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當甜心寶貝變身“憤怒的小鳥”,是時候教你放大招了!(建議收藏)

當甜心寶貝變身“憤怒的小鳥”,是時候教你放大招了!(建議收藏)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事實上,寶寶的叛逆期從18個月就開始萌發了,2-3歲到達頂峯。這個階段寶寶會表現出不順從和經常任性、哭鬧的行爲,但是這些都是正常的。

身爲媽媽的你,要怎麼應對纔好呢?化身談判專家,和他講一講“大道理”?還是以暴制暴,撂狠話“我要把你從樓上扔下去”?又或者和平利誘,“別鬧了,我給你買玩具”?

今天的分享文章是關於如何教會孩子學習控制憤怒,從幼兒到學齡兒童全面囊括,希望媽媽們能拿出十分鐘,認真讀一下,相信會對你們有所幫助,當然如果你覺得有用,歡迎收藏或者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的媽媽受益~~

本文由嘰裏呱啦小夥伴翻譯。作者:克里斯蒂娜·弗蘭克,《家長》《健康》以及其他雜誌撰稿人,文章主要關於健康,心理學以及育兒方面。
當我的大女兒奧莉快要兩歲的時候,她開始出現打人的舉動。所有的不對都會引起她的憤怒,比如說告訴她洗澡時間到了,或者我塗了錯誤顏色的口紅。作爲一個開明的母親,我能控制自己不打回去。我會說:“我們不打人”然後告訴她用語言來表達。
最終,打人的情況慢慢少了。但是,對於用話語表達的強調開始適得其反。奧莉會爬向我,用柔和的語氣對我說“媽媽,我想打你。”
隨着他們從矇昧到可以清楚地說話,兒童表達憤怒的方式在逐漸進化。雖然兒童的憤怒是最令父母頭疼的情緒之一,但是,它是和愛一樣正常(以及有用)的情緒。
“憤怒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激勵人。當我們對某件事情生氣的時候,會想方設法解決它。孩子也一樣。”阿拉巴馬州大學臨牀心理學教授約翰·羅赫曼博士說,此外,他還是兒童攻擊行爲方面的專家。
所以,不要告訴你的孩子她不應該發怒,不管這件事在你看來是多麼微不足道。但是,你不可以允許她用攻擊性行爲或歇斯底里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同時,也要注意控制好你自己的脾氣——如果在開車的時候有人加塞,你每次都破口大罵,詛咒對方,你的孩子在生氣的時候爲什麼不會這麼做呢?
幸運的是,你可以從嬰兒時期就教你的孩子學會發泄怒氣的有益方法。
嬰兒
當甜心寶貝變身“憤怒的小鳥”,是時候教你放大招了!(建議收藏)

小小愛哭鬼
不管是生氣還是受挫,嬰兒只有一個方法來表達所有的負面情緒:哭。大多數的眼淚都是因爲他們的需求未能得到滿足。
記住他的個性
有些孩子,就像有些成人一樣,天生比較性急,比較易怒,而另外一些則需要很多因素才能激起他們的怒氣。(事實上,一直到5歲爲止,性情纔是孩子容易發脾氣與否的最大因素。)一旦你確定了什麼東西會導致孩子發怒,有時候,你就可以避免過度刺激他或者做一些讓他生氣的事情。至少,這麼做可以幫助你對孩子的脾氣做到心中有數。
跟孩子交談
和小嬰兒講理是行不通的,但是可以讓他早早地學習慢慢領會。“比如說,你試圖把你7個月大的寶寶放進安全座椅,但是他不喜歡,開始尖叫。”三個孩子的媽媽,喬治華盛頓大學心理健康研究所負責人,家庭治療師蘇珊娜·斯圖特曼說,“你可以說‘我知道你很不喜歡安全座椅,我不怪你,但是我需要保證你的安全啊。’雖然他還不能理解你說的話,但是他能感受你的語氣。這樣做可以幫助他日後建立用語言表達自我的意識。”
分散注意力
奧莉的妹妹,21個月大的露西,不喜歡被限制在嬰兒車裏,但是食物是個讓她配合的好方法。我會問她:“想要吃點蔬菜小餅乾嗎?如果你坐坐好,我就給你吃。”還有,玩具也能奏效。
幼兒
當甜心寶貝變身“憤怒的小鳥”,是時候教你放大招了!(建議收藏) 第2張

情緒化的脾氣
就像百吉餅配奶酪一樣,幼兒和情緒化的怒氣是天生的一對。只要問問凱特·斯塔伯格她兩歲的兒子傑克是什麼樣的就知道了。“一天晚上,他不肯換睡衣上牀睡覺,還像刺蝟一樣蜷縮成一團。然後,我開始脫他的拖鞋,他就變得歇斯底里起來。”
雖然你很惱火,但是你的小傢伙並不是故意要這麼做的(真的)。幼兒想要某些東西的時候,總是想要那些東西都按照他們所想的方式存在。而且,在他們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時不會有絲毫顧忌。他們還會因爲自己沒有掌握某種技能而產生深深的挫敗感。(如果你不能自己穿上襪子,你又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要堅定
能理解孩子很好,但是也要讓他知道你的底線。如果出現了完全不能接受的行爲,比如咬人或者打人,你的迴應必須清楚:“不許咬人或者打人。”如果這種行爲還在繼續,你只需要將你的孩子帶離當時的處境即可。
斯坦伯格的解決方法是給她的兒子選擇。“我說,‘我數到三,如果你不起來,就沒有睡前故事了。’我等了三秒,不過等他伸出雙手的時候,我就順手把睡衣給他套了上去。”
如果你成爲了小拳頭的攻擊目標,嚴肅地告誡他你的不快或者擺出臉色是個不錯的主意。“當一個孩子發現某些事情會讓你生氣的時候,對她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訓。”聖彼得堡市兒童醫院發育科的醫學顧問亨利·夏皮羅博士說。只是要確保你立即迴應是針對他發脾氣而做出的特定行爲,而不是他在發脾氣這個事實。比如,你可以說,生氣是可以的,但是咬人是不對的。
幫助她用語言表達情緒
2歲的時候,兒童就可以開始學習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了,但是你可能還是需要告訴她具體應該怎麼做。比如,你說“你生氣是因爲我不給你買棒棒糖。”可以幫助她搞清楚自己的情緒。然後,你可以簡單地解釋爲什麼她不可以吃棒棒糖,並且嘗試安撫她——可以抱抱她,搖搖她或者用其他東西分散她的注意力。
做出符合實際的期望
不管你的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地有多好,你要記得她還是個小孩子。指望一個小朋友在說話前深思熟慮或者期望她願意和每個朋友分享玩具對她來說是不公平的。一味強求,她的迴應只會是生氣,因爲她做不到你要求的事。不要重複討論她發過的脾氣,幼兒回想的本領本來就不好,更不要說讓她想爲什麼那麼做的原因了。只要她的脾氣過去了,就讓它去吧。
學齡前兒童
當甜心寶貝變身“憤怒的小鳥”,是時候教你放大招了!(建議收藏) 第3張

挑戰底線
這個年齡的孩子處於一種情感發育的中間地帶,一邊是幼兒式的自我爲中心,另一邊則是逐漸增長的對他人的同情心。他們的語言技能變得更加熟練,他們也知道應該如何更有效地表達自己——怎樣模仿大人,但是,他們還是會出現一些年齡尚小的小孩子會出現的問題,包括,想去做自己能力達不到的事,或者不知道怎樣在不侵犯他人的前提下維護自己的權益。
“兒童會拿各種各樣的行爲做試驗。前一天他們可能會用話語來表達生氣的情緒,後一天他們可能會摔掉桌上的東西。”夏皮羅博士說。他們惡劣行爲獲得的關注越多,那麼他們持續這樣做的可能性就越大。
留出一對一的時間
和小弟弟小妹妹一樣,3-5歲的兒童在他們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容易出現打人的情況。
一個很普遍的例子是:在幼兒園或者幼托班,孩子們一般都能夠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因爲在這些地方孩子不確定自己能躲過多少懲罰——一旦回到家脾氣就爆發了,因爲他們知道在家裏能得到無條件的愛。
夏皮羅博士建議家長每天留出幾個20分鐘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坐在地板上玩,這樣可以幫助防止孩子在家裏習慣性地發脾氣。還有什麼方法嗎?儘可能多地關注他的好行爲,給他渴望得到的足夠多的注意力。
繼續強調用語言表達
你也可以好好利用孩子日漸成熟的語言能力來教他學會自我控制。如果你以前沒有重視,那麼現在就真的要強調讓孩子“好好說話”了。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可以通過語言告訴另一個孩子他們想玩玩具卡車或者他們需要得到大人的幫助,而不是依靠拳頭。
給他發言權
有時候針對壞脾氣的常見誘因,一個實用的解決方法可以阻止其爆發。艾倫·德·莫尼,三個孩子的媽媽,她會讓孩子們從提供的兩個選項中進行選擇。“我四歲的兒子喬丹常常因爲不想跟哥哥們分享玩具而生氣,”艾倫說,“於是,我告訴他,要麼把玩具藏好,要麼輪流玩。然後,每個孩子都能玩到四分鐘。”
學齡兒童
當甜心寶貝變身“憤怒的小鳥”,是時候教你放大招了!(建議收藏) 第4張

自我意志的鬥爭
愛麗兒·卡特,7歲,討厭被要求幫助打掃衛生。她媽媽莉拉說:“上一次,我們爲了這事兒爭吵的時候,她畫了一幅畫,畫上是她張開的手掌,上面寫着‘走開’,她跺着腳走到我書桌邊拿了一些膠帶,把畫貼在她的臥室門上,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裏。”
不要做教官
不想服從命令是這個年齡段孩子和父母出現鬥爭的一大原因,所以,你要確保自己不要總是對孩子發號施令。對於她要完成的事情,制定清楚的規則,但是在規則的框架中,給她更多的自主權,比如完成家庭作業或者做好睡前的準備工作。舉個例子,你可以讓她自己選擇她想在做作業之前玩還是在作業完成之後玩。
留意孩子的感受
如果家長對孩子覺得重要的事情不敏感的話,孩子可能會變得沮喪或者生氣:孩子對身體發育的逐漸認識以及他們所面臨的社會壓力,比如被同伴欺凌或者取笑。你的孩子的社會技能已經足夠成熟,可以學習怎樣避免和他人發生衝突。比如,如果她同桌的男生總是欺負她,你要讓她知道她可以請老師幫她換個座位。
練習如何冷靜
爲了幫助孩子平息即將爆發的怒氣,你可以幫助你的孩子辨別伴隨憤怒而來的身體反應,比如心跳加速或者呼吸變快。在她失控之前,建議她做些什麼來讓自己冷靜,比如,深呼吸,數到十,或者安靜地唱一首歌。(這些方法,簡化一下,也可以適用於學齡前兒童。)下次她再感到憤怒的時候,或許就可以用這些方法了。
表揚她的良好行爲
表揚你的孩子可以強化她的良好行爲。“你希望一個八歲的孩子有耐心,有自控力。”夏皮羅博士說,“但是你要記得表揚她。”關注她特定的行爲表現,比如說“弟弟把你的玩具弄亂的時候,你對他真有耐心。你沒有發脾氣我很喜歡。”

奧莉現在6歲了,很久以前就不打我了(如我所願——也沒有想打我的念頭了)。這些日子,倒是露西需要我小心提防了。

教育的根本在於教育家長。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因爲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方法不當造成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也要學習要成長,否則就不會用科學的方法與他交流溝通,日積月累,孩子就會出現所謂的問題。所以看自己需要做出哪些改變,而當你有所改變之後,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也隨着變化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