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家長的這些行爲會親手毀掉孩子的免疫力,你中招了沒?

家長的這些行爲會親手毀掉孩子的免疫力,你中招了沒?

來源:育娃網    閱讀: 5.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段時間流感肆虐,大人、小孩,都紛紛中招。

我們家孩子經常感冒發燒,

是不是免疫力太低了?

孩子要用的東西我都基本消過毒了,

爲什麼孩子還是那麼容易生病?

每次孩子一不舒服,

我都及時給TA吃藥了,

爲什麼卻越來越愛生病了呢?

殊不知,正是家長們這些無微不至的“保護”

破壞了孩子的免疫力,

也成了孩子越來越愛生病的罪魁禍首。

你知道嗎?

不少孩子咳嗽、鼻炎、過敏、愛生病,

就是因爲家裏“太乾淨”!

而導致這個問題的罪魁禍首,

很可能就是我們家家戶戶都有的,

一件不起眼的小玩意——消毒劑!

研究指出:與生活中不接觸含氯消毒劑的兒童相比,那些每天在家裏或學校裏都會接觸到這種消毒劑的孩子感染流感和扁桃體炎的機率更高。

——2015年4月2日《職業與環境藥學》(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注意】消毒劑很可能被寶寶吃進肚子裏

爲了防止細菌被孩子吃進身體,很多家長將“把好手、口關”貫徹得特別徹底:經常用清潔劑或消毒劑擦傢俱;用玩具清潔劑擦玩具;給寶寶頻繁使用溼紙巾和免洗洗手液。

這樣細菌是減少了,但是當孩子吃手、啃玩具、舔傢俱......的時候,消毒劑顆粒很可能就溶於唾液內,進入了寶寶的胃腸道。

家長的這些行爲會親手毀掉孩子的免疫力,你中招了沒?

消毒劑顆粒進入孩子的胃腸後,可分不出細菌的好壞,一視同仁,全面殺滅,結果就會導致腸道菌羣失調。

家長的這些行爲會親手毀掉孩子的免疫力,你中招了沒? 第2張

【增加過敏機率】

消毒劑刺激寶寶的呼吸道等器官

消毒劑對皮膚、眼睛、呼吸道等器官有刺激作用,孩子長期接觸清潔劑或消毒劑,有可能會增加患過敏性鼻炎、咳嗽、流鼻涕、哮喘、過敏性結膜炎等病症的機率。

家長的這些行爲會親手毀掉孩子的免疫力,你中招了沒? 第3張

另外,與成人不同的是,孩子的腸道菌羣本身正處於建立過程中,更要儘可能減少破壞腸道菌羣的行爲。如果一邊建立菌羣環境,一邊又在破壞環境,腸道菌羣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孩子的身體自然就會出現過敏。

【警惕隱形的“消毒劑”】

不要被“寶寶專用”這幾個字欺騙了

一般消毒劑都含有下面的化學成分,趕緊看看你家“寶寶專用”的清潔劑和溼巾是否含有這些化學成分吧!

家長的這些行爲會親手毀掉孩子的免疫力,你中招了沒? 第4張

常見消毒劑中的消毒成分
過氧化物類氧化氫、過氧乙酸、二氧化氯、臭氧等含氯消毒劑次氯酸鈉(84消毒液)、漂白粉、漂粉精等醛類消毒劑甲醛、戊二醛等醇類消毒劑乙醇(酒精)、異丙醇等酚類消毒劑苯酚、甲酚、滷代苯酚等含碘消毒劑碘酊、碘伏

千萬別被“寶寶專用”這幾個字給忽悠了。 有的產品僅僅是把成人清潔劑或消毒劑的濃度降低,添加芳香劑,掩蓋了化學成分中比較刺激的味道,就“標榜”自己的產品是“寶寶專用”。

家長的這些行爲會親手毀掉孩子的免疫力,你中招了沒? 第5張

咱們就以經常用的溼紙巾爲例:溼紙巾基本都帶有消毒劑成分。用溼紙巾給孩子擦完手,手上的細菌被消滅了,可消毒劑的水分蒸發後,消毒劑的固體顆粒還留在孩子手上。當孩子吃手時,消毒劑顆粒溶於唾液內,就進入了胃腸道。

【乾淨≠無菌】孩子需要適當的接觸細菌

1、儘量不用溼紙巾

在家洗手、洗屁屁就用清水,不用溼紙巾;外出時,不如用水壺裏的溫水或者自帶一瓶純淨水給孩子洗手。

2、不依賴清潔劑

有的家長會先用專門的玩具清潔劑噴到玩具上,然後再用溼抹布擦一遍。

其實像玩具、爬行墊或者傢俱等物品,直接用清水擦洗乾淨即可,但要確保晾乾!洗奶瓶最好不用清潔劑,清水沖洗乾淨,然後晾乾收起來就行。

3、用了清潔劑就要多衝洗

孩子的衣服,尤其是貼身的衣物其實不太髒,平時勤換勤洗,清水裏揉一揉就夠了。遇到特別難清洗的污漬,用了洗衣液後一定要衝洗乾淨!

4、乾燥是最好的“消毒劑”

潮溼環境容易滋生細菌,所以要保證孩子接觸的物品是裏外都徹底乾燥的。尤其是入口的餐具,例如洗完的奶瓶、奶嘴、餐具等,洗淨確保晾乾,下次用之前也不必刻意再用水沖洗。每週高溫消毒一次即可。

家長的這些行爲會親手毀掉孩子的免疫力,你中招了沒? 第6張

【 小貼士 ? 】

適宜寶寶的生活環境是“清潔”而非“無菌”,

我們要讓孩子適應生活在正常的有菌環境。

養孩子,需要的是細心,而不是精細,

適當放養,自然養育,不僅能讓家長輕鬆,

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正面的推動力

完美是毒!其實無論細菌還是病毒感染,

雖然都會讓寶寶身體感到不舒適,

但也能促使免疫系統的成熟。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