢慢地,當我在網絡的深海里浮出水面,看見孩子陌生的表情;當我想跟孩子說點什麼,卻遭遇孩子冷漠的態度;甚至在我極偶然邀請孩子玩點什麼的時候,孩子卻說你看手機吧……

我開始反思,在手機微信裏我究竟獲得了什麼,那些偶爾的快樂像浪花一樣,瞬間來又瞬間走;那些貌似有理的雞湯好像能安慰心靈,但很快發現其實還不如白開水;那些常讓人激動的前沿理念,紛繁複雜,偶遇能感觸自己的觀點,但終因淺嘗輒止而未能納進自己的知識結構,沒法在現實中發揮作用。

回顧自己兩年多的微信生活,留下的只是無法追回的時間和泡沫般的歡喜。

於是我開始了“斷舍離”,我固然不能刪掉微信,因爲不少的工作與之相聯,但我可爲微信“瘦身”——我取消關注連續五次推送都不看的訂閱號,退出一天不看都不影響工作生活的微信羣,不看那些每天分享大量網店廣告、集贊、投票信息的好友的朋友圈,還有誘人的微課,除非講師訓練有素、功底深厚,我都不聽;一些很有道理的專業分享文章,我選擇查資料深入學習,而不是讓這些詞彙飄蕩在知識結構之外。

把省出來的時間拿來陪孩子,安排娛樂休閒,或者深入學習,靜心看書。從移動互聯網的世界裏走出來,是我修煉的一大進展。

初衷只爲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相信還有很多父母跟我一樣,沉浸在網絡世界裏不能自拔,請看看你們的孩子,他們眼裏閃爍着渴望,當有一天他們不再渴望,我們彼此就成爲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了。

by康康媽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