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帥爆了!沒有喬丹鞋被人嘲笑的小男孩,居然如此回擊!

帥爆了!沒有喬丹鞋被人嘲笑的小男孩,居然如此回擊!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有一天,孩子回家跟你抱怨,因爲自己沒有穿名牌鞋子而被同學恥笑。近日,一個小男孩真的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他因爲沒穿喬丹鞋被其他小朋友嘲笑,然後他錄了一段視頻並把它放到網上。

沒想到,這段視頻瞬間火了,他在視頻中到底說了些什麼呢?

帥爆了!沒有喬丹鞋被人嘲笑的小男孩,居然如此回擊!

帥爆了!沒有喬丹鞋被人嘲笑的小男孩,居然如此回擊! 第2張

小男孩很清晰的思路,觀點也很正派,他們的父母教的真好。

當孩子的同學都用最新的腎6,你會不會給孩子也換一部?當孩子的同學都穿喬丹鞋鞋,你會不會給自家娃也買一雙?同伴壓力在不同年齡段都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困擾,也是父母生命中的軟弱。作爲家長,該如何教孩子面對“同伴壓力”?

帥爆了!沒有喬丹鞋被人嘲笑的小男孩,居然如此回擊! 第3張

? “同伴壓力”是一生的掙扎

同伴壓力是一個可能困擾人一生的問題,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在自我意識和判斷尚未成熟的時候,很容易因同伴壓力而誤入歧途。

“Peer pressure”(同伴壓力)是個惱人一生的話題。對3歲的孩子來說,那是小夥伴都有托馬斯火車、自己卻沒有而帶來的懊惱;對6歲的孩子來說,那是坐在一羣每日以花生醬果醬麪包爲午餐的孩子中間,開始討厭自己便當盒裏的中餐;對9歲的孩子來說,它是渴望加入人腳一雙的UGG的羣體,儘管那裏麪包裹的是汗臭的雙腳;對11歲的孩子來說,它有可能是加入學校餐廳裏那最受歡迎的一羣孩子的渴望,儘管代價是裝出酷酷的樣子、冷落甚至嘲諷自己心裏喜歡的朋友……

隨着孩子成長,同伴壓力逐漸露出猙獰的面色。

對初入青春期的少年,同伴壓力就已經非常令人震驚,它帶領你我的孩子進入噩夢一般的選擇:要不要爲了不被哥們兒笑話而抽一支香菸或大麻?是不是因爲小閨蜜們嘗過了禁果,自己也應該嘗試一下和那個臨班的小男生有一個私密的約會?

在以後的日子裏,同伴壓力最終以非常殘酷和露骨的形式公然走進我們的生活,進入人生幾乎所有選擇,在此中尋找自我認同和價值成了我們的習慣;同伴壓力使我們幾乎記不得我們的選擇是因爲自己的實際需要或認定的價值觀,還是僅僅因爲被同伴接納、認可和肯定的需要而產生的被動需要。

在我們的各樣處境和決定中,同伴壓力無所不在:女朋友的臉蛋兒,男友的家境,大學宿舍週末的派對上的咳藥和亂交,朋友聚會上的毒品交易,社交圈裏流行並熱衷的新鮮事兒,購置新屋的大小,汽車的品牌,手上鑽戒的克拉數,兒女大學入學的排名,乃至入土後墓地的選址和大小……

同伴壓力,就這樣帶着我們愈演愈烈地落入到價值迷失中,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忘記我們到底是誰,到底要什麼。

? 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的傑作

9年前,女兒走進學前班,我和她的第一個話題就是同伴壓力。那時,四歲半的孩子還不知道有這樣一個詞語,但是我非常認真地告訴她,從今天起,她所面臨的世界將一直有這樣一種挑戰擺在她面前——從吃的、穿的、用的、說的話、看的電視、聽的音樂,到所信的神……她生活的每個方面都會被暴露在這樣的壓力之下。

孩子帶回來的挑戰實實在在:上學第一天就有小朋友指點她的膚色和眼睛顏色,讓女兒傷心地抱着綠眼睛的德國布娃娃羨慕了好久;隨後開始有人當面嘲笑她用木頭棍子吃飯,吃的東西怪怪的;每個小朋友都擦各種顏色的指甲油,很漂亮,只有她沒有;大家都看一個很時髦的電視劇,學裏面女孩子說話時很酷的態度和不那麼好聽的措辭,只有她沒看過;大家都穿一種款式和牌子的絨衣,沒有這衣服的她顯得很不入流;女孩子們合夥嘲笑和欺負一個身體肥胖的小姑娘,女兒因爲跟她做朋友而被孤立。

我和女兒談過種族這個敏感話題,告訴她關於彼此尊重大家的不同之處並相互愛護,以及每個人在上帝眼中的寶貴。每次談話,我都要回到同伴壓力的角度上去。我告訴她,上帝賜給她白裏透粉的指甲足夠漂亮,她不需要爲了和別人一樣而把上帝給她的美好遮蓋住;她的中國飯和筷子的確和大家不一樣,但若是我們覺得健康和宜用,我們可以不爲討好別人而放棄。

我陪着女兒一起看迪士尼的電視劇,看過之後和她討論,引導她看見裏面所用的態度和詞語並不夠好,不合上帝的教導,讓她心甘情願地不隨從;我鼓勵她保護因爲肥胖受到歧視的朋友,勇敢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因爲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的傑作。

? 8歲孩子都買150美元的鞋,你敢說不?

無論什麼事情,談到最後我都要對她說:“凡事都可以做,卻不都對你有益處。媽媽現在陪你走每一步,看每一件事情,是想教給你重要的原則:如果是對的、好的、美善的,不需要爲着迎合別人、爲着被人接受而去改變。媽媽現在會一直幫助你、支持你,爲的是有一天你離開爸爸媽媽的時候,有人對你說‘來和我們做這個’‘來,我們一起做那個’的時候,你可以有辨別、更有能力勇敢地說‘不!’”

三年級時,女兒班上的小朋友幾乎人腳一雙UGG的靴子。女兒回家和我商量,也想買一雙。我很直接地回答她:“媽媽覺得8歲的小朋友穿一雙150美元的鞋,半年之後腳長大了就浪費了,沒有這個必要。”

女兒很乖,沒有說什麼。第二年秋末的時候,她又來和我商量棉靴的事情。我問她:“你真的覺得UGG很好看嗎?你是真的喜歡還是因爲別人都有一雙,你也想要呢?”女兒想了一陣,輕聲說:“我覺得挺好看的,而且還暖和。”

我接着問她:“如果現在有這樣一雙金色的小皮棉靴,裏面是羊毛氈子的,也非常暖和,你覺得哪雙更好看些?”女兒偷偷地看着我手中的童裝雜誌,想了很久,說:“其實,是那雙金色的更好看些。”

於是我說:“如果這樣,媽媽勸你買自己覺得又暖和又好看的。”女兒最後選擇了那雙金色的小棉靴。第三年冬天,丈夫提醒我孩子在UGG鞋子上學的功課已經學了兩年了,表現不錯,這次可以給她機會自己選擇一下。

於是,我買來一雙UGG和一雙Costco自產的澳洲羔羊皮的靴子。兩雙顏色和樣式都差不多,材質也一樣。女兒放學回家,看到兩雙靴子,興奮地試穿了半天。最後,小姑娘看見了鞋盒上面的價錢,一雙149美元,一雙39.99美元。

第二天清晨,女兒從樓上抱下一個盒子,腳上穿了一雙新鞋。她告訴我說,“媽媽,兩雙鞋一樣暖和,樣子也一樣,就差了三個字UGG。我覺得一個字要快30美元呢,用不着。你把UGG退了吧。”

我心裏好興奮,倒是心疼女兒的爸爸一直嘀咕,擔心孩子穿到學校被朋友嘲笑成穿“假名牌”,後果不堪設想。誰知第二天放學,女兒回來興奮地告訴我,因爲她的“勇敢”,年級裏另一個家人堅持不讓買UGG鞋的美國女孩子當天晚上就要去Costco買一雙一模一樣的鞋子,說好明天和女兒一起穿到學校。

度過六年小學生活,女兒成了一個內心勇敢的孩子:她流過許多眼淚,但是她在禱告裏、在上帝的話語裏,一路篤定地走了過來。

這個年級裏唯一的亞裔女孩快樂地吃着中餐午飯,並把中餐帶入了學校的課堂文化交流活動,使得一些美國孩子開始向她換取午餐,還有媽媽打來電話過來詢問女兒的飯食是如何預備的;她沒有畏懼地堅持守護着她那因爲體胖而被嘲笑的朋友;她不再爲小夥伴的指甲油困擾,因爲她相信神給她的乾乾淨淨、白裏透粉的指甲非常漂亮;她堅持讀着自己喜歡的書,看着自己喜歡的電視,穿着自己認爲美的衣服,唱着自己喜歡的歌,愛着自己爲之陶醉的古典音樂,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嘲笑她到欣賞、喜歡、羨慕她的自信和堅持。

同伴壓力,也是父母生命中的軟弱

其實說到同伴壓力,每一位父母都會感到這種來自同齡人的壓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產生的影響,積極的和負面的,都很清晰。

事實上,許多時候,最先選擇面對還是採取妥協的並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因爲,這種同伴壓力其實遠遠超出了孩子和青少年成長的世界;它正是我們爲人父母的許多人自己生命中的軟弱,正是我們一生中衆多坎坷與羈絆的禍首。

當孩子們最初睜着惶恐的眼睛,把同伴壓力的恐懼帶到我們面前時,他們是在問我們一個非常具有生命意義的話題。是的,孩子們在我們的眼睛裏尋找答案,“媽媽,我該和誰認同?我該討誰的喜悅?我的被接納應該從哪裏來?”

許多時候,我們活在世界的比較、妥協,甚至攀比之中,我們告訴孩子:“媽媽其實和你一樣,也在人的認同裏尋找答案”或甚至“你應該向同伴壓力低頭和讓步”。因爲我們害怕孩子被爲難、被挑戰、被孤立、被拒絕,所以我們選擇默認和讓步,順從潮流,儘管我們知道許多未必是對的和好的;其實我們自己正是那害怕被爲難、被挑戰、被孤立、被拒絕而選擇默認和讓步的迷失者。

有位長者曾經開玩笑地說,“如果你們做媽媽的不去教你們的女兒如何穿着打扮合宜,等到孩子跟着她的朋友們學,穿着露出肚臍兒、各種洞洞的衣服回家見你的時候,你不要發脾氣怪孩子喲!”

許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從來沒有從我們這裏領受過建設性的教導,我們未曾告訴過他們在哪些事上可以認同別人;相反,我們給了孩子不惜原則的隨衆和讓步的許可。然而當他們在大事情上失去方向時,我們常常指責孩子沒有是非分辨心,不能抵擋住誘惑,而忘記了我們爲人父母在教養上的錯誤與虧欠。

在小的點滴事情上不敢堅持的孩子,當中學和大學裏的吸毒、酗酒、亂性都擺在他們面前時,孩子怎能有戰勝同伴壓力的勇氣呢?因爲當孩子們長大成人、走進社會時,面對的同伴壓力必將成爲他們一生的征戰:我是盼望得着別人的高看和讚美纔去做這些嗎?因爲我周圍的人都不這樣做,我就需要放棄我知道的當行的義嗎?我需要擁有別人也有的東西,才覺得有成就和被認可嗎?

今天,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的中學校園,每一天都有極富政治性的羣體結合與解體在悄悄進行着。哪張餐桌是你今天就餐的地方,取決於你屬於哪個人羣。

“你受歡迎嗎?”成爲青春期初期孩子的社交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參照系數:它顯明你在這個政治結構中的地位,顯示你在社會中被認同、被接納的程度,從而判斷你在同齡人羣中的自我價值。

換取這種地位、程度與自我價值的常常是孩子們當有的價值認同與堅持;正是對這種地位、程度和自我價值的渴望,誘惑和逼迫着孩子們放棄從小持守並知道的美善的事。這樣的選擇,歸根結底是因爲孩子們沒有被教導、被鼓勵、被操練:我們被接納乃是從上帝而來。

這樣的政治關係,悄然延伸着,從少年進入成年人的語境裏,繼續以更大的力量定義着我們的人生價值和道路。

仔細想來,當我們爲孩子的迷失責怪社會和環境時,我們忘記了自己的責任,其實我們從來沒有正視孩子對自我價值認同的尋找和需求;是我們在不斷的保護與讓步中鼓勵孩子妥協,並把自己的價值定睛在被同伴接納上;是我們從來沒有正視孩子的明眸,將我們所信的盡心盡意地告訴他們,並切身地帶領他們去操練這樣一個真理: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美好而寶貴的創造,唯有行在上帝的心意裏,我們的自我價值認同才清晰,自信纔有根基。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