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挫折教育是增強孩子韌性和抗逆力的正確辦法嗎

挫折教育是增強孩子韌性和抗逆力的正確辦法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挫折教育真的對孩子非常有幫助嗎?挫折教育對孩子的教育不會適得其反嗎?可千萬別讓“試煉” 成爲孩子的“毒藥”,看這篇文了解一下吧。

隨着“韌性”、“抗逆力”、“修復力”這些詞逐漸流行起來,不少人開始覺得應該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比如人爲給孩子設置挫折、延遲滿足、拉到野外進行高強度活動、故意貶低孩子的表現……

這些人宣稱這些“挫折教育”可以讓孩子更堅強,在逆境中更頑強,還可以減少自殺率。

有的家長覺得要提高孩子的韌性,就不要總是給孩子肯定,即使孩子在哪裏獲得了成功,也非常冷淡地告訴孩子:“這有什麼好得意的,你本來就應該做到”,或者說:“你這方面做得好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你還有那麼多做得不好的地方”……

幾個月前,某公衆人物帶4歲女兒在高溫下徒步20公里穿越沙漠,希望用這種魔鬼訓練來鍛鍊孩子的做法曾引發熱議。即使孩子大腿上都是密密麻麻的紅疹,腳上都是水泡,都要求孩子堅持,並告訴孩子“不可無理取鬧,不哭的孩子最美”……我在網上看到了不少支持的聲音,認爲“這樣的方法太好了,可以磨練孩子,增加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然而,這樣的方式真的是增強孩子韌性和抗逆力的正確辦法嗎?

一、“抗逆力”是什麼?它和挫折有關係麼?

首先“抗逆力”、“修復力”的說法來自英文單詞“resilience”。這個詞最初是由美國的發育心理學家Emmy Werner提出來的。

她在自己的一項追蹤隨訪了40年的隊列研究中發現,成長於不良環境中(極度貧窮、雙親酗酒、有精神心理疾病、暴力虐待等)的嬰兒,有2/3在青少年以及成年以後出現了不同的心理行爲問題、青少年懷孕、失業、吸毒等,但仍有1/3的孩子順利成長,成爲了學業事業成功、有愛心和自信的人。

這項研究激起很多人的好奇:爲什麼同樣處於不良的生活養育環境,有的孩子可以擺脫這種環境的不良影響?這1/3的孩子身上有哪些特質值得探討?

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們把這些在逆境中積極生長的能力稱之爲“resilience”,也就是“抗逆力”或者“韌性”。

後續的各項研究發現,影響抗逆力高低的因素除了個性特徵以外,更多的是來自至少一個人的穩定溫暖的支持或者可靠給力的社區資源。沒有研究認爲:受的挫折多,負性能量多,這個孩子的抗逆力就更高。

挫折教育是增強孩子韌性和抗逆力的正確辦法嗎

二、別讓所謂的“試煉”成爲孩子“有毒的”壓力

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把孩子所經歷的壓力分爲三種:適度的壓力、可應對的壓力和“有毒的”壓力。

當孩子處於壓力中,會出現心跳加速,壓力激素上升的情況。如果壓力水平是孩子自己能應對的,或者在大人的支持幫助下能應對的,他們體內的壓力激素水平就會下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與此相對的,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提出了“有毒的壓力”的概念,即孩子經歷的“強烈的、頻繁的、持續的超出他們應對能力範圍以外的壓力”。

他們的研究發現,如果孩子長期處於這種壓力中(比如軀體和心理的虐待或者忽視、家庭成員之間的而頻繁暴力等),又沒有成人的有效支持,孩子體內的壓力激素會持續保持在高水平,這會導致孩子大腦結構發展受損,認知發展受損,以及壓力性有關疾病早增加。

很多父母認爲打罵孩子纔是最嚴重的壓力事件,但研究發現如果父母持續不給孩子任何迴應,他們的壓力系統也一樣會持續開啓。

三、成長本身就對孩子已經構成了足夠的壓力和挑戰

孩子的每一步成長其實都伴隨着壓力和挑戰。姑且不論出生時適應外界環境、一點一點學會使用自己的肢體進行活動、出牙、學習自己抓握勺子吃飯等這些基本環節,他們還需要面臨陌生人焦慮、分離焦慮、入園適應、夥伴關係衝突、父母要生二胎、補習班、功課……這些過程無不伴隨着孩子對自己的調整和對環境的適應,更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和焦慮。

我們可以想象:在承受着成長壓力的同時,如果孩子受到的是一味的打擊、沮喪和羞辱,他們更可能變得自信還是自卑?當一個孩子知道自己所受的苦並非爲命運和生活所迫,而是父母有意爲之,他會更信任父母還是在遇到困難時迴避父母?

所以在我看來,父母們真的沒有必要再人爲增加孩子的壓力,反而要時刻準備好當孩子的壓力和焦慮過大時,提供適度的支持和幫助。與其給孩子人爲設置各種“試煉”,期望孩子淬火成金,還不如給孩子提供穩定的支持,讓孩子擁有可信任的親子關係。很多時候,擁有一個隨時可以放心停靠的“安全港灣”,比疾風驟雨更能幫助孩子揚帆萬里。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