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的這個基本需求,你重視了嗎?

孩子的這個基本需求,你重視了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跟孩子的交流過程中,你有沒有發現一些什麼技巧呢?有些家長對於孩子而言並不是那麼容易親近,孩子的這個基本需求,你重視了嗎?

被看見是人類很深的一個心理需求,很多人只有在被看見的時候,才感受到存在感。


當嬰兒吃奶嘴被允許時,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當孩子說的話得到積極迴應被認可時,會感受到自己存在;

當孩子想做的事得到允許,也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孩子的這個基本需求,你重視了嗎?


先跟大家講幾個小故事:

弗洛伊德的一本著作《性學三論》中講到,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在一間漆黑的房間裏大喊:“阿姨,請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裏太黑了。”阿姨回答他:“這樣有什麼用呢,周圍還是漆黑一片。”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幼兒園玩遊戲時,總有個孩子會傷到自己,玩滑梯時摔倒擦破了膝蓋上的皮;做手工的時候剪刀剪到手指……老師們懷疑安全措施不夠好,但其他小朋友很少出事,仔細觀察後發現,這位“總是出事的小朋友”會特意讓自己受傷。因爲一旦他製造了問題,大家都會變得緊張起來,爲他包紮、擦藥等等,此時他也很乖巧,不會哭鬧害怕。

在《奇葩說》節目中,肖驍曾多次向顏如晶“表白”:“與其說我喜歡顏如晶,不如我告訴你,我更喜歡那個在她身邊的我自己。”

不僅僅是孩子,就算是大人,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有一雙眼睛能夠看到我們的一切。當你用心對待我,我能從你身上感受到一個不一樣的“我”。當我說喜歡你,對你不僅僅是喜歡,同時我也喜歡那個在你身邊時的我自己。

小朋友都希望自己被關注、被看到、被寵愛、被需要、被喜歡……

安全感、存在感、認同感,是孩子內心最重要的三個需求。

孩子的這個基本需求,你重視了嗎? 第2張

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種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來自一方的表現所帶給另一方放心、舒心、依靠、信任的感覺。

英國精神病學家鮑比John Bowlby曾提出一個理論——依戀理論,很好地解釋了兒童的安全感。

一般被定義爲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爲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小花剛學會走路的時候,我會一隻手五指張開,示意小花牽着我;在小花長大一點後,過馬路時,我也會張開手,讓她來拉着我。久而久之,在逛商場、街邊、遊樂場……我只要張開手,即使我沒有示意她來拉着我,甚至我都沒看她,只要小花會看到、感應到,立馬過來拉我的手。小花覺得,這樣一個不經意的動作,給她帶來了安全感和歸屬感。

孩子的這個基本需求,你重視了嗎? 第3張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埃裏克森指出,“嬰兒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特別是母親,能夠對嬰兒懷有慈愛的態度,並且這種慈愛是常發生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嬰兒就會覺得舒適與滿足,會產生最初的安全感,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

他認爲這種信任的獲得是兒童的第一個社會成就。

存在感

被他人特別注意而產生的感覺。對孩子來說,如果他們看、聽、觸、想等等各種行爲和想法都被允許,就能感受到存在感。

催眠大師艾瑞克森在和別人講話時,會觀察他們的呼吸頻率,並嘗試和對方同頻率的呼吸,同頻呼吸就彷彿和對方心靈相通,對方的存在感被放大,更容易走進彼此內心世界,這也成了艾瑞克森流派的一個催眠技巧。

比如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如果給予ta們以迴應,ta們就會覺得開心。當ta笑,媽媽也跟着笑;ta點頭,媽媽也點頭;ta發出“啊啊啊”,媽媽也跟着“啊啊啊”;ta發出“噠噠噠”,媽媽也“噠噠噠”……雖然小嬰兒還不會使用語言來表達,但媽媽僅僅用模仿來回應寶寶的各種“表達”,都會讓小嬰兒覺得:我跟媽媽同頻,媽媽是理解我的!

所以,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及時迴應孩子。

研究發現,若嬰兒向母親發出信號,如果母親在7秒內給出迴應,嬰兒就不會受挫;若是超出7秒給出迴應、或是不迴應,嬰兒心中就會產生挫敗感。總是受挫的話,嬰兒會減少向母親發出信號的次數。

母親若迴應了孩子的感受,他會覺得自己母親此時是存在的,所以自己也會有了存在感,所以纔會有了很多哲學家、心理學家說的,“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小花5歲開始,我就教她做了一件事,家裏吃完飯後把每個人的椅子放到桌子底下,回到原位,小花很欣然接受了這樣一份“工作”,並堅持每一天都這樣做了。有一天,小花先吃好去洗手了,我剛好站起來順手自己把椅子放好了,小花看到趕緊跑過來,“媽媽!不是說好我來放椅子的嘛!”有一些小朋友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都可以讓他們來做,ta會認爲“我也能爲這個家做很多事的!”,成爲“小大人”會讓ta感受到很大的存在感。

孩子的這個基本需求,你重視了嗎? 第4張

認同感

認同感分爲兩種,一是公衆認可,來自外界對自我的肯定和承認,孩子對這種認可方式的依賴是與生俱來的;二是自我認可,對自己的肯定和承認。

積極的迴應&認同,是這樣的▼

媽媽,你看這個小花好漂亮呀!

“媽媽看到了,真的很好看。”

▲ 家長通過重複孩子的話,讓孩子孩子覺得“你認同了ta”,感受到了你與他相同的情緒,從而獲得內心的滿足。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有利於更好地和孩子溝通。

我們再來看一個反面的案例:

《超級演說家》中馬丁有過一個演講——父與子的戰爭,他這樣說道:“我爸對我深深地不認同,會從小帶給我挫敗感,這種挫敗感會轉化爲逆反。”▼

媽媽,我這次考了98分!

你怎麼沒有考100分?

▲ 如果孩子的努力和成績在父母眼裏微不足道,常常會感到委屈、不公平。當孩子認爲這是件有趣、高興的事,告訴了大人,結果收穫無關內容的反應、或是消極的回答,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所說的沒有意思、甚至會被批評。孩子獲得迴應的數量和質量,將對他未來的溝通能力有影響,若總是無迴應,將來可能會產生溝通問題。

所有的孩子,都是透過父母的反應來看見ta自己,根據別人的評價來認識ta自己,通過別人與自己的互動獲得存在感……在積極迴應和被看見環境之下,孩子纔有機會成長爲ta自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