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三月三廟會】

【三月三廟會】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月三廟會的傳說

三月三廟會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爲一體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盛會。作爲江都古鎮仙女廟的傳統節目。這一日,龍王廟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廟場四周,商販雲集,各種小吃遍佈街中,諸種土產雜陳其間。具有獨特的漢族傳統藝術風格,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根據漢族民間據說,此會始於漢代。相傳西漢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亂,三月初三,漢高祖第九代孫劉秀被王莽追逃到仙女廟(當時稱蔡家莊)一帶,爲一漁夫所救。後來,莊民感念劉秀的福澤,特建一金龍王廟(鄉民以爲皇帝是金龍化身),以後每年三月三,都有四鄉八鎮的村民前來燒香朝拜,漸而演化成廟會。也有人說這“三月三”與農事有關。農忙開始,鄉民總是祈求風調雨順,所以,這一天先祭奠一下龍王,以求一年五穀豐登。此說,似更可信些。

傳說總歸是傳說,對於身居鄉間,辛苦的人們來說,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廟會的來源並不重要,但這一自娛性的節日倒是令人嚮往。廟會那天,鎮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請外地的親友赴廟會。於是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雲集鎮上,甚至揚州、南京一帶的人,也有乘車趕來的,那場面煞是壯觀。

【三月三廟會】

揚州三月三廟會

“三月三”是廟會也是集場,十里方圓,處處是貨攤,吃、穿、用、耍,琳琅滿目,五彩繽紛。從正月起,外地商賈和手工業者,即分水陸兩路,或肩挑驢馱,或推車乘船,從四鄉八鎮涌向仙女廟,其中有土特產品、農副產品、農具和一些小商品。

最多的是“窯貨”和“水鮮”,窯貨即宜興一帶的大缸、砂鍋、綠甕、鍋碗瓢盆等,水鮮則是寶應一帶的藕、荸薺,所以“三月三”的江都集又稱爲窯貨集和水鮮集。而通州大布,本地的家機布,也倍受歡迎。趕集的人幾乎個個都拿着購來的物件,尤其是農民,扛着買來的嶄新農具,眉飛色舞,喜氣洋洋。

“三月三”龍王廟會,隨着歲月的流逝已成爲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人們精心組織、規模盛大的“三月三”新廟會。其時,南京的、蘇州的、上海的、揚州的、江都本縣的商賈、羣衆雲集江都鎮十幾條大街上,有來賣貨的,有來買物的,有來看熱鬧的,有來採風的,還有來談對象相親的,真是萬頭攢動,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前後延續三天。

集市上各種貨物應有盡有,入口的糧油、糕點、水果、土產;穿着的裙衫、衣褲;農用的,抽水機,拖拉機、化肥、農藥;家用的,傢俱、炊具、電器、化妝品……不怕買不到,只怕想不到,五花八門貨,樣樣能買到。

入夜,節日的江都鎮別是一番風景。所有的文化場所燈綵通明,鑼鼓喧天,茶座、劇場、舞場、溜冰場、遊樂場、公園到處是;揚劇、淮劇、黃梅戲,有名的劇團、紅的角兒紛紛登臺,聯袂演出。

這些文化娛樂場所已成爲人們交流信息、洽談生意、聯繫感情的好地方。可以說每次廟會都使江都人開拓了眼界,都使江都人結交了朋友,都使江都這個千年古鎮名聲遠播。

【三月三廟會】 第2張

順安三月三廟會

順安三月三廟會是融民間藝術、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爲一體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盛會。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前後,是安徽銅陵順安鎮集市貿易的會期,俗稱“三月三”廟會。商販、農夫、藝人和市民等會聚集在集市進行交易,同時也會進行大量娛樂活動。

會期內,整個順安大街小巷,熱鬧非凡。南來北往的商賈小販,農女工匠、市民藝人比肩接踵,項背相望。近有本地鄉民,遠有江浙、兩湖乃至兩廣的行商,日市夜貿,及經關月不息。過去順安年年有會,五年一大會,十年一盛會。盛會時,鎮東邊的岳家山和西邊的菜籽灘都要搭臺唱目蓮戲,一演就是四日四夜或七日七夜,即所謂“四夜紅”、“七日紅”。

【三月三廟會】 第3張

徐州三月三彭祖廟會

三月三彭祖廟會,從初一到初三共三天,三月三爲正會。三天頭、大戲就有好幾班安在這裏開唱,周邊的羣衆特別是商販早已佔攤擺點,廣場上五面大旗高高飄揚。各種民間表演雜耍精彩引人,鬥雞、耍猴、馴獸、雜技、歌舞等各種各樣,形形色色,豐富多彩。各種民問小吃,特別是彭祖小吃、攤店,一個挨一個,應有盡有,井然有序。同時也吸引許多中外遊客和彭祖後裔燒香祀拜彭祖,尋根。一些親朋好友,文化人士也雲集這裏,看大戲、拍資料,品小吃等等。前來趕會的人波及到蘇、魯、豫、皖接壤地區。

彭祖廟始建於何時,也是衆說紛紜。彭祖廟會始於宋代直到明、清繁華依舊,再加上前來彭祖廟燒香祀拜的人很多,廟會一直興盛。“文革”間,由於破“四舊”,後又因煤礦塌陷,原老廟沒有幸存,從此廟會也中斷。1993年徐州市政府劉瑞因副市長親自抓,並斥資把老廟址遷至南500米處重建彭祖廟,當年三月三彭祖廟會又重新恢復,一直至今。

【三月三廟會】 第4張

深圳西鄉三月三北帝廟會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傳說中北帝的誕辰日。深圳西鄉北帝古廟“三月三”廟會始於明朝萬曆年間(公元一五三七年),距今有近500年的歷史。北帝古廟“三月三”廟會已成爲西鄉的本土文化瑰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三月三”北帝廟會已於2014年2月被列入深圳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麒麟、飄色、捕魚舞、養蝦樂舞……16日,西鄉“三月三”廟會上演了一出民俗“大巡遊”,精彩的民俗表演再現了過去漁民生活狀態,也表達了祈福祝願。“三月三”廟會除了舉行當天的北帝公出位儀式、大巡遊外,還有“千歲盆菜宴”、地方特色戲表演、木偶劇表演等。廟會活動將持續到24日。

北帝古廟的香火一直非常旺盛。每年這時候,當地居民都會舉行大型廟會和慶典,上演歌舞、飄色巡遊、舞龍、舞鳳、醒獅、麒麟跳樁、千歲盆菜宴等民俗活動,還要連續幾天上演木偶劇和粵劇,慶賀北帝誕辰,祈求天下安定、五穀豐登、百姓安泰、盛世太平。

活動時間從二月二十八日開始,逢大月份從二十九日開始,是“北帝爺”出位的日子,請他巡遊看戲保佑風調雨順,天下太平,五穀豐登,到三月初二請他返位廟會連續九天,至三月六日方止。

【三月三廟會】 第5張

北京蟠桃宮三月三廟會

蟠桃宮廟會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相傳,農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壽日,是開蟠桃會的日子。曾有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的盛況:“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匠地颺。”

農曆三月三,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裏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相傳農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壽日,是開蟠桃會的日子。儘管位於東便門的蟠桃宮早已消失,但在很多50多歲的老北京人記憶裏,蟠桃宮廟會規模盛大。舊時北京求子“拴娃娃”者衆多,人們手腕纏紅繩,到蟠桃宮東配殿,獻上香資後拴住一個殿前擺放的泥娃娃帶回家,與子結緣,以求來年添子女。

【三月三廟會】 第6張

十堰武當山三月三廟會

據記載,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武當山即興建五龍祠,宣揚道教。以後道教逐漸增多,武當山便成了道教名山。武當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武當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當之”而名。

史料記載,從宋代開始,武當山道教都要在這天舉行法事活動,民間信士們都要到武當山祭祀真武,漸漸形成了武當山三月三廟會的習俗。

“三月三”廟會是融道家文化、武當武術、民俗風情爲一體的參與性較強的漢族傳統文化活動。廟會期間武當道教都要舉行齋醮大法會、拜龍頭香、信物開光、撞吉祥鍾等獨具道教特色的宗教系列活動。

武當山 “三月三”民俗文化廟會集“登山、踏青、旅遊、觀民俗”四位一體的全新廟會讓遊人眼前一亮,將給遊客展現武當山豐富的道教文化,讓遊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武當道教 “道法自然”、“天人合人”的意境,遊人可以登山望水、臨水賞峯,真正感受“天然氧吧”的大自然的清新。給前來武當山觀光的遊客和香客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三月三廟會】 第7張

上海龍華廟會

上海龍華廟會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華東地區歷史悠久並沿襲至今的傳統廟會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間信仰和民間娛樂三者相結合的綜合性廟會,是獨特的海派廟會。它不僅對上海地區,而且對長三角地區曾經發生過深遠的影響。

龍華因廟興市,因市興鎮。龍華廟會的發生期可以追溯到唐代。從明代開始,廟會由禮佛的單一廟會發展爲集禮佛、商貿、娛樂爲一體的綜合性廟會。這是廟會的發展期。清代,廟會正日的時間由三月初三向後推至三月十五,與賞桃花的習俗結合起來,擴大了廟會的規模和影響,也擴展了廟會的娛樂內容。廟會進入全盛期。20世紀20年代以後,廟會發生了第二次轉型,由鄉村廟會向都市廟會轉化,這是它的轉型期。解放以後,政府參與組織龍華廟會,廟會結束自發狀態,進入新興階段。

龍華寺相傳爲彌勒菩薩的道場,因此,每逢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的涅盤日,龍華寺都會舉行隆重的紀念法會,做衆姓水陸道場。紀念法會期間,佛教徒雲集,廟會遂興。廟會期間,有獨特的燒頭香、放生、上貢等習俗。

商貿習俗是廟會期間的重要內容。這首先是與長三角地區重商傳統和商業發達相關。其次,也與廟會的時間相關。廟會舉行在清明前後,而此時正是傳統農業的春播時間,需要大量的農具、種子等春播相關物品。廟會飲食是商貿習俗的一個重要方面。廟會飲食首先從爲廣大香客和遊客提供飲食發展而來的,同時它也與當地的食俗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關係。廟會飲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龍華羊肉、龍華五香豆、龍華豆腐乾、龍華素齋。

娛樂習俗是龍華廟會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些娛樂習俗大都是從中國漢族傳統習俗或當地傳統習俗演化發展而來的,且與當地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主要娛樂習俗包括:踏青賞桃花,觀皮影戲和花鼓戲,舞龍舞獅和蕩湖船表演。

在廟會的發展過程中,還產生了衆多的傳說故事、詩詞、諺語等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產生既說明了廟會在民衆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又體現了廟會的巨大影響力和強大的輻射能力。

【三月三廟會】 第8張

濟南千佛山廟會

千佛山廟會是集祭祀、歌舞、文娛於一體的漢族民俗活動,千佛山附近盛產柿子,尤以大盒柿爲最著名,廟會期間,適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趕廟會者,多買柿子而歸,故千佛山廟會有“柿子會”之稱。在廟會上表演雜技、馬戲、歌舞等,人流如潮,熱鬧非凡。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可能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濟南的重陽節廟會(實際上是並沒有廟,姑妄隨俗稱之)是在南圩子門外大片空地上,西邊一直到山水溝。 每年,進入夏曆九月不久,就有從全省一些地方,甚至全國一些地方來的藝人會聚此地,有馬戲團、雜技團、地方劇團、變戲法的、練武術的、說山東快書的、玩猴的、耍狗熊的等等等等,應有盡有。他們各圈地搭蓆棚圍起來,留一出入口,賣門票收錢。規模大小不同,蓆棚也就有大有小,總數至少有幾十座。在夜裏有“夜深千帳 廟會上的柿子燈”的氣派,方圓幾十裏,頗有點動人的氣勢。再加上臨時趕來的,賣米粉、炸丸子和豆腐腦等的擔子,賣花生和糖果的攤子,特別顯眼的柿子攤——柿子是南山特產,個大色黃,非常吸引人——這一切混合起來,形成了一種人聲嘈雜、歌吹沸天的氣勢,彷彿能南搖千佛山,北震大明湖,聲撼濟南城了。

千佛山廟會期間,通往上山的路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有踏青遊玩的青年男女,也有虔誠的信佛者去興國禪寺晉香禮佛,更有的偕妻攜兒全家出動。沿途賣山貨雜品、香燭元寶和日用百貨的攤位鱗次櫛比;賣燒餅、包子、餛飩的飯棚,高聲吆喝着招徠顧客;民間工藝品、吹糖人的、捏麪人的、賣冰糖葫蘆的、賣兒童玩具的……琳琅滿目;唱戲的、說書的、拉洋片的、玩嗚嘟嘟的,更使人流連忘返。逛千佛山廟會,成了濟南人迎春踏春的一大樂事之一。

【三月三廟會】 第9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