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隔代撫養 別“隔”了教育

隔代撫養 別“隔”了教育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爲了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中,而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去撫養,隔代撫養成了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象。

隔代撫養 別“隔”了教育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爲了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中,而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去撫養,隔代撫養成了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象。

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認爲隔代撫養弊端多多,認爲隔代撫養只能是不得已的選擇。隔代撫養的弊端真有那麼多嗎?如果這是不得已的選擇,家長又該注意些什麼呢?

情景1:  嘟嘟爸媽工作很忙,嘟嘟主要由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奶奶對小嘟嘟非常嬌慣。嘟嘟4歲多了,吃飯還要奶奶一口一口喂。每次到外面去玩,走不了幾步路就纏着要奶奶抱。

星期天全家人去動物園玩,爸爸媽媽出門前先與嘟嘟“約法三章”,出去玩要自己走。嘟嘟答應得好好的,可進動物園剛走了10來分鐘懶勁就上來了,又賴着要奶奶抱。

爸爸媽媽問:“你的腳呢?沒有腳我們就回家了。”嘟嘟說:“奶奶就是我的腳。”爸爸媽媽還想批評嘟嘟,奶奶卻哈哈大笑:“瞧嘟嘟多聰明!算了算了,開開心心來玩,幹嗎掃興呢?”說着就去抱嘟嘟,爸爸當然不好讓奶奶抱他,只好自己抱了。

情景2:  6歲的壯壯是個典型的留守孩子,父母都在城裏工作,1歲不到就被送到鄉下跟着爺爺奶奶生活,只有節假日爸爸媽媽纔回來看望他。

別看他平時能說會道,什麼神舟六號、奧運會、F1,可每次他爸媽打來電話時,他卻完全成了“小啞巴”,或者就只會“喂,你好,再見”。

儘管每次奶奶都在一旁提示,“告訴爸爸媽媽昨天在動物園看到了什麼?老師爲什麼獎你五角星啊?你待會準備到哪裏去玩啊?”可壯壯還是半天憋着不吭聲,常常是電話那頭的爸爸媽媽問一句,他就胡亂應一聲,不到一分鐘就把電話甩給爺爺奶奶了。

有調查顯示,中國60%以上的少年失足與隔代撫養不當有關。青少年網癮在隔代撫養或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發狀態。

另外,隔代撫養家庭的孩子,其中等程度以上的恐怖問題的發生率,是非隔代撫養家庭孩子的3倍。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隔代撫養還是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這是因爲:  老人們青春不再,激情衰退,冒險精神缺失,這一切,必將在長期由他們照顧的孩子身上打下烙印。多數老人撫養的孩子膽小、孤僻、不獨立,缺乏冒險精神和創造性。

祖輩與孫輩間,常有特殊的“隔代親”存在,這種感情容易使他們給到孩子過多的自由和寵溺,造成孩子自我中心意識強,任性、自私、嬌氣等。

老人撫養的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更難適應未來社會,因爲老人的養育觀念很難突破過往經驗,無法及時洞察或預見到當下或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核心精神特徵或競爭力。

老人撫養孩子在客觀上容易導致年輕父母與孩子之間感情淡漠,關係緊張,給孩子未來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患。  “隔代撫養”是個很粗放的提法,1000個隔代撫養家庭有1000種模式,每個祖輩撫養者的氣質、文化程度、觀念、能力也不一樣,祖輩與年輕父母之間的互動質量也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在我們國家,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寄養,孩子在較長時間內一直跟祖輩而不是父母生活在一起。

二是混養,祖孫三代同在一個屋檐下,父母與祖輩共同養育孩子,白天祖輩照料,晚上父母照料。

三是輕度寄養,孩子週一至週五由爺爺奶奶照看,週末父母自己帶。

四是混住寄養,雖然孩子與祖輩和父母同住,但基本上由祖輩照顧,父母過度忙碌或不負責任到根本不撫養照顧孩子。

隔代撫養有值得肯定的一面,老人們有充裕的時間、精力、耐心,可以給到孩子比較細緻的照顧。他們有撫養孩子的經歷,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往往要比孩子的父母有經驗。尤其是那些身體健康、思想開明、能接受新事物的老人,更是如此。

以上幾種情況下的隔代撫養對孩子的影響程度是很不一樣的,其中混養和輕度寄養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相對小一些,不會直接影響親子依戀關係的形成,父母也還可以對老人們的養育觀念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力。

完全的寄養或混住寄養型弊端最大,這類孩子跟父母之間有可能終生都難以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未來還可能會出現較大的人格問題和學習、行爲障礙。

隔代寄養下,父母該如何施教?   寄養型或混住寄養型孩子  寄養型或混住寄養型孩子患心理疾病的機率比較高,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們很難與父母建立起正常的高質量的親子依戀關係。

我們知道,高質量的親子依戀關係是孩子內心產生安全感和行動力、價值感的最重要前提,一個人在幼年期或童年期得不到來自親生父母的愛,其後果有可能會使他冷漠無情、仇視社會、厭惡人生。

身爲父母,不應該輕易做出把孩子扔給老人的決定。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一、儘可能多給孩子打電話、寫信,或通過即時通信軟件或視頻聊天等方式遠距離接觸孩子,讓孩子明白,爸媽雖不在身邊卻仍是他生命中最愛他、關心他的人。

二、儘可能定期看望孩子或把孩子接回家小聚。三、提高與孩子短暫相處時的質量,儘量滿足孩子的感情需求,給予歡樂,而不是隻過問學習。

混養型孩子  混養在客觀上增加了養育孩子的難度。孩子的心理很奇妙,他們接受合理要求或放棄無理要求的機率與圍繞在身邊的人數的多少往往成反比。

年輕父母可以透過以下努力來減少負面影響:一、與老人提前溝通,讓他們明白,父母是養育孩子的主角,他們是協助者,不能把這個角色弄反了。

當自己在照顧孩子或管教孩子時候,不管是不是做得合理或有效,老人都不要急着來干涉、批評、圍觀,有建議可以事後單獨溝通,更不能充當孫子的保護傘。

二、與老人有分歧的時候既要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能礙於老人臉面而發現問題也不指出,同時又要學會巧妙表達自己的想法。三、一定要承擔起照顧孩子的大多數工作。

輕度混養孩子  跟混養型相比,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婆媳衝突,也避免了因育兒分歧而造成的養育難題。

不過,既然選擇了讓孩子一週中有5天都跟着老人過,就不要因孩子依戀老人而有受傷的感覺,也不要把孩子的不良行爲歸罪於老人的養育方式。

雖然與老人沒有住在一起,但在一些大的育兒原則上還是要溝通,達成一致,不然,孩子跟祖輩在一起時被要求向左,跟爸媽在一起又被要求向右,爸媽和祖輩又互相推卸責任,那就沒辦法知道到底應該怎麼做了。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