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性教育要分男孩女孩

性教育要分男孩女孩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男孩與女孩的教養方式不同,在性教育的問題上,也要區別男孩女孩。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時候,要做到,不同性別,不同的撫愛和語言。

性教育要分男孩女孩

性別,教育的重要內容

那麼,既然根據染色體的不同就可以決定一個嬰兒是男是女,那我們爲什麼還要問“怎麼成爲女孩或者男孩呢?”因爲,單從生理性別角度,無法解釋全部的問題。

科學家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了。1957年,3位美國科學家跟蹤了105個嬰兒的成長。這些嬰兒出生後,人們無法從外部的生殖器官判斷他們的性別(由於染色體或激素分泌的異常,有時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結果是什麼?這些嬰兒完全是按照父母的養育方式確實的自己的性別角色。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如果有人一個男孩用女孩的方式養育,他們長大後就會有許多女性的行爲。同樣,人們把女孩當成男孩培養,她們的行爲怎麼看怎麼像個男孩。這證明,教育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儘管男女平等的漂亮口號喊得震天響,但是,對不同性別採取完全“一樣”的教育根本行不能的。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方式、傳遞的信息,以及對他們的期望,是根據孩子的性別的不同而不同的。

其實這倒也是件好事!正是由於我們這種非常傳統的態度,以至整個社會的傳統態度,使我們的孩子逐漸地發現了自己的性別,成長爲一個女孩或男孩。因爲孩子很早就能夠觀察周圍所發生的一切,分析社會對他的性別的態度,做出符合人們對他的性別所期待的行動。

不同性別,不同的撫愛和語言

我們照料孩子,撫摸他,同他說話以及和他一起玩的時候,常常會根據孩子的性別採取不同的方式。

這一點也許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比如換尿布這個簡單的事情,如果被問起,我們的回答一般是:換個尿布,對女孩和對男孩能有什麼不同。

那可不一定!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對女孩,父母會花更多的時間逗她笑,同她說話,這種做法會鼓勵她與人交流。而對男孩,父母則更多地對他們做身體的示範,同他玩更劇烈的遊戲。對男孩的調皮,父母也表現出更多的寬容。父母對孩子傳遞的信息的內容就是這樣非常具有性別色彩。

研究者還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當父母給女孩換尿布時,說的都是眼前的事。他們會用表情和語言解釋,比如“寶寶,尿布好臭喲,咱們把它換掉吧”之類的話;而在給男孩換尿布的時候,父母卻很少說他們正在乾的事情,而是提到沒在場的人。如“爸爸哪兒去了”,說過去的事情和將要發生的事情,如“一會兒咱們出去玩吧”。總之,說的都是當時情景以外的事情。這樣的話相對比較抽象和具有信息性。”

爲什麼會這樣?現在還是個祕密!

我是女孩,我是男孩!

到2歲左右,當被人問起的時候,大部分孩子能夠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從2歲起,人們發現這些小蘿蔔頭非常主動地做出符合對自己性別的文化模式的行動。小男孩竭力地模仿爸爸,小女孩則更多地模仿媽媽。如果讓他們自由地選擇遊戲夥伴,他們會更喜歡找同性別的孩子:女孩找女孩,男孩找男孩。

在集體中,一個孩子是不可能當着別的小夥伴的面玩不符合自己性別的玩具的。人們發現,在這一點上,父母並不是唯一“施加壓力”的人。

六七歲的孩子,保持着明顯的性別行爲:因爲他們在智力上還沒有堅信自己一生都將是男孩或者是女孩。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幼兒園的女孩會要帶花邊的裙子,想穿媽媽的高跟鞋,而小男孩在紅毛衣前會憤怒地大叫。通常情況下孩子會有服裝來確實定性別的區分,讓自己有歸屬感。

在日常的行爲中,6歲以下的兒童也是非常傳統的!一位研究人員給剛剛2歲的兒童看一些不太符合文化習慣的照片,比如,一個男人正在化妝或者下廚做飯。面對這樣的照片,小孩臉上會出現一種非常吃驚的表情。他們好像在說,這可不對!

雖然在自己的家庭中,家務也不一定是完全按照傳統的方式分工的,但是這些小機靈鬼會在別的地方獲取信息:在小夥伴家、在阿姨家、在動畫片中或者在兒童文學中等等。

當然,我們也不必太失望。最近的科研表明,看電視少的孩子和媽媽上班的孩子所採取的性別態度相對不是那麼傳統。也許,10年後我們的孩子再看到爸爸刷鍋碗瓢盆的照片時,就不會感到吃驚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