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膽小又沒錯,爲什麼要逼孩子勇敢?

膽小又沒錯,爲什麼要逼孩子勇敢?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小常屬於特別謹慎的小朋友,遇到什麼新鮮事物,他都會站得遠遠地先觀察一下,然後對他認爲沒有危險的事,很小心地嘗試;而有一些他認爲有危險的,就拒絕去碰。

看到別的小孩在一個新環境下玩得很野很瘋,而小小常就在邊上小心翼翼地看着時,長輩們會說他膽小。常爸則非常不喜歡別人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所以別人說他膽小的時候,我就會說這是“謹慎”,不是“膽小”,就算是膽小,還有研究說膽小的孩子活得長呢!

說膽小的孩子活得長,真不是開玩笑的,是有研究報告的數據支持的。這周,常爸給小馬君的命題作文就是“膽小的好處”,下面就看看如何爲“膽小”的孩子正名吧。

最近有個媽媽來問我關於孩子膽小的問題,說自己家孩子3歲多了,還是特別膽小,每次洗頭都會說“媽媽我怕!”;每次出門都要緊緊拽着媽媽的衣襟;更不要說去了遊樂場,離地超過10釐米,擺幅多於20釐米的項目都得閉着眼睛躲着走了。

每當這時,孩子爸爸的態度都很強硬,總是說,“男子漢,怕什麼怕!”而且每每孩子被呵斥變得更加膽怯時,爸爸意見就更大了,槽點通通指向媽媽,覺得全是媽媽慣出來的。

時間久了,媽媽好像也少了些耐性,着急地問我怎麼能讓孩子變得勇敢一些。而我的回答完全出乎她意料——

“孩子膽小又沒有錯,爲什麼要逼他勇敢?”

相信很多家長對上面這句話選擇了直接屏蔽——膽小就是不好啊,就是會讓孩子少了很多挑戰的機會,少了競爭力啊。

爲此,我特意找了很多論文,來跟你分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膽小孩子的優勢。

前方預警,可能會讓你“三觀盡毀”哦!

1、膽小的孩子更容易讓人信任,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

美國伯克利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個體因爲膽小而產生的embarrassment(尷尬)更容易使旁人信任。

研究發現,膽小者和旁觀者所看到的情感不完全一樣。膽小者認爲自己的尷尬很容易被旁人發現因此特別緊張,並且與別人的對話中特別注重他人的感受,用詞的選擇都特別謹慎。

旁觀者卻沒有察覺到這種尷尬感,反而因爲對方談吐的和善和注重感受而產生好感,更喜歡和相信膽小者。

另外一組實驗還發現,就算旁觀者發現對方特別膽小,也不會給對方的印象減分,反而更願意去幫助對方,從而膽小者更容易獲得更多的資源。

我自己就對這點深有體會。比如在班級裏看到一些特別緊張的孩子,我就會特別願意多付出一些時間去關注他們,給他更多的資源,這可能是人的一種善意的本能。

參考文獻

Feinberg, M., Willer, R., & Keltner, D. (2012). Flustered and faithful: embarrassment as a signal of prosoci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2(1), 81.

2、膽小的孩子不容易發生意外

Lee在2006年的一次研究中對青春期的孩子意外死亡情況做了調查。他發現孩子的焦慮指數增長(即通常所說的“膽小”)會大大降低意外死亡率。

研究發現,當孩子的焦慮指數增長15%左右,意外死亡率就下降了接近3倍。解釋的時候,研究人員認爲,當孩子焦慮指數高的時候,他們對於周圍環境更加警覺,因此不願意去嘗試有危險性的活動。從進化論的角度,膽小這種特質,會很長一段時間裏留存在人類的歷史裏。

簡而言之,就是“膽小的孩子不容易發生意外”。

參考文獻

Lee, W. E., Wadsworth, M. E. J., & Hotopf, M. (2006). The protective role of trait anxiety: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6(03), 345-351.

3、膽小的孩子更容易考高分

這個觀點聽上去天方夜譚,但是我們仔細想想卻很好理解。

以前我考試就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我擔心會考得很差的科目,結果反倒都不錯,反而是我特別放心的學科,往往會出簍子。

Owen就解釋了這樣一種現象。他說膽小的孩子往往比較焦慮,總是不相信自己能把知識點記住,所以會反覆地操練,無意中自己的working memory (短時記憶)能力就增強了。

然後由於膽小/不自信,做完試卷還要反覆檢查,很專業的詞彙叫做“post-mnemonic evaluation”(對記憶時間調取),說通俗一點就是每一次複查都是對於自己過去記憶的調取,這種操作無意當中又增強了大腦的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切換能力。

因此看着膽小的孩子,考試都不差,而且記憶力都比較強。如果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身邊的人,就會發現考試特別厲害的,或者說做題很仔細的人,膽子可能都不太大。

膽小又沒錯,爲什麼要逼孩子勇敢?

參考文獻

Owens, M., Stevenson, J., Hadwin, J. A., & Norgate, R. (2014). When does anxiety help or hinder cognitive test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5(1), 92-101.

不要讓孩子“以膽小爲恥”

說了這麼多,其實最想告訴父母的就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膽小也有它的好處。

我記得讀過一本繪本叫做《膽小鬼威利》,

膽小又沒錯,爲什麼要逼孩子勇敢? 第2張

故事記錄的就是一個善良的威利連一隻蒼蠅都害怕,對什麼都說“對不起”,但是被同伴嘲笑是膽小鬼。後來他發誓不再膽小,報了健身班讓自己變得特別強壯。

特別喜歡這個故事的結尾,當威利渾身肌肉昂首挺胸走在大街上嘚瑟的時候,撲通,撞到了電線杆,脫口而出的還是那句,“哦,對不起。”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着一個膽小的自己,這並不是一件羞愧的事情。特別是有男孩子的家庭,太多的研究論證了其實男孩子更需要情感上的照顧,丈夫比妻子心理更脆弱,只是男性更善於僞裝罷了。

有一種膽小,是因爲無知

我小時候特別害怕蟑螂,可是大學之後我卻不害怕了。原因很簡單,我大學的時候專門修了一門昆蟲課。

我記得那節課上我們專門做實驗,拿着美國大蟑螂,在他們的後背上綁上小推車,在推車上加很多砝碼,看蟑螂是否能爬行。當我發現蟑螂可以拖動自己體重近百倍重量的砝碼時,瞬間驚呆了,害怕感全無,反而開始尊重和膜拜起蟑螂了。

這就是我認爲解決膽小的“萬精油”——

“害怕什麼,就研究什麼。”

比如有孩子害怕打雷,爸爸媽媽完全可以帶着他查閱一下到底雷聲是怎麼形成的,爲什麼巨響會讓我們感到恐懼?

如果孩子害怕洗頭,可以研究到底爲什麼水流在眼睛裏會讓我們難受。

當孩子真的弄明白了,很多由於無知而帶來的恐懼感自然就消失了。

總結

回到文章開頭,父親一味地和孩子說 “不許怕”只會增加孩子的焦慮,並且讓他自己對“膽小”感到羞恥,以後他就不願意也無法去正視自己這種原本正常的情感。

“膽小”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大人把他當“病”看,甚至還要逼迫孩子反覆去面對那些他已經恐懼的事物。

只要你能接受孩子的“膽小”,告訴他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感受,並且幫助孩子消除由於未知而帶來的恐懼感,這種膽小自然會慢慢消退。

有一種“膽小”是源於無知,只要陪孩子一起弄明白了事物的真相,很多由於無知而帶來的恐懼感自然就會消失。

就算有一些膽小(比如不管怎麼研究、怎麼進行心理建議我依然怕老鼠),會伴隨你一輩子,也沒什麼可恥的,這只是你身上獨特的標誌罷了,沒什麼不好意思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