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爸媽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爸媽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一次談到當孩子對彈鋼琴失去興趣時,到底要不要逼着孩子繼續練琴。爸爸媽媽得讓孩子知道,這世界上的事,沒有哪一件是不堅持就能成功的,他現在不堅持練琴,以後什麼事都不能堅持怎麼辦?

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讓人想到一個非常不好的場景:孩子每天被大人各種各樣的大道理壓迫着,只能不停地做出他最不願意的妥協——你有理,我認輸!

01 / 親子溝通中,強勢的父母,弱勢的孩子

我們經常能看到比孩子高大很多的爸爸媽媽,對着孩子大吼大叫,而孩子要麼哇哇大哭,要麼委屈地遵從。

在家庭溝通的模式中,孩子與爸爸媽媽相比,顯然處於弱勢:

他不及父母年長,不及父母生活閱歷豐富,不及父母有學識,小的時候,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及父母,而且一些家庭倫理觀念也不斷告訴孩子,你跟父母頂嘴、辯駁是不對的。

而父母,顯然擁有絕對強勢的地位:

比孩子年長,比孩子給有閱歷,無論學識如何,總會比幼兒、兒童、少年階段的孩子多一些;懂得很多大道理,教育起孩子來能滔滔不絕,無論大事小事,都能講出孩子必須得遵從的人生哲理來。

而且父母還擁有另一個天然優勢——一般的家庭倫理觀念的支持。

爸媽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02 / 享受強勢地位的爸爸媽媽

很少有爸爸媽媽樂於放棄自己的優勢地位,放低姿態,和孩子平等溝通。甚至大部分爸爸媽媽在和孩子的溝通中,無比享受自己的優勢:

他們擅於使用角色的優勢:“我是你爸/媽,你得聽我的。”

擅於使用學識的優勢:“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你得聽我的。”

擅於把對孩子的愛當成工具:“我都是爲你好,你得聽我的。”

這樣的溝通模式,對孩子無疑是碾壓式的:

無論他是否喜歡父母的要求,他都得無條件接受;

無論他有多少自己的理由可講,都很難得到充分表達的機會

無論父母的要求對他來說有多艱難——比如每天堅持彈他並不喜歡的鋼琴,他都得屈從於爸爸媽媽那些“有益人生”的大道理,默默隱忍、無奈堅持。

我曾經很多次看到過在外面擺出強勢姿態訓斥孩子的父母,他們的臉上無一例外地有一個共同的表情,就是“得意”——看,我管孩子多有辦法,孩子多聽我的!

03 / 不斷發生的衝突

當然,父母的強勢溝通,並不總能順利進行。

在孩子小時候,可能會遭遇孩子哭鬧、發脾氣的等形式的抵抗,在孩子大點之後,可以遭遇孩子頂嘴、辯駁、拒絕執行命令等形式的抵抗,於是衝突就不斷髮生。

爸媽認爲孩子壞脾氣、不懂事,不聽話、叛逆,孩子則認爲父母不許自己表達意見、不懂自己、家長制、不開明。

這些衝突,在一些家庭中會成爲常態,甚至延續到孩子的青年時代、孩子三四十歲之後。

它產生兩個很糟糕的後果,一是親子關係極度緊張,孩子大人都享受不到讓人放鬆、愉悅的關係,二是碾壓式的溝通模式在家庭中代代相傳。

04 / 四種不同的溝通模式

美國專門從事溝通研究的學者羅納德·B·阿德勒在他暢銷全球40年的名著《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裏,看出人外》中,將家庭溝通模式,用“談話取向”和“遵從取向”兩個維度,劃分爲四種。

談話取向:

“指家人在討論各種各樣的話題時有多開放。有高度談話取向的家庭,他們交流不僅更自由、頻繁、而且是自發的。這和談話取向較低的家庭有很大的不同,在後者那裏很多話題都是禁忌,除此之外的話題也只能用一種限制的方式被提出來。”

“有高度談話取向的家庭把溝通視爲一種表達喜愛和愉悅的方式,並藉此獲得放鬆。”

遵從取向:

“指家人強迫彼此的態度、價值觀和信仰保持一致的意願有多強。高度遵從的家庭管理溝通的目的在於尋求和諧、避免衝突,促進相互依存,以及取得服從。在這樣的家庭裏,成員之間往往是等級分明的,處理衝突的策略以避免和體貼爲特徵也就不足爲奇了。相比之下,具有較低遵從取向的家庭相信個人的成長應該得到鼓勵,並且單個成員的利益要比整個家庭的利益更重要。”

這兩個維度,將家庭溝通模式劃分爲四種:

一致型家庭:高談話取向、高遵從取向。既承認且保留權威的壓力,又存在公開溝通的強烈意願。

多元型家庭:高談話取向,低遵從取向。溝通是充分開放的,並不要求對權威的遵從。

保護型家庭:高遵從取向,低談話取向。強調服從權威(父母),不鼓勵公開討論。

放任型家庭:低遵從取向,低談話取向。既不強調服從,也不重視討論,所以成員之間會出現一種互不關心、態度冷漠、拒絕溝通的狀態。

對照這四種模式,“你有理,我認輸”的碾壓式親子溝通模式是哪一種呢?沒錯,保護型。這也正是大多數中國父母認爲自己爲孩子操碎了心,而孩子卻不斷出現“叛逆”現象的根本原因。

爸媽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第2張

05 /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父母應該學會的事

認爲,對於大多數中國父母而言,要達到與孩子的良好溝通,需要做的,是提高自己與孩子相處時的“談話取向”,降低與孩子相處時的“遵從取向”。

(1)給孩子更多的話語權,允許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2)傾聽孩子的意見,並考慮孩子意見的合理性;

(3)不要求孩子絕對遵從自己;

(4)學會適當的讓步、妥協,讓孩子的部分意願,能夠實現;

(5)通過和孩子的溝通,達成對大部分事情的一致意見。

這樣,父母和孩子,才能達成良好的溝通,而不會讓孩子時刻處在父母權威的碾壓之下。

總之,溝通是雙方的事,良好的親子溝通,本質上是一種合作,雙方的意願,都需要得到表達和尊重,而不是孩子必須無條件地遵從父母。

帶兩個孩子的經驗,也讓我們堅定地相信,看到孩子的意願、傾聽孩子的意願、不用父母的權威碾壓孩子,才能爲孩子營造一個寬鬆、自由、愉悅的成長環境,而且這種環境,對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的心智健康,顯然更有益處。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