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終於明白了:比窮養更可怕的是窮養思維

終於明白了:比窮養更可怕的是窮養思維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講一段親身經歷:

十三歲那年,我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段苦難——由於當時社會環境,每個家庭都必須要生一個兒子,媽媽懷孕六個月的時候,帶着妹妹去了爸爸打工的城市。

在那個偏遠農村,一座山底的一個大房子裏,有一個小姑娘,就是我,開始了寄居生活。

空蕩蕩的大房子,把物品歸類,並且把自己的物品整理妥當,準備去大姑家。

記得當時的我,邊整理東西,邊流眼淚。我想媽媽,但是不能說,因爲沒有人聽。我要帶着身邊的大黃狗去開始新的生活。

在寄居的日子裏,慢慢的知道了錢來得非常不容易,弟弟出生要花很多錢,弟弟上戶口要花很多錢,爸媽弟弟妹妹生活要花很多錢,所以我必須很節約很節約。

終於明白了:比窮養更可怕的是窮養思維

對於那個年紀的我來說,一百都是一個很多的數字。每個月我只要求10塊錢的生活費,不敢像同學那樣晚上,自習完了的時候給自己加一個餐。

平時羨慕的看着別人吃,遇到上完晚自習很餓,也捨不得買一個5毛錢麪包或者5毛錢的泡麪。

心裏覺得,買東西吃就是亂花錢,除非是筆壞了,作業本沒有了,才把錢拿出來。

奶奶那一輩有一句名言:生活就是穿着不冷,吃着不餓。而我,真的把這句話融入了生活。親戚們送來的衣服,只要沒有破,不管是中老年還是婦女款,我都不介意。

以致我的審美觀,完全錯位了——二十歲的年紀買適合十五六歲的衣服,十五六歲的年紀穿成一個大媽。

穿着不會搭配是我這個年紀的苦惱,花了錢,卻換不來舒心。

每一次花錢,或是拿着錢,首先想的是怎樣省錢,而不是怎樣開心的花,有時候多花了一塊錢或是買東西沒有討價還價就覺得惶恐不安。

責備自己怎麼花了冤枉錢。

買買買帶來的不是快感,而是罪惡感。

潛意識的這樣省錢思維,一直陪伴到我兒子出生——買東西不是買合適的,而是買便宜的。常常會給孩子買大一號的衣服,或是過季打折的商品。

冬天買夏天的,夏天買冬天的。

但是真的省錢了嗎?

當然省了,只是付出的代價是:第一年穿太大,第二年穿太舊,孩子可愛的前兩年,一點形象都沒有。

之前看過一篇報道:

有的父母爲了孩子明白生活不容易,讓孩子在生活中養成勤儉節約的作風,告訴孩子家裏很窮,結果孩子和我一樣,在大人眼中,很懂事,也很勤快,但是花錢卻得不到快樂,不會享受生活。

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用窮的思維對孩子進行教育、同化。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窮”這個字眼一旦在心裏根深蒂固,它的影響不會是一時的,很可能就是一生,若要擺脫這個影響,孩子必然會經歷一段非常痛苦的掙扎,才能翻身。

記得小時候我要買鞋,一些長輩都會建議買大一碼的。因爲當時人小,他們認爲孩子個子還會長,腳也還會長,買小了過幾天就穿不了,確實很浪費。

但實際是,鞋子破了,腳都沒有長鞋子那麼大。

你知道嗎?鞋子大一碼,天晴就還好,一到下雨,泥濘路,鞋走一步掉一次,非常的難穿,也非常的難堪。

如果遇到夏天,光着腳丫,就能解決,但是冬天,到最後都是哭着把路走完。

“窮”讓我覺得自己的家岌岌可危,甚至還變得極度的自卑。當親戚當着我的面說起我的家庭的時候,我恨不得地上有一個裂縫,讓我鑽進去。

得承認,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是裏面有很多無可奈何。它是孩子犧牲童年,犧牲純真,犧牲心智換來的非正常的成熟懂事。

這懂事面有着內心的自卑,也有對生活的無可奈何。

年初時看《人民的名義》:

任命國家某部委項目處長趙德漢,他清楚地記得自己受賄金額——兩億三千九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元。

在紅花花的人民幣面前,他說:我一分錢都沒有花,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其實“窮怕了”這三個字,也是很多年前刻在我骨子裏面的真實體驗。

父母,自己窮,所以孩子也無法倖免的被拉進窮的深淵,對窮的刻骨銘心,掩蓋了美好和知足。

終於明白了:比窮養更可怕的是窮養思維 第2張

最可怕的是父母自己一面窮得心安理得,一面扼殺孩子對美的東西的幻想。

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曾說過:在艱苦中成長成功之人,經常由於心理的陰影,會致使變態的偏差。這類偏差,便是對社會對人們始終有一種敵視的敵意,不相信任何一個人,更不同情任何一個人。愛錢如命的慳吝,還是心理變態上的次要現象。

相反的,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固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懷懷抱。由於他知道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我對心理的陰影的理解,就是父母引導孩子金錢觀的時候把貧窮思維灌輸到孩子的靈魂裏,壓得孩子無法翻身。

物質上窮,是事實,我們無可厚非。但是把對貧窮恐懼感融入孩子的靈魂裏,那就是精神屠殺。

因爲這種窮的思維,可能會讓孩子抓緊的都只是看起來龐大,本質上卻無關緊要的東西——遺失卻是無從彌補的部分,因爲它形態微小,甚至本身就更不可見——因金錢而失去的快樂。

樑再冰記錄母親林微因,她說:

我們的生活條件比在昆明時更差了。兩間陋室低矮、陰暗、潮溼,竹篾抹泥爲牆,頂上蓆棚是蛇鼠經常出沒的地方,牀上又常出現成羣結隊的臭蟲,沒有自來水和電燈,煤油也須節約使用,夜間只能靠一兩盞菜油燈照明。

食品越來越貴,父親在工作之餘不得不學習蒸饅頭、煮飯、做菜、醃菜和用橘皮做果醬等等。家中實在無錢可用時,父親只得到宜賓委託商行去當賣衣物,把派克鋼筆、手錶等“貴重物品”都“吃”掉了。父親還常開玩笑地說:把這隻表“紅燒”了吧!這件衣服可以“清燉”嗎?

儘管貧病交加,挫折一個接一個,但父母親並不悲觀氣餒,父親尤其樂觀開朗。生活愈是清苦,父親愈相信那“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日子即將到來。他從來不愁眉苦臉,仍在夢想着戰爭結束後到全國各地再去考察。

我悟出一個道理:高級的父母面對物質貧乏的時候,會保護好孩子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反之,低級的父母直接扼殺孩子的幻想。

富蘭克林說:早熟的人凋枯得也早。很多被貧窮思維纏身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如果自身力量不夠強大,最終會繼續把這種思維傳遞給下一代。

家庭成員之間會因爲多用一滴水,多用一度電,爭吵;會因爲買東西,沒有討價還價,耿耿於懷。

教育的本身是一件和窮富沒有關係的事。不管自己多窮,一定要讓孩子看到未來的美好,讓孩子嚮往未來的美好。

不富足,也能給孩子一個快樂的成長機會

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用貧窮的思維對孩子進行綁架。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