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父子溝通起爭執,媽媽如何巧化解

父子溝通起爭執,媽媽如何巧化解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週六早晨,兒子穿着小睡衣從臥室跑出來,看到媽媽在專注地習練瑜伽,沒有打擾媽媽,直接跑去看他昨天拼了一半的白天鵝。爸爸剛做好早餐,準備往餐桌上端飯。這時,聽到兒子問爸爸:“爸爸,我那個拼插玩具怎麼不在桌子上了?”

爸爸迴應:“什麼拼插玩具?我不知道。剛纔我從桌子上收拾了一堆東西,都擱到沙發旁邊了,你自己看看吧。”

兒子跑到沙發旁邊,很快找到了裝在袋子裏的拼插玩具,有些生氣地說:“你怎麼把我的玩具擱這兒了!”

爸爸嚴肅地說:“餐桌是吃飯的地方,你的玩具玩完就應該收好,你自己不收拾,我只好收拾了,以後不要把玩具放在餐桌上!”

兒子本來就心裏不爽,再被爸爸這麼“教育”,急了:“我這個還沒有拼好呢,你這麼收拾都弄亂了,你得給我按順序放好!”

爸爸也有點兒急了:“誰讓給你把玩具放在餐桌上呢,我哪兒知道什麼順序!現在該吃飯了,吃完飯再說。”

兒子提高了聲調發脾氣:“我不管,都是你給我弄亂了,你給我弄好我再吃飯!”

我以爲爸爸要怒了,沒想到不知是因爲早上練了瑜伽身心舒暢,還是不想在吃飯前生一肚子氣,爸爸居然平和了下來,柔聲對兒子說:“好吧,咱們先吃飯,吃完飯再弄。”

兒子沒有因爲爸爸的語氣而妥協,仍然不依不饒:“不行,就得現在弄!”

爸爸很無奈地說:“好吧,就這一次啊,以後不許再把玩具放在餐桌上。”

爸爸鼓搗了一會兒,兒子說:“不是這樣放的!”

爸爸煩了,再次嚴肅地說:“我不知道怎麼放,我餓了,先吃飯!”

父子溝通起爭執,媽媽如何巧化解

父子溝通起爭執,媽媽如何巧化解

看樣子爸爸是搞不掂了,媽媽從瑜伽墊上站起身,走到父子倆身邊,先對兒子說:“你是擔心我們昨天拼插的那一半被弄壞了,是嗎?”兒子語氣緩和了:“是的。”媽媽繼續說:“這個拼插起來確實很費事,找一個插件都要找半天,你擔心順序弄亂了,更找不到插件了,對吧?”兒子:“嗯。”

媽媽又轉過頭問爸爸:“你希望玩具不要放在餐桌上,影響吃飯。是吧?”爸爸說:“是啊。”媽媽接着說:“你不知道這個玩具拼插起來有多難,所以沒注意插件的順序,如果你知道,一定會注意,或者讓浩自己收拾,對吧?”爸爸說:“那當然。”

媽媽看着爸爸和兒子說:“所以呢,浩關心的是他的玩具有沒有被破壞,爸爸關心的是餐桌應該收拾乾淨。如果重來一次,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既不讓浩的拼插成果被破壞,又兼顧餐桌的乾淨呢?”

爸爸率先回應:“以後我會讓浩自己收玩具,他知道應該怎麼收。”

兒子也迴應:“我以後會把玩具提前收拾好,不影響吃飯。”

媽媽親親兒子:“好棒!來,一起看看咱們昨天的拼插成果破壞了沒有。”

……

就這樣,小小的風波過後,家裏又恢復了和諧平靜。

這是我家裏發生的真實故事,經歷了這次事件,老公和我都對建設性溝通有了全新的認識。那之後,老公在與兒子溝通時更加關注兒子話語背後的需求,對抗的情況越來越少。而我也因爲成功調解父子的對抗,感覺溝通功力再進一成。更爲欣喜的是,兒子跟小夥伴的溝通能力也在增強呢。

父子溝通起爭執,媽媽如何巧化解

關於建設性溝通,展開來可以寫成專題論文,如果讀者感興趣可以度娘出很多研究成果。在這裏,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是對建設性溝通感觸最深的三點:

1.建設性溝通關注親子關係,而不是對錯與“真理”。作爲家長,我們因爲比孩子學習了更多知識,經歷了更多事情,很容易在溝通中將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當孩子提出需求時,我們傾向於評判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當孩子與我們發生爭執時,我們要想方設法地說服TA爸爸媽媽是正確的。這種情況在日常的親子溝通中比比皆是,結果就是孩子因爲說不過家長,而壓抑自己的需求,或者逆反對抗。建設性溝通則不然,它要求我們“尊重”孩子,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不損害親子關係爲原則,爸爸媽媽如果把親子關係放在首位,夫妻之間如果把夫妻關係放在首位,溝通的策略與效果會截然不同。

2.建設性溝通以促成理解與合作,解決問題爲目的,而不是控制與服從。作爲家長,我們需要對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保持覺察,如果發現我們在努力地讓孩子接受我們的觀點,而不考慮TA的立場和需求,我們就偏離了解決問題的正確路線。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發展出《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所述的“統合綜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就需要用建設性的方式與TA溝通,讓TA看到不同人的意見、看法、才能與天賦都是極有價值的,求同存異才能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比如上面的例子中,當我把爸爸和兒子的需求和想法都說出來,讓他們一起尋找解決方案時,最好的解決方案就產生了,而且很容易得到雙方的認同。

3.做到建設性溝通的關鍵是看到對方話語背後的需求。曾經在一行禪師的《你可以不生氣》中讀到這樣一段話“只有真正的瞭解,慈悲纔可能生起。那麼,到底要了解什麼呢?我們要了解對方正在受苦,而自己必須幫忙,如果我們不想幫忙,還有誰會來幫忙呢?”每當孩子生氣的時候,我都會想起一行禪師的這段話,看到孩子在受苦,去了解TA話語背後的真實需求。往往就是在看到孩子需求的一剎那,我會完全平和下來,去選擇合適的迴應方式。這是我應對孩子生氣情緒的一大法寶,也分享給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爸爸媽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