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拖拉磨蹭?應該從什麼訓練開始?

孩子拖拉磨蹭?應該從什麼訓練開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家孩子做事情慢吞吞的嗎?那麼面對這種狀況應該怎麼辦?是不是感到非常着急?孩子拖拉磨蹭?應該從什麼訓練開始?

問10位家長,有9位對孩子的“拖拉磨蹭”感到心煩,焦慮。

家長心急火燎,孩子不知所措,周而復始,雞飛狗跳,到底問題出在哪裏?

一是隻是你覺得孩子慢!

速度是相對的,家長作爲成人,效率肯定比孩子更高。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沒有不慢的孩子,只有接納和不接納的家長。

接納的家長願意牽着一隻蝸牛散步,陪ta發現身邊的美景;不接納的家長在後面催、推蝸牛,也不能讓ta更快一些,覺得一團糟。哪種生活更美好呢?

再說,快就一定比慢好嗎?

古人云:言宜慢,心宜善。欲速則不達。

二是孩子缺乏自主性。

過去的家庭有很多孩子,基本是放養狀態,慢就可能沒有東西吃,快也不一定得到表揚,反正他們會按自己的節奏來,按照事情的需要來決定速度。

而現在的孩子不斷地被大人圍繞着催促、干涉,注意力被不斷打擾,孩子失去自己的生活節奏,繼而對時間完全不敏感,只知道根據大人的聲量大小和臉色的好壞,來判斷該不該動,做事缺乏目標感,愈加拖拉。

三是沒有條理性的訓練。

大部分家庭不捨得“用”孩子,認爲只需要學習就好,家務事浪費時間。即便是孩子自己的事,比如上學出門前要做哪些事,孩子實際上沒有整體的概念。

可能做着這個又想起那個,也可能先後順序不合理,家長看着着急就越俎代庖,孩子沒有更多試錯和改進的機會,往往低效能。

孩子拖拉磨蹭?應該從什麼訓練開始?

如果說接納孩子是基調、授權孩子是通道,條理性訓練則是增強孩子目標感、提高效能的第一步。

怎麼培養一個有條理性的孩子呢?

父母需要遵循三個原則:


給孩子機會做判斷和選擇,培養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

不催促、不懲罰、不評價,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節奏。

花時間訓練孩子。


01給孩子選擇和判斷的機會

用慣例表、日週期表、周計劃等工具幫助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

3-6歲的孩子出門上學爲例,可以把孩子起牀、刷牙、吃飯、換衣、穿鞋……等項目,一一與孩子討論,由孩子安排順序,寫和畫出來。

家長還可以將孩子做每件事的照片拍出來,打印並排版成一個表格,孩子會非常樂意看到照片的提示去做,當全部完成,他們會很有成就感。

時間久了,孩子會對這個時段的事有個總體把握和慣性思維,條理感和目標感就出來了。

孩子之所以依賴、拖拉,主要是因爲父母的控制,完全左右甚至取代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於是拖拉成爲孩子對被控制的反抗。

如果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並讓他們學會自己作選擇,就從小培養了自我負責的態度。

當然,慣例表不是一勞永逸的,根據我的經驗,低齡孩子的慣例表可能一段時間就要稍微調整一次,以保持新鮮感。

家長自己也做一個慣例表,依照執行,更有示範效應。

日週期表和周計劃,對學齡期的孩子來說是非常有益的自我管理工具,也可以做得趣味性一些。

對大孩子來說,更進一步,縱向和自己比較,進行反思和覆盤。看看前後兩週在時間管理上有什麼進步的地方,和值得改進的地方,這就培養孩子一生受用無窮的能力。

當孩子不執行慣例表時,可以怎麼提醒呢?千萬別催促說,“快看看你的慣例表該做什麼了,你自己定的還不遵守!”

可以溫和地提醒,“你的慣例表下一項是什麼呀?”並傾聽他們不執行的情緒和理由。

當孩子不執行時,判斷是偶爾還是一段時間了,如果偶爾,應相信孩子;如果持續一段時間,就重新協商調整。

02幫孩子找到自己的節奏

催促是條理性的殺手,也是低效能的開端。

父母越是催促,孩子越容易依賴父母,或者變得缺乏耐心,更加毛躁。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你覺得他們“慢”,也許他們是在思考,特別是冷靜型的孩子,思考佔了人生很大的比重。

有智慧的父母是願意等待的。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吃飯慢了,鞋子穿反了,睡覺前先刷牙還是先尿尿,如果大人催促,提醒,幫忙,孩子的成長節奏就是這樣被打亂的,沒有沉澱和反思的機會。

除了催促,也千萬別用以下的方式誘導孩子做事:

1.獎賞。用物質獎勵誤導孩子,把原本應該做的事,變成有條件的事,剝奪孩子的內在動力

2.羞辱。即比較、批評、貼標籤。這些極易損傷孩子的自尊、容易讓孩子怯於做決定,變得拖延。即使比較,也要縱向和自己比,千萬別橫向比較。
3. 談判。即總跟孩子用“你如果……,我就……”“你如果不……,我就不……”的句式說話。這種句式很容易帶給孩子負面情緒,形成權力之爭,且無法讓外部規矩很好地內化,無助於養成一個穩定的、有條理性的習慣。

父母要儘量控制自己,避免干擾孩子,可以試着讓孩子獨自承擔未做到或沒做好的自然後果,最終他們會找到自己的節奏。

當然,這需要家長們有長遠的目光。

03花時間訓練孩子

一個搞不定生活的人,最終會被生活瑣事所累,更無法走向真正的獨立。

對於孩子來說,獨立不是長大後的事,而是做力所能及的事,這就要求,父母不能因爲孩子“手拙”“動作慢”就越俎代庖甚至剝奪孩子做事的權利,相反要多提供機會,鼓勵孩子做事的積極性,教給孩子一些處理事物的技巧。

《陪孩子走過關鍵六年》這本書裏,有一些訓練條理性處理事務的方法。

1.一次解決一個問題

即,別同時對孩子提兩個以上的要求。

有個小男孩這樣說:

我害怕回家,媽媽的要求太多了,我還沒進家呢,她就問我作業多不多,做完了沒有,我剛坐桌子跟前,她又說我,手那麼髒,怎麼不知道洗一洗呢?我去洗手,她又說我,衣服上全是土,怎麼也不知道換一下呀?你的屋子亂得都進不了人了,快點收拾一下?.我的耳朵裏全是媽媽連珠炮似的聲音,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哪件事情了。

可以看出,孩子完全暈了。對於大人來說,有統籌規劃的能力,可是孩子不一定具備,也正因爲如此,他們才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指點。
另外,父母注意的點和孩子所關注的是不同的,對孩子來說,他可能關注的就是當前正在做的事情,如趕緊做作業;而父母呢,會看到更多方面,如衣服髒了需要換了,進屋要洗手了,房間需要整理了等。
父母在督促孩子的時候,其實已經完全擾亂了孩子的注意力,並且同時給孩子下了好幾道指令,結果呢,孩子的思維完全混亂了,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了。

所以,常有家長感到,越提示,越教導,孩子越“呆”。

2. 給孩子時間,並作出正面鼓勵

做家務是最鍛鍊條理性的活動,但孩子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逐漸掌握吃飯、穿衣、收拾玩具、掃地、洗碗等技巧並熟能生巧。

除了足夠的耐心,家長還要對事情的困難度給予共情,如“收拾好牀鋪很不容易”,“萬事開頭難”這些暗示對孩子有潛在的鼓勵效用。

孩子通過自己努力成功做完某件事,內心會產生滿足感,並願意積極堅持去做;即使他們沒能順利完成,孩子也會因爲父母的共情而不氣餒。

如何幫助孩子呢?《孩子·挑戰》一書裏有個案例:

一個男孩每次都把襯衫的扣子扣錯,上下對不齊。媽媽沒有立即糾正他,而是讓這種情形保持一段時間。有一天,她對孩子說:我有個主意,你要不要試試看,從最下面一顆釦子往上扣,看看會怎樣?這會讓你看得更清楚。孩子高高興興按媽媽的建議做了,當他整齊地扣好所有釦子,開心地笑了。

媽媽用這樣的方式鼓勵他,隻字不提他的兩次失敗。而是通過引導他敢於嘗試並願意學習的慾望,讓他取得成功。

3. 做好榜樣,不對孩子有太多要求
孩子吃飯問題也是許多家庭頭疼大事。

通常父母在孩子的飲食口味上總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會不停地對孩子嘮叨“應該吃什麼”“多吃什麼”“快點吃”之類的內容。

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思維和選擇的判斷能力,還會制約他們味覺和嗅覺的神經感受,慢慢地,孩子會以厭食方式對抗父母的關注。

父母最好的態度是,一貫地採取合理提供用餐內容、用餐時間、向孩子表現出愉快而津津有味地享用食物的榜樣即可。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