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讓隔代教育成爲特色教育

讓隔代教育成爲特色教育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3月10日,記者在西安市碑林區建國路小學採訪時,被訪校長劉桂平語重心長地說:“現在,在我們學生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都是由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爺照看的,有的甚至從小就是老人帶大的,這種“隔代教育”下的孩子往往太依靠大人,自理能力明顯很差,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種現象目前在各個學校都很普遍,也希望你們媒體好好呼籲一下,讓孩子們得到更爲現代化的家庭教育……”
 
  鏡頭對比———

讓隔代教育成爲特色教育

鏡頭一:2005年2月底的一天,記者曾在新城廣場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在爸爸的帶領下放風箏,在隨着風箏追跑時,小男孩不小心摔倒了,眼裏含着淚想向幾步之外的爸爸求救,但年輕的爸爸笑着大聲地對兒子說:沒事,站起來就好了!小男孩破涕而笑,自己爬了起來,似乎就像沒摔過一樣高興。

鏡頭二:2005年3月11日中午近12時,西安市建國門外,雪花漫天飄揚,一位60多歲的老先生剛從學校門口接到放學的孫子,爺爺打着一把藍格格傘,努力把孫子往傘下拉,生怕雪花落到孫子臉上把他凍着,兩人一同向建西街方向走,孫子看起來也就10歲左右,一邊走嘴裏還一邊吃着小零食。正走着,孫子的球鞋帶鬆了,在腳下拖着,爺爺馬上把孫子叫住,把傘遞給孫子,吃力地彎下腰,給孫子把鞋帶繫好。

數據顯示———

據有關資料顯示,去年,爲配合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展開,相關部門在全國範圍內作了一項關於中國“隔代教育”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而在上海,目前0—6歲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輩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則佔到總數的一半。雖然西安孩子目前的“隔代教育”情況記者尚無準確數字,但據以上調查結果:全國有近五成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也就是說,中國有一半孩子是跟着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長大的。

同時,相關專家還發現一個規律,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隔代教育”不僅在目前的現實生活中極爲普遍,而且還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記者調查———

到底“隔代教育”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爲子孫不辭辛苦的爺爺奶奶輩家長和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觀點一:長遠看“隔代教育”弊大於利

家住育才路的張惠女士認爲“孩子最好由爸爸媽媽自己帶,畢竟年輕父母的思維觀念更新些,能隨時把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灌輸給孩子。老人帶孩子雖然年輕父母親是省了心,但相比年輕人而言,老年人在帶孩子時,大多比較溺愛孫子、孫女,很容易順着孩子的心願,甚至經常會“幫助”孩子,本來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老人常常代勞,時間長了孩子會形成對大人很強的依賴心理。”

而且,老人帶孩子畢竟也只是年輕人帶孩子的一個過渡時期,到一定時候,孩子還要由自己的父母親來帶,如果一旦孩子已經習慣了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父母親的另一種教育方式,很容易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從短時間內看,老年人帶孩子的確讓年輕父母輕鬆了很多,但從孩子的長遠來看,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提起帶孫子,家住小寨的楊淑芳老人則有自己的看法。因爲兒子和兒媳婦工作忙,她曾經把孫子帶到了上三年級,但後來她主動給兒子提出來不再帶孫子了。“其實我不是不想帶,我也想給兒子、兒媳分擔一點困難,不願再帶孩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爲我的文化水平太低,經常沒辦法給孫子輔導功課,有時孩子在寫作業時遇到弄不明白的題問我,可我也只有幾十年前的初中文化水平,哪能看明白現在孩子的作業。如果他爸媽在跟前,肯定會給孩子解釋得明明白白。”
 
  楊淑芳老人說,後來她主動給兒子提出建議,讓他們夫妻倆哪怕苦點累點自己帶孩子,如果太忙了她幫忙。兒子、兒媳也很理解並欣然接受了母親的建議,中午把兒子交由託管班帶,晚上他們自己帶。“現在很多帶孩子的老人都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的情況,一般老人們觀念較爲滯後,在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上,往往都沿用的是幾十年來形成的舊觀念、舊方式,的確不利於孩子成長,我建議年輕家長儘量自己帶孩子。”

觀點二:不能全盤否定“隔代教育”

楊女士是西安市東郊一所中學的老師,她通過自己孩子的事例談了她對“隔代教育”的看法:“任何事都不能走極端,‘隔代教育’也不能全盤否定,要客觀地看到老人帶孩子的好處和優勢所在。”楊女士說,她和愛人工作都比較忙,從兒子上學到現在6年中,主要是由孩子的爺爺、奶奶帶的,兩位老人都是退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在撫養和教育孩子方面有着豐富的實踐經驗,比年輕人更會帶孩子。現在,兩位老人不僅照顧着孩子的起居飲食、輔導功課,還教孩子寫毛筆字。

“當然,有時老人的教育方式和觀念也和現在社會存在差距,但只要我們和老人溝通,他們也很能理解,並聽取我們的建議。”
 
  觀點三:讓“隔代教育”成“特色教育”

長安區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小學高級教師郭世忠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讓老人帶孩子也是年輕家長的無奈,但也給老年人增添了一份樂趣。從目前的現實來看,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雖然老人的“隔代教育”有其弊病,但相對於年輕父母來說,老人有着較多的育兒經驗和耐心,有着豐富的生活閱歷,只要注意更新教育觀念和方法,肯定會取得父母輕鬆、孩子有長進的“雙贏”效果。但老人的文化素質等不是短時間內能彌補的,只能在老人帶孩子的情況下,父母儘量和孩子多交流、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思想,和老人多交換育兒經驗,也能彌補“隔代教育”的不足。

“畢竟很多老年人文化層次不高,可以考慮由相關部門開設一些“‘隔代教育培訓班’給老年人教一些現代化的教育方法,讓‘隔代教育’成爲一種中國特色,實現‘三代同贏’的現代化家庭教育模式。”
 
  老師看法———

“隔代教育”易讓孩子“養尊處優”

建國路小學的劉桂平校長說,在我們學校,這種“隔代教育”下的學生已經佔到了全校學生的1/3多,這些學生經常過於依賴爺爺、奶奶,經常看見這些孩子在老人來接送時,把自己的書包、衣服等物品統統甩給老人,自己空着手,根本不關心爺爺、奶奶累與否,“老人們常常因爲心疼孫子、孫女,常常替孩子做很多事,但儘管他們做了,很多孩子卻會認爲這是家長們應該給自己提供的義務,反而更助長了他們養尊處優的心態。”

另外,在“隔代教育”下長大的學生,經常表現出以自我爲中心的情形,過於“主人化”,只看重自己的得失感受,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往往很難與他人交往,日後很難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

爲“隔代教育”下的幼兒擔憂

連日來,陝西省商業幼兒園園長李靜一直關注着本報“未成年人成長大家談”系列報道,她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幼兒園受“隔代教育”的幼兒已經佔到了全園孩子的一半。“這類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區別很明顯,生活上過於依賴大人、獨立性差、嬌氣、獨立自理能力差是這些孩子最爲嚴重的表現,身上的小毛病也比較多,我的確爲他們很擔憂。”

李園長認爲,一般而言,年輕父母親帶孩子都相對“理智化”,年輕人的思維方式比較靈活,和孩子交流比較方便,也懂得如何和孩子溝通交流,帶孩子比較科學。但絕大多數老人帶孩子都趨於“感性化”,經常由“疼愛”而發展到“溺愛”,總是順着孩子的心願走,甚至許多老人帶孩子還表現在吃飽喝足、不出事的目標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無法和當今社會相適應。“比如,幼兒園按照科學食譜給孩子定每天的飯菜,其中也添加一些粗食,這本身對孩子發育有好處,年輕家長都認爲是好事,但一些老人就有意見,嫌給孫子、孫女吃了粗糧。這些就明顯反映出老人和年輕人的教育觀念上的差異。”

同時,李園長也強調說,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都認識到了家長的言傳身教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在孩子面前說話做事都很注意,以免孩子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爲,但許多老人就沒意識到這一點,時常出現髒話和一些不良行爲,很容易影響到孩子。“即便極少數爺爺、奶奶是具有高層次文化和豐富的育兒經驗者,也往往會因其所處的時代不同、認識不同,而在教育方式上與現代教育出現或多或少的衝突,這是難以改變的事實。我一直主張,儘量由父母親自己帶孩子。”

嘉賓點評———

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

特邀點評嘉賓:高春鴻(中國母親網母親教育專家、中國第一部公益性母親熱線創辦人)

老人的愛易“重養輕教”

目前,“隔代教育”成爲當今社會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或稱之爲一種現象,尤其在城市的雙職工家庭中,父母沒有時間去照顧孩子,退休的老人往往成爲孩子的直接監護人,這本是一舉兩得的事,父母可以安心上班,老人又有所寄託。可人們還沒來得及高興的時候,問題就接二連三的來了,老人對孩子的溺愛問題,孩子的嬌生慣養、以自我爲中心性格孤僻問題,與父母感情淡漠問題等等。

首先,老人對孩子的愛是無可質疑的,但這些愛的成分往往是造成問題的癥結所在。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的豐富,使得老人經常會把自己當年不能滿足兒女需求的愧疚補償在孫子、孫女身上,這種補償心理使老人處於“重養輕教”的狀態。許多年輕父母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對孩子的要求特別嚴格,並形成與老人相對的教育方式,而老人往往不能理解,或出於對孩子的愛而瓦解孩子父母的教育成果,這種矛盾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形成多重性格,甚至在一些家庭裏嚴重影響三代人之間的關係。

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

但另一方面,這種現象並不能代表全部,有許多知識層次高、修養良好、人生閱歷豐富的老人,他們對孫子、孫女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現代年輕父母大多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對孩子的照顧多表現在嚴格要求學習以及強行培養一些興趣上,相比來講孩子更容易接受爺爺、奶奶慈祥的愛,老人的充足時間和對孩子的耐心是對父母的一種彌補。孩子的父母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應該學會調節,應該鼓勵老人、加強對孩子的教育,並多關心老人,通過溝通與老人相互形成合力和共同的教育觀,形成更符合時代的新的“隔代教育”,三代人的和睦關係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項良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