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我是撫養你,並不是伺候你!

孩子,我是撫養你,並不是伺候你!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昨天同事問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叫《00後》的紀錄片,據說這部記錄片花了整整10年跟拍幾個“00後”孩子的成長軌跡,以及孩子的父母所面臨的掙扎和選擇,引起了很多爲人父母者的共鳴。

其中最令我深有感觸的是第二集的小主人公,萌萌。

萌萌曾經是一位愛哭的小女孩,10年後,卻成爲讓家人頭疼的“問題少女”。萌爸認爲孩子是青春期叛逆,萌媽提起孩子小時候的樣子,還會忍不住哭泣,但萌萌卻不明白“我也不知道她爲什麼會我難過”。

萌萌的轉變來自於妹妹的出生,因爲萌萌“從來沒想過要一個妹妹”,因爲妹妹的出生,打破了家裏的平衡:爸爸不再參與她和小夥伴們誇張幼稚無聊的遊戲,媽媽也不再很溫柔地理解和照顧她,父母的重心都轉移到了妹妹的身上,關注萌萌的,更多的是成績。

妹妹出生之後,萌萌就開始出現各種問題了。

孩子,我是撫養你,並不是伺候你!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爲問題或者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離家出走、自殺、打架等)多發生在12-18歲這個年齡段。

但孩子出現的問題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的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很多父母注重培養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注重了孩子生活品質、也很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但是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撫養。

什麼是心理撫養?

1、在孩子12歲前,你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但不是完全以孩子爲中心

2、在陪伴的過程中,有足夠的耐心

同時,你還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髮展的基本階段,每個階段所需完成的心理撫養都有所不同。

心理撫養的第一步就是情感撫養,可是很多時候,家長付出了情感和很多心血,培養出來的孩子卻讓人感到更加擔憂了。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

“愛”應該還是讓孩子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剋制、忍耐。

所以撫養孩子,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比如:

1“說不”的撫養

孩子,我是撫養你,並不是伺候你! 第2張

在孩子三歲左右,對Ta說“不”。

說“不”的教育,應該始於3歲左右的。這個時候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需要,也學會說出自己的要求。只不過很多要求是不合理的,對孩子本身也是不好的。這個時候,就要對孩子說不了。

3-5歲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因爲你的拒絕,感到痛苦。他們可能會撒潑打滾,可能會痛哭流涕,你不用打也不用罵,更不需要講道理,因爲孩子當下根本聽不懂你的道理,你只需要靜靜在旁的等待,保證孩子的安全即可。

可能看到孩子這麼痛苦,你也會很難受,但是,現在的痛苦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孩子長大後對被拒絕的承受能力。

當然,拒絕也是很講究的:拒絕孩子的時候,要儘可能的只有你和孩子,不要當着衆人的面拒絕孩子或者責怪孩子。

5歲以後,你可以適當的與孩子進行“談判”了,但前提是要理解的孩子的需要。

孩子很多的要求看似是無理取鬧的。比如“我現在、立馬要去公園玩”“我現在要吃到糖果”,這些立馬就要得到的要求,說明孩子缺乏延遲滿足(一種甘願爲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1】)的能力。

平時你要有意識,拉長孩子滿足的過程。比如孩子很想去迪士尼,那你可以與孩子商量一下,自己的時間表,約定一個假期去遊玩。讓孩子可以從中學會在期待中實現願望,在等待中體驗期待的過程。

2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我是撫養你,並不是伺候你! 第3張

一是及時出現,二是不能溺愛。兩者並不矛盾。

及時出現,是指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你可以及時出現在他身邊,滿足孩子的依戀需求。

孩子一歲以前,每當看到熟悉的面孔,再受到撫養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可以立即安靜下這就是孩子依賴需求被滿足了。

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愉快、輕鬆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

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心理學研究【2】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所以在孩子12歲之前,一定要及時出現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

但是不能因此而溺愛孩子,不能孩子要什麼,你就給什麼,更不能讓孩子的地位比你高。

孩子和你,都應該是平等的。

沒有原則的家長,纔會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會對孩子造成終身的傷害!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