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李子勳:聰明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東施效顰”

李子勳:聰明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東施效顰”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是什麼個性本身並不給孩子帶來痛苦,帶來痛苦的是父母對不同性格賦予的觀念。快五歲的孩子正是開始學習判斷、識別環境和自我行爲的年齡,從發展的眼光看,孩子喜歡看父母或大人的臉色,聽從父母做決定是天經地義的。

很多父母的煩惱來自於把自己對個性的評價投注到跟孩子的關係中,在孩子身上尋找那些自己不接受的東西,擔心孩子會有自己不喜歡的某些個性特徵。

往往是這樣,越擔心的事情越可能成爲現實,因爲擔心本身可能存在一種心理驅動力,並緩慢地變成真實。其實,正是這位母親過度的關注,並試圖糾正孩子的行爲強化了孩子類似的心理特徵,孩子在一種標籤下生活,就會用自我求證的方式發展出糟糕的個性來。

成人關注孩子的眼睛,就像在黑屋子裏用一支微弱的蠟燭去照,只能看見被我們的關注所照亮的東西,這些東西並不是孩子的全部。相反,由於這樣的照亮會讓孩子對自己的感覺被修正、歪曲,他會被自己爲父母照亮的部分所制約,變得不自由起來。本來性格應該隨着成長而變化流動,被關照着就會不自由了,固化了,結果孩子就被這樣“建構”了。其實,我們轉個角度,用關注去照亮另一面,孩子很快就會忘掉他是這樣的,而變得那樣,變得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

李子勳:聰明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東施效顰”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自己決定,可以換一種方式來強化孩子,經常誇獎孩子喜歡作決定,並且孩子一旦作決定,總是很快地接受和贊同,並分享快樂,慢慢地,孩子就會喜歡作決定了。這裏有兩個原則:

1 不要評論孩子所作決定的好壞,先誇獎他作決定的行爲

2 孩子的決定可能錯誤時,母親不要馬上糾正,要等一等,問問孩子還有別的方法嗎。


有時候也可以讓孩子體驗失敗,提高他對決定的判斷力,鼓勵他作新的更好的決定。母親可能會說,“孩子從不作決定我怎麼可以表揚他呢?”不,孩子說“媽媽喜歡我就喜歡”就是在作決定,這是一個“狡猾”的決定,是不用承擔責任、不會遭致批評的決定。對這位母親來說,如果你覺得孩子沒有作決定,可能是你被孩子矇騙了。小孩子無處不在作決定,只是你不覺得那是決定而已。

我個人認爲更深的問題是人的觀念,由於我們的文化認同某些性格特徵,父母就期望自己的孩子養成那樣的個性。個性的形成有很多的理論,如果選擇基因性格論,而不選擇社會性格論,那麼在自然狀態下一棵梨樹很難結出蘋果來。當然,我們會想到嫁接,嫁接雖然可以結出與蘋果類似的東西,但也不叫蘋果,而是蘋果梨。

一個孩子的心理、性格是否發展健康,並不在於是什麼樣,而在於對自己個性的接納程度,接納程度決定着孩子對自己的滿意度。從你的行爲看,不管動機是多麼的想對孩子好,行爲的結果是製造孩子對自己的不接納、不喜歡。孩子由此產生的自我衝突有可能在他整個一生都餘恨綿綿,有時還伴隨一種深層的自我缺陷感。

其實很多孩子對社會的不適應是文化造成的,我們過於強調一種文化觀念,而忽視我們需要與更多的文化觀念並存。心理學看來,在一個社會人羣中,需要不同個性的人有機構成一個整體,即使牽制也是互補。如果大家個性都高度一致,社會不僅單調而且瘋狂。看看“文化大革命”,德國二戰前的社會,就可以理解。我們的社會需要不同性格的人,正如機器上需要不同的零件,每種性格對社會都是重要的。遺憾的是,我們的主流社會是否對每種個性都有積極的認同?是否提供了適合不同個性的孩子生長的社會環境呢?

當一個社會不能理性對待不同個性的時候,父母爲孩子擔心,想讓孩子東施效顰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不過,聰明的父母知道不喜歡孩子的天賦個性,等於逆水行船,喜歡孩子的天賦個性是順水推舟。接受並喜歡孩子的個性可以幫助孩子完成自我認同並積極上進,最終比主流文化認同的完美個性者更傑出與成功。

我們看到,沒有哪個高智商、高度成功者、統治者是特別外向、開朗、熱情的;相反,主導社會生活、文化、政治的那一羣人大多都是內斂、沉穩、複雜的。我們要正確解讀主流文化對孩子個性與行爲的要求,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學習適用的行爲與言語的交往技術,而不是片面的期望孩子改變自己的性格。父母積極認同孩子的個性,同時又幫助孩子學習生活中的社交技能,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避免陷入對自己的否定,他的內心會協調、平和得多。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