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聽話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

聽話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那些從小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過得怎樣?這是很多媽媽最近熱議的話題。大多數的聽話孩子長大以後都是平庸的,父母在作爲孩子的第一任導師的時候,應該注重這個問題。

父母就像是團隊裏的領隊,孩子就是他們的員工。但一旦決策者弄錯了,路走偏了,那麼“員工”的人生也會發生偏離。

其實很多爸爸媽媽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他們喜歡的是腦子裏的孩子。

所以父母要求孩子聽話乖巧,只是爲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去接近或變成他們理想中的樣子。

這是一個對孩子塑造和雕刻的過程


聽話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

01

孩子爲什麼會聽話?

我們所說的聽話,其實是一種掌控和服從的人際交往模式。在親子關係中,爸爸媽媽就是掌控者,而孩子就是服從者。

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聽話順從,是因爲人的兩個本能,趨利和避害。

當我們用一些東西去誘惑,或用懲罰的方式去對待一個人的時候,他們都會因爲這兩種本能而屈服於我們,成爲聽我們話的人。

因此,控制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規定對錯和好壞。告訴他,你怎麼做是好的,怎麼做是壞的,做對了有獎勵,做錯了就會受到懲罰。這就跟馴養動物類似。

在《一出好戲》裏,王寶強就用訓猴的方式去控制那一幫人,告訴他們聽話就可以獲得嘉獎,不聽話就會捱揍。

其實父母想讓孩子聽話的方式非常簡單,可能只需一句“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就會因爲恐懼而馬上乖乖聽話。

因爲這樣的一句話,會激起孩子內心的恐懼感,而這種感覺一旦被激發,孩子對於避害的本能就會出現,因爲害怕恐懼的到來,所以孩子唯有選擇按照父母所希望的方式去做。

同時,這也導致很多孩子爲了取悅或討好父母,開始隱藏着原本的自己,向着父母腦海中那個理想的孩子改變。

因爲想討好父母,照顧父母需要,所以孩子選擇了聽話。


聽話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 第2張

02

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

長期以往,這些一直討好着照顧着父母的孩子,他們會失去很多東西。

他們無法擁有自己的喜好,因爲聽話的孩子,他們的愛好來自於父母的允許。父母允許他們喜歡什麼,他們就可以喜歡什麼;不允許他們喜歡什麼,他們就必須放棄掉什麼。

就比如:

有些孩子可能喜歡玩沙子,但媽媽覺得那個髒,不安全,所以她就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再去玩沙子;

有些孩子喜歡看毛毛蟲,但可能父母覺得那些蟲子噁心,會有細菌問題,所以他們也選擇讓孩子遠離蟲子。

所以聽話的孩子,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愛好,就算有,也可能因爲父母的原因被埋在心裏深處。

他們也無法分清楚邊界,很容易將自己要做的事情和父母要他們做的事情混淆在一起。

例如:媽媽要求孩子今天之內完成這篇作文,當孩子很聽話地完成這個任務時,媽媽就會很開心,會去表揚孩子做得真好。但其實孩子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他內心的感受和想法是不被媽媽關注的,因爲媽媽只需要一個結果。

慢慢地,在孩子心中,他就自然而然把這些任務當作是媽媽要求我的做的事,而不是他自己應該做的事。

也因爲這樣,聽話的孩子在邊界問題上就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特別是對於“責任是誰”、“空間是誰”、“東西是誰”、“未來是誰”這些內容,他是處於迷茫的狀態中的。

雖然他們擁有豐富的想象力,但卻缺乏創造力。

在聽話的孩子身上,我們是看不到他有太多的創造力。

創造力是從能夠自主控制的遊戲中獲得的,但聽話的孩子所接觸的遊戲和世界,都是通過父母加工,這樣的遊戲和世界都並不真實,也無法獲得相應的能力。

但其實造成這種狀況的,就是聽話孩子自己。

既然你選擇去成爲一個聽話的孩子,那麼你就要做好爲這個“稱號”負擔一輩子的準備。因爲聽話就意味着很多的事情,都會被父母或他人所代替。

就像評論所說的“平庸又不平凡”。

而不平凡則是因爲在經常被否定的人的腦海中,總是充滿着想象的。

當面臨困境的時候,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總是擁有最豐富的想象力,因爲現實太糟,總是希冀着一夜之間能全部改變。

聽話的孩子情況就跟他們類似,在這些孩子心中都住着一個無所不能的自己,但總被現實的種種原因所困住。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會說:“要不是我父母當年那樣,我現在已經如何如何了”。

人是自私的,想擁有喜歡的東西。

當孩子很喜歡一件物品,但又必須聽媽媽的話放棄時,他的內心是需要承載很多的不捨和失落。同時,他對媽媽也會產生憤怒感,只是他不敢表達出來。

有很多的所謂熊孩子其實在家都很乖,只是在外面的時候,他就會表現出攻擊性的一面。因爲平時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敢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害怕爸媽的責怪。所以慢慢地,他會變得充滿憤怒和抗拒,並且這些感覺會變成他與別人交往中的一種模式。

因此,儘管聽話的孩子跟別人建立了關係,但由於情感長期習慣性的壓抑,他們與別人之間的情感是無法鏈接和流動的。


聽話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 第3張

03

該如何不再“聽話”?

1.從父母的世界脫離

我經常跟我的媽媽說:

媽,你看到的世界是這樣的,但我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別的樣子的。

我之所以看到這樣的世界,是因爲我脫離了我媽媽的世界。我自己親身經歷過一切,我才能形成我自己的世界。

如果聽話的孩子想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對於掌控者來說,其實這是不被允許的,因爲這會激發他的焦慮,打破他的自戀。所以聽話的孩子必須有一個反叛的過程,從父母的世界裏掙脫出來。

但如果孩子跟父母的關係連得很緊,那麼孩子就永遠只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自己本身,也就無法用自己的方式去應對這個世界,只能使用父母傳遞給自己的概念去解決。

2.反顧過去,是重生的機會

當我們反顧自己被養育的過程時,實際上是給我們一個選擇未來的機會。

我們需要知道,世界並沒有父母說得那般可怕,我們可以嘗試去跟真實世界進行一個接觸或探索。

但我們也不需要去改變原有的東西,因爲過去的就已經成爲了歷史,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可我們要接受這樣的遺憾。

3.擺脫依賴的狀態

我們需要從依賴別人的狀態中走出來,擺脫我們原本的舒適圈。

原先聽話就能獲得嘉獎的那種氛圍,實際上是個舒適圈,因爲只要你聽話了,你就能獲得很多好處。但當你打破舒適圈,你就需要獨自去面對一些東西,需要自己去承載一些東西。

打破舒適圈的過程,就是一個叛逆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你不需要覺得愧疚,或者對不起父母,因爲這不是你的錯。

如果父母是愛你的,他們肯定是希望你活得開心,活得更好,當你將心中的失落難過告訴他們的時候,他們也不希望你繼續這樣下去。

這也是我們改變的關鍵。

以前的“聽話”,或許是逼於無奈,爲了討好父母,爲了活得更好。

但現在,你可以爲自己爭取一次“不聽話”的機會,反叛的機會。

脫離父母,自己去看一看世界。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