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智商低的人,可能是因爲小時候被揍多了

智商低的人,可能是因爲小時候被揍多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一張加拿大聯邦政府教你怎樣打孩子的圖片在各色家長羣裏瘋傳,一時“羣”情躁動,動過手的腰桿挺得更直了“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尚未開啓動手擋的,彷彿接到了某種召喚,不安分的,“分開的五指”開始蠢蠢欲動;與此相伴隨的,朋友圈裏也時不時會跳出一篇文章告訴大家打孩子“有據可循”,拿出加拿大、新加坡或者美國的法律依然同意學校使用“打”來說事兒。

智商低的人,可能是因爲小時候被揍多了

小馬君,關於打孩子,你怎麼看?

01

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不值得學習

一上來,我就要很嚴肅、認真以及誠懇地說一句:在“打”孩子這件事情上,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都是反面教材,不值得學習。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瑞典,早在1979年,瑞典法律就全面禁止了“打”作爲懲戒孩子的手段。到2017年爲止,聯合國發佈了全球有52個國家和地區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不能使用“打”作爲懲戒孩子的手段,但很可惜,美國、加拿大還有新加坡都不在這個名單中。

前幾年的一次調查顯示,美國超過21個州4000個學校依然允許老師使用“打”作爲懲戒的手段,一年超過109,000名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打”。

智商低的人,可能是因爲小時候被揍多了 第2張

在美國的密西西比州、德克薩斯州、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與喬治亞州這五個州,老師“打”孩子情況最爲嚴重,超過70%被打的孩子來自這些州。

智商低的人,可能是因爲小時候被揍多了 第3張

聯合國提供的全球孩子捱揍嚴重程度的標註圖中,中國、美國、加拿大都是黃色,表明有些場合不允許但是沒有達到全國法律禁止的地步。新加坡被標註爲紅色,說明打孩子的情況非常嚴重。

戲謔一番之後,家長們也要想想,到底該不該打孩子呢?打孩子的後果是不是就像有些說法提到的無足輕重?

先來表個態。我支持孩子做錯事需要“懲戒”,但堅決反對把“打”作爲“懲戒”手段。超過20年的學術研究已經反覆證明了“打”對孩子長期發展肯定會帶來極嚴重的後果,這也是爲數不多的學術圈達成統一觀點的事件。對於打孩子,我的觀點也許聽起來比較極端,但我依然堅定不移地認爲——

1. 如果小時候沒被打,你可能會遠比今天優秀

2. 小時候被打的孩子,長大了真的可能會變傻

3. 打孩子雖然“立竿見影”但是可能“後患無窮”

可能會有習慣於用“打”的方式來跟孩子“交流”的家長會問,不讓打,你告訴我還有啥比這更有效的手段嗎?所以,文章最後我也會分享兩種比“打”更有效的懲戒手段。

02

如果小時候不被打

你可能會遠比今天優秀

在賓大學習的時候,課上有個母親直接質疑教授對於“打孩子”的觀點,“教授,我們都是從小被打到大的,也沒什麼啊。說打孩子一定會有很負面的影響是不是美國社會故意誇張了?”

教授笑了一笑說,“如果小時候你不捱揍,會比今天更加優秀。就好像如果我媽小時候不打我,那我都不敢想我今天會優秀成什麼樣!”

瞬間我們鬨堂大笑!

隨後,教授又進一步解釋說,“打”對於每個孩子的影響確實是不一樣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沒有好處!可能有些孩子天生特質就是“抗挫力”特別強,即使在成長過程中被“打過”,心理上可能並未受到什麼影響。

但實際上,就是因爲孩子有“抗挫”的特質,能夠自動抵禦“被打”而導致的負面影響,所以才最終成爲一個你眼中還不錯的人。但很多家長把這組因果關係搞錯了,不是因爲你打孩子他才優秀,是因爲孩子他基因裏本來抗挫力就足夠強,就算你打了他也沒毀掉他罷了。

關鍵是,教授說,你怎麼能夠保證你的孩子就是那個對“打”免疫的人呢?大部分的孩子生出來沒這個特質啊!“打”孩子是一場不會贏、大概率輸的賭局,你爲何還要下注呢?只能說明小時候你被打傻了。

——當時,我還以爲“被打傻”是一句玩笑,沒想到在2009年就被一份調查證實了。

智商低的人,可能是因爲小時候被揍多了 第4張

03

小時候長期被揍

長大後智商可能會比其他孩子低

2009年,由美國哈佛醫學院、McLean醫院、日本Kumamoto大學聯合發表了一份震驚學術圈的醫學報告。報告涉及1455名18-25歲的青年,主要是爲了測試小時候被長時間揍過的孩子,到了18-25歲這個年齡大腦到底會不會和其他人不一樣。

所謂長時間捱揍,就是“在幼年階段,每個月至少被揍一次、持續時間超過3年”。

腦部CT圖像對比顯示,長時間捱揍的青年的大腦在18-25歲時,腦前葉一部分灰質不分泌了。專家分析發現,這些灰質是幫助人類緩解焦慮、減少賴藥性以及放鬆神經的;另外,還會直接影響人的決策能力,從而影響人的認知能力與智商。

這份報告,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切地證實,如果小時候被“打”得很嚴重的孩子,長大了真的會變傻,智商也會比同年齡的孩子低。

04

打孩子“立竿見影”,但“後患無窮”

其實,覺得“打孩子”不對是大部分家長心知肚明的,但爲什麼還是忍不住想打呢?理由很簡單,因爲你真的找不到比“打孩子”更能讓他快速順從的手段。

但很多家長沒想到的是,“順從”的背後會有哪些隱患?

捱揍的時候,聰明一點的孩子肯定會表現順從,因爲這樣被打的時間就會縮短,但順從並不是心甘情願的。

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吧,有多少“我錯了”是發自內心說出來的,我們總是悄悄地把憤怒的火苗埋在心裏,但這股憋屈的攻擊性遲早都會被釋放出來,無論是對外釋放還是對內。

對外釋放憤怒的結果:捱揍的孩子更暴力

Tulane University研究發現,孩子3歲時如果被打耳光,5歲時就會變得更加暴力。這背後的原因就是他們在3歲的時候埋下了憤怒的種子,只要自己變得強大,變得有能力去控制一部分人的時候,他就會對外釋放這個憤怒的種子。因爲父母從小就用實際行動告訴他,“打”是比用語言更加高效、更能讓人快速順從的方式。

這些孩子長大成爲父母后,一旦遇到被自己的孩子激怒的情況,腦回路里出現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打他”。結果一嘗試,果然效果出衆。不經意間又給自己的孩子埋下了憤怒的種子,如此,這顆種子代代相傳下去。

智商低的人,可能是因爲小時候被揍多了 第5張

可能有些人會說,我從小就是被打到大的,我現在不也挺好的?我確實揍了自己的孩子,但我看他並沒有什麼副作用嘛?

很遺憾,如果你連副作用都看不到,那問題可能就更嚴重了。

如果這股憋屈的攻擊性沒有地方釋放或者對外釋放時受到了阻礙,就會遇到更可怕的結果——我們對我們自己的內心來釋放這股憤怒。

對內釋放憤怒的結果:孩子變得焦慮與抑鬱

很多打過孩子的父母都會沾沾自喜,認爲“打”有效果,因爲孩子被打後確實乖了不少。在我看來,這纔是更加危險的信號。

密歇根大學的研究發現,打孩子的負面影響並不會立馬出現,而是會在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出現。小時候經常捱打的孩子,在青年期更容易產生抑鬱、患上焦慮症,甚至產生酗酒、嗑藥、自殺等極端行爲,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會更大。如果你從小打孩子,他上高中後幾乎不與你交流或者沉默寡言,建議你儘快帶孩子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

“打孩子”短期內立竿見影,但時間終究會證明這種懲戒方法是愚蠢的,對孩子危害性也更大。

05

這些懲戒方式,比“打孩子”管用多了

孩子需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特別是在他做事出格的時候。但是真的只有“打”才能讓他記住教訓嗎?我覺得不是,對於家長來說,有兩種懲戒方法非常值得一試。

第1種:邏輯懲戒法

二話不說上來就揍,下一次他很容易忘了當初到底爲啥被揍,好了傷疤忘了疼。很多時候,不如有邏輯地跟他分析爲啥他的做法是錯的。

舉個例子:熊孩子吃飯時腳不停踢來踢去,你怎麼阻止這個行爲呢?

大聲吼他,“好了好了別吃了!不是喜歡踢嘛?去門外踢去,今天就餓着肚子上學。”

也可以嚴肅但冷靜地跟他說,“你可以選擇坐好繼續吃飯,或者現在放下餐具、準備好了再回來吃。”

第二種說法的邏輯非常清晰,就是如果想要吃飯就好好坐好,不然就只能被剝奪吃飯的權利作爲“懲戒”。

再比如,孩子請求養一條狗,並且反覆保證自己會去照顧它。但狗買來過了新鮮勁兒後,他開始時不時忘記喂狗,你會怎麼辦?

一種做法是大聲呵斥,“我當初就不該同意你養!現在都是我跟你爸在管,以後再也不相信你了!”

另外一種做法是淡定地告訴孩子,“對不起孩子,你食言了,從今天起,我會把他寄存到寵物店,2天之後你可以把它帶回來重新餵它,希望你以後不要再忘了。”

第二種做法把“忘記餵養狗”的結果說得很明確,也是孩子可以接受、能聽懂的邏輯。用這種方式與孩子溝通並且提出合理的“懲戒”,他是很快就能接受的。

智商低的人,可能是因爲小時候被揍多了 第6張

第2種:自然結果法

我們總在想辦法怎麼讓孩子長記性。比如外面天氣很涼了,孩子就是不願意穿厚外套,一定要挑一件好看但是很薄的衣服。你該怎麼辦?

首先你要跟孩子說清楚爲什麼需要穿厚一點,比如外面天氣很冷,穿少了可能會感冒。如果反反覆覆說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採納,這個時候就要讓他爲自己的選擇負責。

讓他穿薄衣服出門,期間不能有任何添加衣物的行爲。即使凍感冒了,也是他應該承擔的責任,因爲這是他選擇不聽從合理意見的自然結果。

如果你願意狠下心來,讓孩子爲自己的言語負責,他只要真實體會過這整個過程,就不大會再在這件事情上犯倔了,這個方法比你“打”他的傷害要小得多,也管用得多。

我們堅持給孩子培養好習慣,口口聲聲說“爲他們好”,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從自己身上先改變?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拿孩子當出氣筒,更不給自己的施暴找理由。

如果你希望孩子未來能比你聰明,比你有出息,那麼從今天起就停止“揍他”,讓他的大腦更加健康地成長,也讓他擁有一個變成更好的自己的機會

如果你曾經揍過或者剛剛揍過孩子,怎麼辦?我的態度很簡單:既往不咎,但下不爲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