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以教育之名親手毀掉孩子擅長的事,然後你稱之爲“民主”?

以教育之名親手毀掉孩子擅長的事,然後你稱之爲“民主”?

來源:育娃網    閱讀: 4.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人在教育兒童中之所以屢屢採取不合適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變成一種破壞性行爲,有兩個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即首先不相信兒童的本能是自愛和上進,擔心不及時管教,孩子就會一路下滑;其次認爲自己對孩子說的都是金玉良言,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好。

針對這一問題,哲學家弗洛姆的一句話值得家長們一千遍地體味:“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爲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纔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所以家長在管理孩子時,一定要小心,不要站在教育的對立面去,遇到每一件具體的事情都捫心自問一下:我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操縱孩子?

劉太太帶着10歲的兒子壯壯去兒子最要好的小夥伴林林家做客。本來的計劃是吃完午飯後兩家一起去游泳,而游泳是壯壯特別喜歡的活動。

然而,吃飯的時候,一件不愉快的事發生了。當時,壯壯打了一個噴嚏,林林正好坐在他對面,結果一些唾液的碎末噴到了林林的碗裏。

劉太太看到了這一幕,希望兒子能向林林道歉。沒想到,壯壯沒有道歉,而且迅速大口吃完飯後,隨即去了客廳裏看電視。

劉太太很生氣,也覺得有點丟臉,認爲兒子實在太不懂事了,於是跟着去了客廳,並要壯壯去道歉。壯壯很不情願,認爲媽媽是小題大做,畢竟林林和林林的媽媽都不在乎,爲什麼非要去道歉,並且他也不是有意的。

看到說不動兒子,劉太太變得更加生氣,她對壯壯說:“如果你不道歉,那麼別想去游泳。”

壯壯聽到媽媽這麼說,一下子失控了,他向媽媽喊道:“不去就不去,我根本不喜歡游泳。”

接着,壯壯向外面跑了出去,但跑到林林家門口的時候,被剛回來的林林的爸爸給攔了回來。林林媽和林林對劉太太說,他們並不生壯壯的氣,畢竟壯壯不是有意打噴嚏的。最後,兩家人還是去游泳了,但在游泳池,壯壯一直坐在那裏生悶氣,游泳對他的誘惑力已明顯降低了。

聽了劉太太講完這個故事後,我問她,當時怎麼想到了用游泳作爲條件以換取壯壯去道歉的。

劉太太說,她知道壯壯喜歡游泳,因此,她想用限制壯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以換取他的道歉。

當然,她失敗了。

以教育之名親手毀掉孩子擅長的事,然後你稱之爲“民主”?

“並且還造成了一個糟糕的副產品,”我對她說,“你兒子對游泳的興趣也明顯減少了。”

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意義的故事,它經典地顯示,一個好蘋果(對游泳的興趣)是怎麼被一個壞蘋果(打噴嚏事件)給感染的。

並且,在和劉太太和她的丈夫的交流中,我發現,限制兒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B以迫使他在事情A上向媽媽讓步,已成了劉太太一個最常用的“教育”方法。結果可想而知,壯壯的興趣愛好點明顯有日益減少的趨勢。

“那我該怎麼辦?”劉太太問我,“難道就聽任他做了錯事也不道歉?”

劉太太這樣問,就好像是,她面臨的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要麼聽任兒子打噴嚏不道歉,要麼就是用不去游泳做威脅以迫使兒子道歉。

當然不是這樣,因爲除了這兩個選擇外,還有其他許多種選擇。僅僅在如何面對兒子打噴嚏這件事上,就有許多種選擇,不同的家長會有不同的智慧去面對這件事。

但無論如何,應有一個原則,就是把打噴嚏不道歉這件事當成一件獨立的事來看待,而不要摻雜進其他事情,否則很容易產生“壞蘋果效應”,讓事情擴大化。本來只是打噴嚏不道歉一件小事,但最終卻弄成了兒子險些離家出走的大事,還製造了一個副產品——小傢伙對游泳的興趣減少了。

“民主手法”摧毀了兒子的學習興趣

假若這個事件不是發生在媽媽和兒子之間,而是發生在兩個大人之間,那麼一方使用這樣的手法,另一方可能立即會質問:“你想要挾我嗎?”

這的確就是要挾,並不會因爲是媽媽和兒子的親密關係,這種要挾的味道就減少了,壯壯之所以那麼生氣,就是感覺到自己是被要挾了。

這種要挾的手法,看來在我們這個國家非常流行。上個週日,我去麗江花園參加報社舉辦的一個活動,隨後和幾個家庭聊了一會兒,結果發現,要挾的手法在這些家庭中非常常見。

樑太太有一個上初三的兒子,很乖,很聽媽媽的話。他學習上很努力,也很少上網,每次想上網都會徵求媽媽的意見,如果媽媽不在家,他就很自覺地不上網。樑太太描繪兒子的情況時,周圍的媽媽們發出羨慕的驚歎。

不過,樑太太也有自己的苦惱,“他是很努力,但自己沒什麼興趣,缺乏主動性,所以學習效果不好,成績也不怎麼樣。”

樑太太的描繪讓我感覺,她是一個很強勢的媽媽。我指出這一點後,她趕緊辯解說,她很民主的,每次要求兒子做什麼事情時,她都會和兒子商量,如果兒子不願意,那麼她不會強迫他做什麼。

她舉例說,兒子的數學成績不好,她專門給兒子報了一個補習班。結果,她兒子週一到週六要上課,週日還得去上補習班,沒有休息的時間,非常累,於是有一天和媽媽商量說,他可不可以不上數學補習班。

樑太太說,這時她表現得很民主,對兒子說,她可以不去上數學補習班,不過,數學上他丟的分數,是不是應該在物理和化學上補回來,他兒子諾諾地答應了。

聽完樑太太的說法,周圍的媽媽們笑了起來,我也苦笑了一下,問她:“這就是你說的民主?”

樑太太點了點頭。

我說,那我可以推測,你兒子的物理和化學成績會下滑。

樑太太吃了一驚,她說,的確如此,但你怎麼會預料到?她說,她和兒子商量不上數學補習班這件事是幾個月前的,那時兒子的物理和化學成績還不錯,但現在,他的物理和化學成績已明顯出現下滑。

我繼續問這個媽媽,她使用“民主手法”的範圍有沒有涉及到兒子的所有科目?她想了想說是。

聽她這麼說,我接着說,我還可以預料,你兒子的所有科目成績都一般。

我解釋說,假設數學成績差是一個壞蘋果,對待這個壞蘋果,你可以想辦法讓它恢復,也可以接受它就是事實,已很難更改了。但無論如何,要把這個壞蘋果看成一個獨立的事情,而不要把它和其他科目攪在一起,否則其他科目也會變成壞蘋果。

並且,樑太太的所謂“民主手法”明顯是要挾,看起來她好像對兒子說,沒問題,我可以答應你的要求。然而,她隨即提出,但是你要在其他方面滿足我的條件。這種包着民主外衣的要挾手法危害很大,因爲孩子仍然會感覺到自己是被威脅的,他們勢必會對父母的意志產生反感,於是潛意識上會和父母對着幹。

解決之道:就事論事

樑太太和劉太太的故事表明,不要把好蘋果和壞蘋果攙在一起,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如果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那麼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不要把小問題看成大問題。更準確的說法是,不要把現實中的小問題看成是想象中的大問題。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和父母們聊天時,我發現太多的父母們有這樣一個壞習慣:孩子的一個小問題發生了,父母們想象到這個問題延伸下去會成爲一個大問題,於是如臨大敵,對孩子的小問題大動干戈。但他們的行爲強度,與孩子目前的小問題是嚴重不匹配的。實際上是他們沒有看見孩子遇到的是小問題,他們看見的是自己頭腦中想象出來的大問題。

這樣做常有這樣一個結果: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覺得父母憑什麼因爲一個小問題對自己大動干戈,於是意識上不得不聽父母的,但潛意識上開始和父母對着幹,最終,這個小問題果真成了一個大問題。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學會就事論事,遇到了什麼問題,就把這個問題當成一個單獨的問題來處理,而不要把其他的問題攪進來。

尹建莉父母學堂建議:

正常情況下,10歲的孩子那樣打一個噴嚏,是會主動道歉的。這個孩子當時拒不道歉一定事出有因。要麼是平時媽媽關於禮貌的嘮叨太多,孩子有逆反情緒,故意對着來;要麼是家長平時對孩子批評較多,孩子內心有深刻的自卑,爲了護面子,做錯了事也不肯認錯,因爲道歉就是承認自己做得不得體。絕沒有一個孩子是因爲“先天沒禮貌”而拒絕道歉,所以家長完全不必擔心這次不道歉,以後就越來越沒禮貌。

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孩子沒有主動道歉,媽媽應該提醒,如果提醒後孩子還是不願意,那媽媽先替孩子道個歉,給孩子做個榜樣。這件事可以到此結束,也可以回家後簡單地跟孩子交流一下,一定是簡單的交流,比如只說一句“今天那種情況下應該說句對不起,什麼都不說不妥當。你今天可能有什麼情緒不想說,沒關係,以後注意就是了”。

重點是家長一定要心態輕鬆地看待這件事,完全不必要因爲這麼一件小事上綱上線,跟孩子生氣且進行“制裁”就更不必要。否則只能讓孩子更逆反或教給孩子假禮貌和斤斤計較。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