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聰明的父母會“示弱”,小到一句話

聰明的父母會“示弱”,小到一句話

來源:育娃網    閱讀: 7.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區游泳池邊上,大約2歲的小男孩,一手攥着媽媽,一手想要碰水。媽媽緊張地大喊:你太小了,不能下水!……男孩猶疑的手立刻縮了回去。而另一對父女。女兒站在岸上想下水,又有些膽怯。

父親於是先自己下了池子,站在距離女兒很近的地方,伸出雙臂鼓勵女兒往下跳。

女兒往父親身上跳,父親準確地接住了她,父女倆一同笑了起來。反覆跳了幾次,整個畫面默契極了,也美好極了。

小女孩的那份兒篤定哪裏來?當然是來自於父親。父親有力量,又充滿確定感。

這力量感和確定感,幫助女兒產生一份希望和信念:我能行。這位輕鬆愉快的父親,每一個細胞都在告訴孩子:你是好的,你可以,事情會很順利。

反觀小男孩,媽媽的緊張和擔憂傳遞給孩子的卻是恐懼子。從這個角度說,孩子自信不自信,全在父母手裏。

父母對孩子自信的深刻影響,打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2歲以前,孩子處於全能自戀階段。全能自戀,指的是孩子與別人的邊界不清晰,會產生一種自己無所不能的感覺。

他認爲父母爲自己做的事情,也就是自己做的事情。他餓了,乳房就來了,他感覺是他控制了乳房,是他叫來了乳房。

孩子一開始很享受這種全能感。他活在這樣美好的幻想裏,覺得是自己控制與創造了身邊的世界。

等孩子大一些,全能感會褪去,但力量感會留存下來。一種“我能行”的希望的品質會印刻進孩子的人格底層。

這就是孩子自信的萌芽。然而,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很多時候,孩子的自信並沒有被好好保護,反而被父母無意識的行爲毀掉的。

下面這些情形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

媽媽正在廚房裏忙碌。2歲的兒子想要去幫忙摘菜。媽媽趕緊說:“你弄不好,等你長大點兒再做吧。”3歲的女兒好不容易穿好了衣服,可惜穿反了,爸爸忙不迭指出來:“你看,你穿錯了!還是我幫你吧。”

遊樂場裏,5歲的小男孩看同齡的孩子都在玩,也想要去嘗試最大的那個滑滑梯,媽媽緊張地說:“那個太高了,你坐不穩會磕傷的。”

父母一句簡單無心的話,一個不信任的表情,就能輕易地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沒用,弱小,做不了什麼正經事。

相比較,父母總是那麼強大,有決定權,能幹。時間久了,挫敗感累積多了,孩子再也不願嘗試了,乾脆都由父母幫忙做好了。

聰明的父母會“示弱”,小到一句話

父母的這幾種行爲,可能會在無意間破壞了孩子的自信。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如果你留心一定會發現,當孩子被父母信賴,委以重任,他們往往會小心翼翼、努力完成。

一旦事情成功,他們臉上滿足的表情,簡直會發光。因此,孩子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機會。若孩子一直被看低,便一直沒機會體驗到:我可以。

不懂在孩子面前示弱,面對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會做、什麼都做得很好的父母,孩子尤其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與無能。

他們會發現自己永遠無法超越父母。這是巨大的挫敗。所以,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是一種智慧。

過度保護孩子,那些對孩子照顧特別周到的父母,請一定記得,不要以愛之名剝奪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

不能夠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只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無能。而一個在生活上變得無能的孩子,你別指望他能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有真正的自信。

批評多於鼓勵

孩子缺乏判斷能力,他仰賴父母的評價而活。父母說他不好,他便認定自己不好;父母說他做不到,他沒嘗試就可能放棄了。所以,在孩子面前請謹慎措辭。

失敗的時候,幫孩子把人和事情分開。明確告訴孩子:事情沒成功是被允許的,不是孩子不行導致失敗,而是經驗和技巧還不夠。

每次孩子做事做不好的時候,儘量多提建設性的意見,少批評指責。你以爲批評能夠刺激孩子變好,

殊不知,你的每一句指責都在放大孩子的缺點,讓他感到無力,並悄無聲息地摧毀着他的自信心

聰明的父母會“示弱”,小到一句話 第2張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自信、勇敢,

那麼究竟要如何培養呢?

一般來說,能夠做到下面這三點的父母,孩子多會很自信,並且擁有滿滿的正能量。

呵護孩子的自尊

所謂自尊,通俗解釋就是“我覺得我很好”。孩子只有認爲自己好的時候,才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我能行”的信念才能夠真正生髮。所以,想讓孩子有自信,首先得呵護好他的自尊,幫助他感覺到“我很好”。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好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儘量無條件去愛孩子。不因爲他做了什麼沒做什麼纔去愛他,因爲他是他自己而愛他。

避免使用這樣的句式:“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我就不要你了”。總之,你給孩子的體會應是:不是我做對了什麼我就好,而是我本身就是好的。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這個成功不單指的考試、比賽、表演之類的大事情。

日常生活比這些大事件更重要。一個八九個月的孩子,他能夠被允許玩弄食物,能把一根香蕉從圓的捏成扁的,揉捏到稀爛,那就是他的“成功”。

所謂成功,就是他能夠對身邊的事物施加影響。一個1歲半前後的孩子,他能夠被允許獨立吃飯,被允許把家裏翻到亂七八糟,被允許模仿大人的樣子做家務,並且做完了還能夠得到父母的鼓勵,那就是他的成功。

所謂成功,就是他在探索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隨着孩子探索範圍的增大,孩子學會了做更多的事情,父母要尊重他的獨立意志,多給孩子選擇權,

引導孩子不斷累積成功的體驗,呵護孩子對於事物的好奇與嚮往。

聰明的父母會“示弱”,小到一句話 第3張

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孩子從1歲半到2歲左右開始,

自我意識快速發展,他開始迫切希望變得獨立。然而,現實世界會處處讓他看見自己的渺小和孤獨。他發現,原來成長其實是個艱難、痛苦的過程。

這個時候的孩子,很容易顯得“作”。比如,一個兩三歲的小孩,他早起穿衣服,想要自己穿,但是穿不好,於是惱羞成怒。

但若父母幫他穿上了,他又會把衣服拽下來。其實這是孩子在獨立與依賴的兩端掙扎。不瞭解的父母會很困惑。爲結束混亂局面,父母要麼對孩子一頓打罵,要麼乾脆直接包辦。

更好的做法是,看見孩子的糾結、衝突。在孩子情緒上來的時候,允許他有情緒。幫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他們的願望:你希望自己能夠……。

待孩子情緒褪去,適當地引導孩子完成他想完成的事。這些做法,會有效陪伴孩子走出脆弱無力的感受,幫他累積“我能行”的經驗,呵護他自信心的建構。

請記得,

不是孩子可愛,你纔去愛孩子;

是你愛孩子,他才顯得可愛;

不是孩子有能力,你才放手;

是你放手了,孩子才變得有能力;

不是孩子長大了,你纔信任孩子;

是你信任孩子,他才能長大。

只有讓孩子確信他是好的,值得被愛的,

配得上更好的,他纔敢期待事情有更好的結果。

只有給孩子獨立做主的機會,給孩子成功的體驗,

孩子纔敢懷抱成功的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