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打孩子發泄了家長一時的憤怒,但是你知道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嗎?

當我們暴躁、憤怒、怒不可遏地向孩子伸出手的時候,在孩子眼中,我們的表情有多可怕嗎?

這是一部街頭表演的啞劇,沒有一句對白,卻讓所有觀衆震驚、害怕。

這位媽媽正在講電話,兒子在身後用手指戳了戳她,似乎想說些什麼,但是她完全沒有反應。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男孩沉默地低下了頭。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第2張

講完電話的媽媽回過頭,滿臉猙獰。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第3張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第4張

男孩本能地護住自己的臉,似乎非常害怕捱打。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第5張

媽媽的表情越來越可怕,揚起手要打下去。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第6張

看到這裏,觀衆裏的一個小女孩害怕地抱住自己的媽媽。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第7張

女孩想把作業給爸爸看,爸爸卻一手推開她。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第8張

女孩再次小心翼翼地遞上作業。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第9張

爸爸突然發怒,表情非常可怕!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第10張

女孩很害怕,緊緊捂住自己的臉。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第11張

直到有人拿起一旁的宣傳單頁,這個表演才停住。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第12張

你知道自己打孩子時的樣子有多醜嗎?這個街頭實驗看了讓人想哭~ 第13張

也許打孩子對於我們而言,只是一種教育方式,或是一種情緒的宣泄。但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那一幕幕可怕的經歷會給孩子年幼的心靈和未來漫長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傷害和影響。

在這部短片中,兩個小劇場的腳下放着宣傳卡,當一個圍觀者被吸引,從腳下拿走一張宣傳卡的時候,劇場中的暴力嘎然而止,時間彷彿凝固了。

隨着越來越多的圍觀者駐足,一張接一張的卡片被傳送,家庭暴力劇場也停止不動。

實驗方通過這樣一種特別的形式,表達出每個人都是生活中的一員,家庭暴力不是忍受或者看看就能忽視。

其實並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不妨仔細回想一下:平日裏我們都是怎麼跟孩子交流的,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1、心不在焉地聽孩子說話

孩子在跟父母傾訴的時候,父母若是心不在焉,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一次兩次,他可能會問你“你在聽嗎?”三次四次之後,等你再想聽的時候,孩子已經不再向你傾訴了。是的,孩子就是這麼敏感的小動物。

改善方法:孩子找到父母傾訴的時候,父母馬上放下手頭的事情,認真聽孩子說,這個動作和過程本身,就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尊重的,他們自然會更願意傾訴。有的時候,父母什麼都不用做,他們同情、認可的態度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支持和安慰。

2、過多反問與建議

一個小姑娘找到媽媽,說有人偷了自己的筆,媽媽的反應是:“你敢肯定不是自己弄丟的嗎?”“自己的東西隨便亂放能不丟嗎?”“不是跟你說過貴重東西要放抽屜嗎?”

孩子丟了東西,本來心裏就很難受,想找媽媽給點安慰的,結果卻被媽媽左一個建議右一個提問把孩子給惹急了。

父母的想法是好的,但導致的結果是孩子要麼不思考、全盤接受父母的建議、沒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要麼就是厭煩、叛逆,出現“你別管我”的情況,由此親子交流宣告失敗。

改善方法:當孩子向父母講述自己的遭遇,父母的反應可以只是簡潔地迴應:“哦”“嗯”“我知道了”“能體會你的感受”,其實對孩子是莫大的安慰。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孩子的認同和共情,這種反應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消解情緒的作用,待孩子情緒平復,父母稍作引導,孩子自己就會有能量去分析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3、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小烏龜死了,傷心地找到爸爸:

“今天早上它還好好的呢。”

爸爸呢,安慰孩子:

“不要傷心,不就是一隻小烏龜嗎?”

“明天我再給你買一隻去。”

孩子的原意不是想要另一隻,而是想要傾訴他的感受、尋求理解來的,可父母明着安慰孩子、捨不得孩子傷心,事實上卻也在否定孩子的感受。結果孩子的合理情緒宣泄演變成了父母眼中的無理取鬧。

改善方法:爲何父母不能去肯定孩子的負面情緒呢,比如就是共情一句:你很傷心……並且給孩子一個抱抱?

4、過多的解釋與邏輯分析

有時候,孩子的願望無法滿足,若是父母過多解釋,反而是火上澆油,等於給孩子製造發泄的藉口。如:家中薯片吃完了,媽媽解釋說“上次不是都被你吃了嗎?”孩子可能會跟你掰扯“你也吃了啊,你賠我。”

這是因爲孩子內心明明知道無法實現,但情緒上卻無法接受,他的受挫情緒需要找個發泄的出口。

改善方法:認識到孩子的情緒需要被關注之後,事情就比較好處理了,可嘗試藉助想象來滿足孩子的願望。其實,孩子有這樣一種神奇的特性,能通過想象獲得內心的滿足。如果媽媽適時說:“我知道你非常想吃,真希望我們家有這東西。”或者順勢拿起手邊的一個東西,假裝那是薯片,並且藉機和孩子玩假裝吃的遊戲,孩子的注意力就能迅速被轉移。

從以上父母常見的做法中我們發現,否定孩子的感受,無異於火上澆油,反而讓孩子感覺更糟糕。自然,孩子不會願意聽我們說話。相反,若是父母願意耐心傾聽孩子的感受、認同孩子內心的傷痛,並願意聽孩子聊一聊他的困惑,這個過程本身就會給孩子極大的心理安慰,孩子也會更有力量和能力去面對他的感受和問題。

最後還要強調一點,就影響力來看:溝通的內容只佔7%,溝通的動作佔55%,溝通的方式佔38%。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其實才是最重要的:是否重視孩子的感受,是否感同身受,是否理解、尊重孩子等……

不要讓僅有的這幾年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時間,變成相互折磨的痛苦;堅持和永不放棄的堅韌是我們可以給孩子的,相信他,相信他的現在和未來!

瞭解孩子的心理髮展需求,才能更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也纔能有良好的親子溝通。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