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也許,我們把“打敗孩子”當成了信念!

也許,我們把“打敗孩子”當成了信念!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信念究竟有多重要,這個可以上升到很多高度去理解,在親子關係方面,父母不同的信念,卻會對孩子產生很多隱祕的影響。

信念爲我們的情緒和慾望指引方向,因爲我們的信念決定了我們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和慾望。

孩子摔倒了,還沒等孩子做出反應,大人就緊張不已,“腳疼不疼、頭疼不疼,你還太小,不能走太快”;

天還沒涼一點,就把孩子捂得嚴嚴實實,“我們孩子就是體質太弱,一吹風就感冒”;

帶着孩子參加戶外運動,遇到有難度的障礙有點膽怯,“你不行,這對你來說太難了”;

孩子興致勃勃的爬山,走了很遠的路,大人不停的在旁邊,“不行,這樣太累了,還是抱着吧”;

果不其然,

摔倒的孩子哇哇哭,頭疼腳疼哪都疼,

被裏三層外三層裹着的孩子開始病懨懨的,

看到障礙就繞開的孩子哪怕遇到到再小的臺階也畏手畏腳的不敢向前,

那個一直和自己較勁要爬山的孩子也泄了氣一步都不再願意往山頂走。

也許,我們把“打敗孩子”當成了信念!

歸根到底,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些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的,就是我們向孩子傳遞的信念,我們內心的信念會通過自己的行爲、語氣、肢體語言等,隱祕但強有力地“誘導”孩子的行爲和心理。

在這些點點滴滴中,我們甚至都看不出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的影響,事實上,正是由於我們不同的信念,纔會有孩子面對生活面對成長截然不同的表現。

我們內心通常都會有一個信念:孩子太小,孩子是虛弱的,他無法忍受寒冷炎熱的天氣,他無法克服眼前的障礙,他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我要避免或減少孩子這樣吃苦受累,這樣我纔是一個好媽媽好爸爸。

那麼孩子就在這樣的互動中獲得一種體驗:我可以哭、可以抱怨,我只要向大人示弱,表現的難以忍受就可以讓大人照顧我關注我,不用動手動腦子就能達到目的。

父母用信念去誘導孩子,孩子也學會了控制父母的方式:示弱是可以得到特權的,如果可以不費功夫就能得到,誰還願意去學習技能和本領

久而久之,我們給孩子提供的成長環境和養育風格,會固化孩子的行爲習慣,並逐漸成爲孩子人格的一部分。

然而,我們其實根本就沒有看到真實的孩子,不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在乎孩子成長階段的需求,更加不信任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去面對世界。

我們所臆想的、假設的情況其實都對自我感覺的滿足,那就是“做一個給孩子提供所謂幸福生活的完美家長”。

媽媽擔心孩子吃不了苦,結果孩子真的就吃不了苦,因爲媽媽在擔心焦慮的情緒下, 總會做出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或多或少都會朝着讓人擔心的方向發展,於是,父母的信念變成了一種詛咒。

有這樣一句話,悲觀的人總是先被自己打敗,然後才被生活打敗,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總會不經意間去做那個“打敗”孩子的人。我們無視孩子拼搏爭取的意志,更把他對生活的興致和熱情通通澆滅,可是生活不會因爲他是孩子就可以永遠坦蕩順遂。

且問,世事無常坎坷流離我們尚可以反擊,可是如果揮着棒子追逐敲打我們的是父母,我們又該如何反擊呢。

所以,改變信念先從信任孩子開始,我們相信孩子是堅強的,相信他們是有力量可以去承受挫折承擔責任,可以從容面對坎坷荊棘,當我們的情緒變得溫和而自信,這種情緒傳遞給孩子的就是:媽媽相信我可以做到,我是可以做到的,那我就一定能做到。這就是信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