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懷孕 > 胎教常識 > 胎教不是教育

胎教不是教育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和胎寶寶“交流”之前,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點:胎兒是不能學習的,也不能接受教育

胎教不是教育

胎教不是教育,而是胎兒優孕和環境的豐富化。這裏的環境,既有胎盤血液供養豐富的“營養環境”,也有孕婦和胎兒所處的周圍環境。作者從20餘年前開始研究胎教時就得出結論:胎兒在子宮內是不能接收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須能夠形成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是人或動物後天獲得的反射。胎寶寶在子宮內沒有形成條件反射的基礎,所以胎兒當然是不能接收教育的。

只有在能夠建立條件反射的基礎上,教育才能得以進行,而子宮裏的胎兒不能形成條件反射,所以也不能接收教育,因此胎教根本不是教育。但是“胎教”的說法又早在中國的周文王時期就開始了,所以也就沿用至今,但是它不屬於教育的範疇。

胎兒可聽到外界聲音

隨着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通過B超、胎兒鏡、胎心監護儀等儀器的使用,人們對不同月齡的胎兒在宮內的生長髮育和一些生命器官的功能情況,都有了很清楚的認識。近20年來,許多發達國家如美、日、法、俄等國家的產科醫師,在研究胎兒醫學的基礎上,使用B超、胎兒鏡、腦電圖等先進科學儀器的檢查,證實了孕24周後的胎兒有了聽覺功能,並用實驗的方法發現出生後的嬰兒,對宮內曾經聽慣的音樂有記憶的表現。

在我國,胎教這一名詞早已不是古代或國外某些人認爲的對胎兒的“教育”。作者曾通過與北大醫院、人民醫院的產科和B超室合作,從子宮內收錄外界傳入的音樂、機器噪音,同時記錄胎兒的胎動、胎心率和呼吸相應的變化,有力地證明了胎兒不僅能聽到聲音,而且對舒緩輕柔的音樂有安逸的表現,對噪聲則表現爲躁動不安。出生後的嬰兒聽到原先在子宮內聽慣了的音樂時,會停止哭泣而轉爲安詳地入睡或進入安靜狀態。

1985年,研究試管嬰兒的著名教授劉斌參觀巴黎生殖與健康科學院的時候,親眼見到了給出生5天的胎教兒播放在子宮內聽慣了的音樂時,孩子就會停止啼哭,咀嚼奶嘴並且胳膊也會隨着音樂擺動。當改放其他音樂時孩子又啼哭,停止咀嚼奶嘴,胳膊也不再擺動。醫學家認爲這是胎兒有初淺記憶和對宮內的音樂有再認的能力。所以劉斌教授認爲:“從第6個月起,胎兒就能聆聽世界,能感受刺激,做出反應,並能分辨出不同的聲音,甚至能記憶學習。胎兒對聲音的敏感性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音樂胎教”本意不是教育

雖然胎兒從胎齡滿24周後有了聽覺,25~28周後有了視覺,但在子宮內和外界隔絕而且視覺功能並未成熟到像嬰幼兒那樣可以看的很清楚,無法像出生後那樣用眼耳鼻等感覺器官來感受同一物體的不同屬性,即對外界的物體不具備產生知覺的能力。因此,不論從環境條件還是自身條件上,胎兒都無法建立條件反射,所以把讓胎兒聽音樂說成是音樂教育或培養音樂愛好,都是缺乏科學根據的。

胎教的實質——讓胎兒擁有豐富的大腦

科學的胎教應該是正常孕婦在保證充足的營養和適當的休息條件下,從胎齡滿6個月後開始,對胎兒實施每天定時的聲、光、觸摸等的刺激,豐富胎兒的大腦網絡。大腦網絡豐富了,記憶容量和記憶速度就會得到提高,這樣就爲孩子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奠定了一個良好的、豐富的大腦網絡物質基礎。所以,胎教的實質是以通過營養的環境的手段來達到使胎兒大腦網絡豐富化的目的。

當人們認識到在胎兒生長髮育的不同時期,缺乏哪些物質會妨礙什麼器官的結構與功能,就決定在該時期確保那些物質的充分供給。例如從孕前3個月到孕12周讓孕婦補充葉酸,來預防胎兒神經管畸形;知道在孕12~24週期間胎兒大腦神經細胞生長繁殖最快,因此需要較多的用來構成細胞核蛋白的各種氨基酸和幫助合成核蛋白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於是讓孕婦在這個時期要特別注意飲食營養的充分攝入;當知道外界的強噪音會傳入子宮內影響胎兒的聽覺器官和大腦發育後,囑咐孕婦遠離噪音環境;當科學證實了神經電脈衝可以促使大腦神經網絡更豐富後,在胎兒有了聽力後,選擇一些輕柔舒緩的音樂給他聽等等,這些都是胎教的內容。所以,胎教的內容和實質,應是對胎兒的生長髮育從營養和環境方面的維護與促進。

胎教的作用——萬丈高樓平地起

胎教所做的工作也就是爲建造一座人生的摩天大廈,打下一個良好的大腦地基而已,而這棟大廈能否最後屹立在陽光下,發揮其積極的作用還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不能說有了胎教就有了天才,胎教不是培養天才,只是在爲天才的生長準備肥沃的土壤,從而讓我們的寶寶擁有一個最佳的人生開端。

孕婦飲食
孕婦保健
胎教常識
流產胎停
胎兒發育
孕婦疾病
孕期食譜
孕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