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你離教子大師只差一種心態

你離教子大師只差一種心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鄰居老王教他4歲兒子學數學,一旦進展緩慢,輕則黑臉,重則打罵,雞飛狗跳,全家不得安寧。我每次聽到這訓斥聲就渾身煩躁。情不自禁地想,你說好好的人,爲什麼要做爹媽呢?

有一次跟老王閒聊,才知道老王家的“雞飛狗跳”也是用心良苦,他希望孩子上學後在面對激烈的學校競爭中,不脫穎而出起碼也能立於不敗之地,希望孩子上學少受打擊,更有自信,所以提前備課學習,準備拔苗助長。

後來聽說孩子被診斷自閉症,老王搞不明白,從小看着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活蹦亂跳,怎麼就成自閉症了?

對一般老百姓來說,這實在是百思不得其解,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很好理解。我們很多父母現在不是在教育孩子,說的刻薄點其實是在禍害孩子!每個孩子基本上都有自我發展的無限潛能,但是我們得尊重孩子的發展特徵,擺正我們的教育觀念。

教子心態不當傷害頗深

心理學界的大師級人物美國心理學家華生,他是心理學三大勢力之一的行爲主義創始人。他把行爲主義研究方法應用到了動物研究、兒童教養和廣告方面。不得不說,他在動物研究、廣告方面的行爲心理學應用無疑是非常成功!但是在兒童教養上的行爲心理學應用卻是一塌糊塗!約翰·華生1878年1月9日出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格林維爾附近的特拉弗勒斯·雷斯特。父親皮肯斯·巴特勒是一位性情暴躁的小農場主。母親艾瑪是一位虔誠的美南浸信會信徒,從小按照嚴格的教規培養華生,導致他以後對任何形式的宗教都很反感。(父母的壓制是孩子叛逆行爲的原動力

他有一句豪言壯語,很多家長聽完都熱血沸騰。他說:“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裏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訓練他成爲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把他訓練成爲一個醫生,或律師,或藝術家,或商界領袖,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爲一個乞丐或小偷。”

你離教子大師只差一種心態

這不就是我們很多家長所期待的理想教子目標嗎?能夠隨意操縱孩子的未來,讓孩子按照我們的希望成長爲某一領域的人才。但是實際情況呢?華生自己的家庭教育呢?父子關係不好,有個孩子因爲父親的教育方式還得了抑鬱症!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我們人跟動物有本質的區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獨立的靈魂,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內心的自由世界,人的本性決定了哪裏有壓迫和限制,哪裏就有反抗和衝突,來自生命中最親密父母的過度壓迫和限制對孩子內心的傷害是最深的。華生自己也是個例子,他的媽媽是宗教的虔誠信徒,對華生嚴格的按照交規培養,以至於他對任何宗教都很非常反感!

再看另一個文學界大師,紀伯倫。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爲哲理詩人和傑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並有評論說“上帝的先知於其身復活”。

他的一生顛沛流離,貧病交迫,終身未婚,一生孤獨,英年早逝.這樣歷經磨難的天才,卻將殘酷的現實當聖殿,把愛與美當信仰,深情地爲生命獻上一朵玫瑰。紀伯倫的這種積極堅強的性格主要是來自母親的影響。他的母親溫柔善良,爲一家人的生計苦苦操持,沒有一句怨言。母親的那種包容、通達和堅強對紀伯倫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母親是紀伯倫心中愛與美的化身,而母親的這種“不含目的,飽含深情”的愛,正是紀伯倫兒時成長所最需要的心靈養分,也是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的。因此,母親成了紀伯倫心靈和感情的支柱。我們可以從紀伯倫的那首詩歌《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間接的體會他母親那種偉大的愛。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爲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爲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裏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來之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着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爲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這首詩充分描繪了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沒有誘惑的深情”之愛,我們能給予孩子的是成長的動力,包括對人的信任、與人交往的興趣、學習的興趣、積極的情緒表達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份成長的動力來自於父母的理解,關心,信任以及放手。說的通俗易懂些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

你離教子大師只差一種心態 第2張

但要讓現代父母做到這一點太難了。現代社會的本質特徵,是兒童成爲家庭的絕對核心,一切資源、榮辱、幸福和希望,都要圍繞着家裏這個天使旋轉。我記得郭德綱和于謙一段相聲裏就說到: “如果你跟一個人有深仇大恨,在這個文明法治社會那就努力生個閨女,使勁慣着寵着把她培養成敗家娘們型,然後在想法設法把閨女嫁給仇人的兒子去禍害他的兒子,你的深仇就報了”。這個段子很好體現了現在毀了孩子就等於毀了一個家庭的核心,但是現實情況孩子往往不是“仇家”給毀的,而是我們“無意爲之”。

現在養小孩,再也不可能像傳統社會一樣粗放式經營。多少年前,一個大孩子帶五個弟妹,任憑小孩在野地裏瘋、在市井裏混的情況,是不大可能出現的了。如今養育一個小孩成本已經高得讓人不堪重負,高得讓人必須改變自己的一切,包括信仰、習慣、品位、生活方式、外加體型和錢包。投入太大以至於我們都輸不起,但正是這種心態決定了我們必將輸掉。

其實,心態比技術更重要,我們只追求方法是急功近利的現象。紀伯倫的《你的兒女》中所表達的心態是值得我們急功近利的家長深思的!不要等着心理醫生告訴你孩子問題嚴重了,纔去反思和改變自己的教子心態。但話又說回來,家長如果此刻能夠“迷途知返”改變教子心態爲時不晚。

這不,老王帶孩子去了趟醫院,診斷自閉症後,積極聽取專家建議,現在天天在家裏陪孩子玩,努力修復跟孩子的親子關係,天天在孩子面前“裝孫子”(給孩子愛,多聽孩子的想法,做孩子成長的積極陪伴者)的方式嘗試慢慢走近孩子的內心。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