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教育孩子,“打”還是“不打”?

教育孩子,“打”還是“不打”?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直以來,“打”與“不打”都有擁躉者。 “打”的理由主要有:小時候捱打可以改掉自己的性格弱點,鍛鍊面對挫折的意志力,還可以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再說,沒有哪個父母會把自己的孩子往死裏打,大都是“一打二嚇唬”,強化孩子的是非對錯觀念,尤其對那些性情頑劣的孩子更不失爲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不宜全盤否定“打”的好處。 “不打”的理由主要有:傷害孩子自尊、使孩子對父母不是尊重而是懼怕、引導孩子的攻擊性行爲、誤導孩子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增加孩子的焦慮和不安全感,有時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仇恨心理等等。總之,打孩子是中國傳統專制家庭教育的糟粕。
教育孩子,“打”還是“不打”?

“打”與“不打”?雖然“不打”更符合現代科學的教育理念,但適度的“打”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且看看專家怎麼說!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爲,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也就是說,打罵孩子時,雖然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爲未必有所反省,更不會去思考該如何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爲,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會想辦法趕快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管束。

教育孩子,“打”還是“不打”? 第2張

“不打不成器”是舊時代的過時的教育觀念,現在大部分父母其實也是接受這樣的觀點。只是,有時候一時氣不過打了不聽話的孩子,也是許多父母經常會出現的情形。那麼,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讓“打”孩子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呢? 1.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爲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纔行爲的不滿。比如,直接具體地向孩子指出“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無須過多批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爲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時,孩子還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麼結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有利於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而是通過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同時,還要對孩子以後的行爲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如果每次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教育孩子,“打”還是“不打”? 第3張

4.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
如果出現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況,比如,在多次勸告無效的情況下,孩子依然不停鬧騰而影響到了周圍人和周圍的環境甚至自身的安全時,父母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因爲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打孩子,不僅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誤,還會讓孩子感到難堪,從而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這時候的孩子,因爲着眼點在父母激烈的情緒上,往往不會認爲自己有錯了。所以,真的需要打孩子,要讓孩子明白是在爲自己的錯誤買單,而不是爲父母的壞情緒買單。
5.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他爲什麼會捱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打的時候不要太重,不能給孩子造成生理傷害;打完孩子後,一定要哄哄孩子,讓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打他只是爲了讓他記住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也是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的關鍵。
6.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打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髮展;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6歲後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裏產生負面影響。
教育孩子,“打”還是“不打”? 第4張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