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教育的前提:幫孩子一起守護心理底線

教育的前提:幫孩子一起守護心理底線

來源:育娃網    閱讀: 4.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昨天圈內好友蘭蘭跟我聊起:自己4歲的孩子(小寶)被調到隔壁班而且罰站,自己除了傾聽,不知該如何引導教育。我第一反應是:小寶感受如何。

昨天圈內好友蘭蘭跟我聊起:自己4歲的孩子(小寶)被調到隔壁班而且罰站,自己除了傾聽,不知該如何引導教育。

我第一反應是:小寶感受如何。

蘭蘭說:孩子很難過。他說是因爲自己不願意跳舞,又被老師罰站(之前也有過因爲“不聽話”而被罰站 的情況)

我隱隱感覺到:這種受罰方式,可能讓小寶感受到了被“孤立”,他之所以難過,會不會是因爲沒有人懂他?

我問蘭蘭:爲什麼小寶不願意跳舞?是因爲他不喜歡那個動作還是在跳舞中扮演的角色?還是因爲只受到 批評沒有表揚?

蘭蘭說她問過小寶,但他只說因爲自己“不聽話”。

解鈴仍需繫鈴人,我建議蘭蘭去找老師聊聊,同時自己平常多留意下孩子,多些瞭解,就少些問題,多些互動,就少些隔閡。

1、傾聽孩子,我們都做對了嗎?

4歲的孩子,本身正處於一個特殊的心理年齡階段,其特點是:不平衡、不安定、不調和。因爲他們的自我意識已經建立,他覺得別人怎麼想不那麼重要,自己想的纔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常常會感覺到他們逆反、違拗。

現在的育兒觀點都主張要學會傾聽,這裏的傾聽不單指豎起耳朵,還要請大人們蹲下來,微笑地看着孩子,除了靜靜聽他說,還要作出迴應:嗯,哦,這樣…..孩子接收到你在聽的訊號,他纔會願意說下去。

傾聽的過程就像剝洋蔥,一層層剝下來,孩子的情緒得到舒緩,問題的“核心”也會漸漸暴露出來,這時我們傾聽的目的也達到了,可以很好地 “對症下藥”,甚至聊到最後,孩子還很有可能“不治而愈”。

教育的前提:幫孩子一起守護心理底線

2、永遠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

如果孩子不想說,我們也可以摸摸他的頭告訴他:沒關係,等你願意說了再告訴媽媽,媽媽永遠當你的忠實小聽衆。如果你現在還難過,可以選擇哭出來,媽媽陪着你。

其實我還想建議蘭蘭,陪着小寶,讓他親自跟老師說:老師,我知道錯了,我不想被罰站,因爲我害怕被“孤立”。如果小寶能這樣說,他不僅成爲了更好的自己,而且他還幫助了老師改進教學方法。

孩子再小,他也有獨立的人格自尊,他們也有表達自己想法和說“不”的權利。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孩子 說出感受,尊重自己內心。

家長能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應該是:讓他始終覺得,當他害怕無助時,只要一扭頭,身後永遠有父母鼓勵的目光。

3、最基本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最近一位美國媽媽博客裏的“護女事件”被瘋傳了。

事件概述:有位男生一直在彈女生的內衣帶,女生先告訴了當時上課的男老師,男老師的態度是:有趣 ,然後只是叫她別理男生(老師並沒有出面制止男生),後來男生又彈,還把女生胸罩釦子彈開了,女生忍無可忍揮拳揍他,男生被揍流鼻血後停手了。隨後,校方通知雙方家長到校協商解決。

剛開始,男生家長是以“被害方”身份出現在學校,而校方領導還有那名男老師也覺得“傷者爲重”,希望女生家長作出賠禮道歉等舉動。

幸好女生媽媽並不糊塗,她瞭解事件後淡定地說:所以你們叫我過來,是想要知道我是否要以性騷擾罪起訴這個男同學,並且以管理失當的原因起訴學校嗎?

聽完女生媽媽的義正辭嚴,男生家長和校方開始有點恐慌,擔心事件鬧大,紛紛對那位媽媽表示:你理解過激了,你理解錯了重點。

什麼!理解錯了?只見這位女生媽媽轉身對男老師說:那你過來,我摸一下你的褲襠怎麼樣?

男老師立馬拒絕。

後來整個事件以女生媽媽的霸氣迴應收場,校領導和男老師最終受到了批評,而這位女生也成功申請了調班。

教育的前提:幫孩子一起守護心理底線 第2張

通過這個事件傳播,女生媽媽贏來一片讚賞,其中有一位讀者留言:她記得讀中學時也被男生扯辮子,她警告幾次都無效,後來氣頭之上就咬男生的手指,差點咬出血,男生當時痛得哇哇直叫。後來兩人都被老師帶到辦公室,在瞭解完整個事件後,老師對女生說:你當時咋不咬死他!(當年的那個女生已長大,現在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說一直都記得這位老師,而且一輩子都感謝她,教會她如何保護自己,內心常常充滿力量)

之前也有一個網絡熱點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尊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禮讓三分,若敢再犯,斬草除根!

雖說最後有點偏激,但在緊急關頭甚至性命攸關時,的確需要這份本能的衝動與勇氣!

後來,我把這個事件告訴了孩子並提醒他們:如果有人想傷害或侵犯你,在你口頭警告無效的情況下,你可以採取還手(如果是同齡人,就儘量別打對方頭部),可以用力拍打他的手,狠狠踩他腳,甚至咬他。沒什麼比自身安全更重要!別怕,爸爸媽媽永遠支持你!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保護能力弱,我們只能通過講述一些事件或者設計一些遊戲扮演,去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慢慢學會分辨真善美醜。這既是父母應盡的監護責任,也是教育傳播者的職責所在。

教育開展的前提應該是幫孩子守護他們的心理底線,只有保持心理健康,將來纔可能對自己和家庭負責,同時也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做有用之人。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