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奶粉知識 > 嬰幼兒奶粉行業市場概況 嬰幼兒奶粉的未來市場格局

嬰幼兒奶粉行業市場概況 嬰幼兒奶粉的未來市場格局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備受爭議中的“全球最差乳業標準”,也可能是國產奶遭到消費者排擠的原因之一。中國奶粉市場一度被媒體炒作得危機四伏,又一度被認爲前景大好,江山猶在。本文關於奶粉行業的市場概況如何,嬰幼兒奶粉的未來市場格局等等,我們來了解下吧。

嬰幼兒奶粉行業市場概況 嬰幼兒奶粉的未來市場格局

   伴隨着中國乳業的在人們敏感神經的幾度沉浮,以及外資奶粉的不斷漲價和代購奶粉等新生事物的畸形成長,中國奶粉市場一度被媒體炒作得危機四伏,又一度被認爲前景大好,江山猶在。總之這個版塊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和研究,因爲他已經潰不成軍,在洋奶粉的迅猛衝擊下,沒有還手之力,份額在日趨萎縮,讓人內心十分無奈和糾結。

奶粉行業的市場概況

新中國成立之後,奶粉一直是中國最主要的乳品品類。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的乳品行業格局隨着包裝技術和加工技術的升級而迅速發生質變。1999-2004年間,UHT奶在中國獲得持續高速的發展,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89.37%,從而推動中國乳品的消費結構由奶粉爲主轉向以液態奶爲主。目前液態奶佔中國居民乳品消費的絕大部分,譬如,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乳品消費22.54千克,其中液體奶22.04千克(鮮乳品18.32千克,酸奶3.72千克),奶粉0.50千克。

中國奶粉市場充斥着幾百家規模不等良莠不齊的加工企業,2004年國家質檢總局公佈的放心奶粉企業只有30家,不足全國奶粉企業總數的1/10。與液體奶相比,中國奶粉市場集中度要低很多,據統計2006年中國前10家最大的奶粉企業產量大致佔全國總產量的53%。中國奶粉市場充滿着很多變數,2004年出現的“阜陽劣質奶粉事件”,以及2005年暴光的“雀巢嬰幼兒奶粉碘超標事件”曾經使中國奶粉市場萎靡不振,市場前景也充滿了更多變數。

目前中國的奶粉市場總量在450億元左右,產能超過100萬噸。其中大包的工業奶粉大致佔奶粉總量的50%左右;小包奶粉大致佔奶粉總量的50%左右,其中除了8%左右的中老年奶粉外,其餘都是嬰幼兒奶粉。基於嬰幼兒奶粉市場的重要性和競爭的激烈性,本文所要探討的單指嬰幼兒奶粉市場的未來格局。

嬰幼兒奶粉的未來市場前景

中國奶粉市場,尤其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需求增長速度較快,其中高檔嬰兒奶粉市場銷量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我國現在一年的嬰幼兒奶粉產量僅45萬噸左右,龐大的新生兒消費羣體孕育着中國嬰幼兒奶粉巨大的市場空間。

2008-2010年中國迎來了一個生育高峯,中國順利取代日本,成爲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全國0-3歲的人口有6900萬,每年新出生的人口在1700萬左右。就算其中80%能夠得到母乳餵養,那麼還有20%,也就是340萬嬰兒沒有母乳,需要用奶粉來餵養。目前,中國有近5700萬戶城市家庭步入中產階層,其中多數中國城市家庭處於4-6個成年人撫養一個孩子的階段,中國逐漸成爲高端嬰幼兒奶粉市場的第一大市場。因此筆者相信,中國的嬰幼兒奶粉市場有着巨大的發展空間,每年至少需要90萬噸,產值在380億元以上。

嬰幼兒奶粉的未來市場格局:

1.外資品牌仍處高端塔尖,品牌和先進營銷模式帶來了鉅額的商業利潤。

近幾年來,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競爭激烈。但長期以來,嬰幼兒奶粉市場一直被國外品牌壟斷,如惠氏、美贊臣、雅培、雀巢、多美滋等。

其中一類是價位在150元以上的國外高檔品牌雅培、惠氏、讚美臣、多美滋,讓國產品牌好不羨慕,這類產品消費者穩定,多爲高收入爲人羣,另一類是雀巢、雅培、多美滋、惠氏的60—120元副品牌產品,這兩種產品組合格局巧妙的完成了對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的立體打壓。

隨着“洋奶粉”的“大舉進攻”,國產品牌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中投顧問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奶粉市場上,多美滋、美贊臣、雀巢、雅培、惠氏的佔比分別爲16.76%、12.06%、10.58%、7.29%和4.72%。可見,外資五大品牌已經佔據嬰幼兒奶粉市場的半壁江山,發言權由此可見一斑,地位十分牢固。

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上以伊利、雅士利、貝因美爲代表的國產品牌與多美滋、美贊臣、惠氏爲代表的國外奶粉競爭十分激烈。相比之下,國內品牌在嬰幼兒配方奶粉研製上起步比較晚,產品研發能力相對較弱。另外國內良種奶牛比例較低,雖然近年來我國大力引進和推廣良種奶牛,但仍然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這也制約了國內乳製品的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加之近年來,市場行業規範缺失、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集中度低,國內乳品企業與國外領先企業的技術差距,營銷模式的落伍等等也成爲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外資奶粉品牌在今後幾年的時間裏,仍然能穩坐行業的第一陣營,這是業內鮮有人質疑的現實,也是國產奶粉品牌的無奈。

2.國內品牌兩極分化,強者快速成長、弱者漸入頹勢直至淘汰的馬太效應顯現。

目前國內嬰幼兒奶粉企業都在奶粉市場躊躇滿志,大有與外資品牌生死相搏的氣魄和決心。在目前中國行業格局中,伊利的奶粉產品居中國內地市場榜首達9%的市場份額,比位居二、三的雅士利和貝因美分別高出5%和6%。目前伊利大舉進入醫院等奶粉渠道,強化了營銷模式的探討和提煉實施;蒙牛合資的高端嬰幼兒奶粉大舉進攻高檔配方奶粉市場;雅士利不斷加大廣告力度,力圖瓜分更多的市場份額,聖元奶粉蓄勢待發,希圖捲土重來。但在三聚氰胺的事件中,國產奶粉不幸中招,這無疑會大大延緩其成長的步伐,未來的成長之路註定會變得坎坷,給外資品牌空置了大量的市場空間。完達山乳業2006年在黑龍江北安建立的現代化奶粉生產線進入試投產階段,該生產線可日處理鮮奶500噸,將成爲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奶粉生產線,但其效率低下的管理機制也許會使得其硬件的優勢遜色不少。三元乳品和飛鶴乳業雖然此次事件成爲一個優質產品的代言亮點,但其資本的整合和管理能力使得他們一時難以跳出區域品牌的藩囿。

乳粉行業的一個新動向是娃哈哈的愛迪生奶粉的營銷舉措,包括在品牌塑造上、渠道拓展上等等力度和手法,從目前看,難度很大,其品牌定位沒有獲得更多的消費者認知,其外資品牌的身份從最終就註定了身份不明,其營銷渠道拓展也是步履維艱,一直找不到常規渠道的突破口,而在醫院的特殊領域,他更需要一些時間來摸索和消化,說其任重道遠一點也不爲過。

與此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一些企業的徘徊和前進步伐不快。南山奶粉固守湖南,營銷乏善可陳;龍丹奶粉日漸沉淪,龍的傳人沒了激情;金星奶粉依然存在,只是產品難覓蹤影;搖籃奶粉知足常樂,難以東山再起;森永奶粉低調沉默,無爲不爭。

這些可能是一些表象,但品牌缺少活力和匱乏與消費者的溝通確是不爭的事實,忽視消費者的感受,淡漠消費者最終的結局誰都能想象的到。未來五年內一大批低端的奶粉企業必定會被兼併或破產,而十年內這些曾經一度輝煌的企業一定會有步入他們後塵的,不管是積重難返,還是蓄勢待發,還是厚積薄發,市場競爭是激烈的,於是沒有閒暇等待慢行者和懈怠者的。

3.營銷模式將有新突破,品牌企業受益最大。

往往面對着市場上琳琅滿目的奶粉品牌,初爲人父母的家庭真是覺得無從下手。可是在20歲到29歲的80後女性進入生育高峯的這兩年,母嬰電子商務網站表現出了強勁的生命力。對80後母親這個羣體而言,電子商務模式較之傳統的實體門店具有節省時間和精力的優勢,而這正是這一人羣最爲看重的因素。在北京,平均每5罐嬰兒奶粉中就有2罐是從母嬰電子商務網站賣出的。這期間收益最大的是品牌形象好,產品口碑佳的品牌產品,未來在這一個渠道深度開發的過程中,如果能把企業的文化和產品理念有效的傳遞給消費者,那麼很有可能使企業迅速提升銷售和行業陣營地位。

4.洋奶粉品牌進入全線發力時期,未來份額有望進一步擴大。

洋奶粉在國內乳業不斷的負面信息和風波炒作之下,開始了在中國市場的全面發力,其看似凌亂毫無章法的表象下面是系統的組合拳和戰略野心。

洋奶粉過去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開始漲價,平均半年一次,而且後來國家發改委介入此事後,漲價的腳步也沒有停止,中國的忠誠消費者似乎成了待宰的羔羊,在不斷上漲的奶粉價格壓力下毫無反抗之力,儘管現在的洋奶粉已經遠遠超出了國外洋奶粉的銷售價格。

“洋奶粉”頻頻漲價的背後,人們最爲質疑的是,奶粉的毛利率到底多高?據調研公司Euromonitor的統計,6大“洋奶粉”在國內奶粉市場份額約爲50.1%。根據上市公司年報分析,嬰幼兒奶粉尤其是高端奶粉毛利率普遍較高,大部分在30%——60%之間,國產品牌如貝因美毛利率更站上65.1%,甚至高過一些“洋奶粉”。如此之高的毛利率背後,彰顯的是國產奶粉的日漸式微和洋奶粉的雄厚實力,這種實力逐漸演變爲話語權在左右着中國日漸開發的市場經濟。

與此同時,外資品牌南航從新西蘭奧克蘭“包機”運輸KARICARE品牌奶粉、KoalaBetty嬰幼兒羊奶粉發力中國市場、多美滋引進嬰兒配方液態奶、日本乳業巨頭明治控股公司進軍中國市場以及洋品牌逐鹿早產兒奶粉都讓我們內心深處陡然增加壓力,外資奶粉品牌開始全線發力中國市場了。我們不禁會問,中國奶粉企業是否準備好了嗎?是否有了清晰的應對策略?

去年,在“中國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與全產業鏈模式研討會”上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馬瑩透露,目前洋奶粉已搶佔50%的市場份額,國產奶粉的產業鏈面臨越來越大的衝擊。與之對應,中國一場乳品行業大整改已經清理完畢。按照政府《關於在乳品行業開展項目(企業)審覈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嬰幼兒奶粉在內的乳製品生產企業2000家中只有646家重新領到了生產許可證。大批企業慘遭淘汰。

不夠良性的消息一再刺激我們的神經: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的洋品牌們已經不滿足市場份額的激增,又玩起漲價把戲。

分明以壟斷的姿態傲視消費者。然而,他們的算盤卻是如意的。年前,美贊臣嬰幼兒奶粉傳出漲價8%,這是洋奶粉多次提價後的又一輪“漲聲”。有媒體稱“這背後隱藏的真相是,洋奶粉已經逐步掌控了我國奶粉行業的定價權”。

令人擔憂的或許不僅是現象,還有事態發展的趨勢以及深藏於背後的原因。與洋品牌漲價相對應的是,本土品牌紛紛降價卻依然慘淡。

從市場的視角,無論商家還是消費者,都願意從價簽上數字的變化來判斷價格的漲跌。然而,筆者更願意從品牌學的視角來判斷中外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的已經優勢易手。從這個角度看,洋品牌不是漲價,而是溢價。因爲,漲價的誘因基本來自成本變化或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而溢價則來自品牌信譽度的變化。只有從品牌溢價的角度才能解釋爲什麼本土品牌降價而洋品牌漲價。這似乎也在證明溫總理在金融風暴初期說過的一句話: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本土品牌眼睜睜看着洋品牌邊提價邊做得意的鬼臉。那些重新做奶的品牌們,面對市場卻無可奈何。相比洋奶粉,國產奶粉已經很久沒有漲價了,但是消費者仍願意選擇洋奶粉。洋品牌奶粉價格漲個沒完沒了,但爲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們只能咬牙選擇這些洋品牌。對於消費者無奈的堅持,新華網評論稱,奶粉消費者“崇洋媚外”是出於安全考慮。這就涉及到國產奶粉的質量問題。

洋奶粉雖然也會出問題,但只是某個批次的產品出問題,範圍小且召回及時、處罰嚴厲。與之相反,國產奶粉一出問題就牽涉到整個企業或行業,且處罰時顧慮太多,力度不夠,經常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久而久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恨屋及烏”,滋生了“惹不起,難道還躲不起”的心理。

除此之外,近日爭議中的“全球最差乳業標準”,也可能是國產奶遭到消費者排擠的原因之一。

新國標爭議不斷,導致消費者望而怯步。而洋奶粉又在此時漲價,不得不讓人懷疑洋奶粉是否成了“全球最差乳業標準”的最大受益者。援引21世紀網,經濟學家葉檀早前曾評論道,處於食品安全恐慌之中的中國消費者,正在給食品信用最高的溢價。這成了一個簡單的市場規則,洋奶粉價格上漲,並非成品上升或者利潤下降,而是在收穫信用溢價,試探中國消費者願意爲信用支出多少。只有信用食品獲得了高額溢價,中國的企業才願意付出成本打造信用體系,如果信用一文不值,企業就會視信用如弊屣,從這個角度說,洋奶粉漲價刺激國內企業,未必不是好事。

一個市場的質量底線是食品與藥品,都與生命息息相關;一個社會的秩序底線是公平的法律,兩大底線受到挑戰,社會也就失去了安全邊際。

面對洋奶粉漲價有兩種做法:或者斥責國外乳製品企業趁火打劫、頂風作案,遊說政府部門約談國外乳品企業,讓這些企業打消漲價的念頭;或者加強制度建設,在制度上讓造假者付出終身難忘的代價,從文化上讓全民族對普遍的失信進行深刻的反思,對民族的誠信刮骨療毒,從市場上對於信用給予高價。

當然,我們虔誠的希望本土奶粉品牌儘快振作。畢竟,靠奶牛養殖爲生的父老鄉親是我們的一份牽掛。但是,給嬰幼兒母親以信心的不是空洞的願望,而是完善的保障體系;不僅是一個養牛人、一個收奶站、一個做奶粉企業的良知與自律,而是整個乳業完善的信用體系。

在洋奶粉全面發力中國市場的背後,有着洋奶粉壟斷市場的企圖和雄心,也有着國內行業人士深深的擔憂,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把這種擔憂化爲真實的力量,真正的有着振聾發聵的大手筆,讓老百姓看到中國乳業坦誠、負責任的一面,從而真正的樹立起鼎力支持的信心。

 5.奶粉海外代購現象會成爲政府有效監管下的常態。

自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披露以來,越來越多的新生兒父母寧願捨近求遠,放棄國產奶粉甚至進口品牌在中國銷售的奶粉,選擇通過各種渠道購買海外原裝奶粉。據《2011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1年海外代購規模達130億元,其中奶粉名列第二。現在困擾人們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一旦海外代購奶粉出了問題,廠商並不對海外市場負責,維權亦成難題。

個人代購可以定義爲“代替購物服務”。賣給國內消費者的售價是由奶粉在國外的零售價,加上運輸費、代購服務費三部分組成的。一般來說,廠商在一國銷售的奶粉並不允許大批量運到其他國家銷售,這涉及到區域代理權和指定銷售地的問題。合理的做法是,如果要引進國外品牌奶粉到中國銷售,要先從國外廠商處獲得代理權,有了代理權後才能在國內進行分銷。管理和規則的限制下滋生了散客和代購業務。

通過“散客”帶貨,是很多海外奶粉進入中國的途徑之一。“散客”近的從香港帶奶粉入關,遠的則從日本、英國、荷蘭、美國,澳洲等地,購買奶粉再空運或海運回國內。當需求不斷增大的時候,悟到商機的中間商“海外奶粉代購商”應運而生。很多旅居海外的華人、留學生會做海外代購,賺取一定的代購費用。由於香港關稅低,很多進口產品價格比內地便宜,有些香港或臨近香港的居民,也做起了代購。

國內的關稅新規給代購商們戴了一個“緊箍咒”。去年中國海關抽查趨緊,按照關稅新規,個人入關不能攜帶超過6罐奶粉,兩罐以上就要徵稅。不過這些並沒有影響到代購業務,因爲成本的增加都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國外超市購奶粉一般100多元,加上運費,即使一罐奶粉多收20元左右關稅,總價也大多200元出頭,比國內超市同類國外品牌奶粉便宜很多。

與“散客”運送進口奶粉的方式不同,淘寶上出現了不少銷量巨大的賣家,這類代購看起來更像在從事奶粉終端分銷業務。事實上,淘寶代購奶粉也分兩種:一種確實是從海外直郵的奶粉;另一種則是從上級代理處拿貨,銷售者也並不清楚確切貨源的奶粉。以明治奶粉爲例,很多貨都是從日本零售終端或者代理商處採購,當囤積到一定數量後,由貨運公司集中將奶粉運到香港。到香港後,這批奶粉會交給清關公司處理,如果運氣好,清關公司可直接順利入關;或者請有深圳身份證的"水客",將貨物化整爲零帶到深圳,再運送到國內賣家手上。在這些環節上,奶粉的質量是無法保障的。

貨源的不確定性,甚至對奶粉途中是否被調包的懷疑,成了海外代購媽媽們新的困擾。跟蹤海外運單、看條紋碼、查二維碼、檢包裝、驗批號,打開聞氣味、觀顏色、看溶解度……其實網上盛傳的這些辨別真僞的手段都是存在不確定性的。

每天都有新的媽媽加入到購買海外奶粉的大軍。這個羣體的規模,隨着國內奶粉的負面新聞一次又一次地曝光,正在不斷地擴大。她們願意花時間去陌生的環境裏探險,不在乎價格,並且堅定地想用海外奶粉爲孩子的成長提供安全保障。

只是在拿到奶粉的那一刻,卻忍不住地猶疑:這是正品嗎?沒有人可以回答。就像一場“俄羅斯轉盤”遊戲,人們總是期待扣動扳機時,自己趕上的是空彈。

中國媽媽購買海外奶粉的熱情,吸引了大批商人的目光,甚至引起了海外奶粉產地國的警惕,更讓騙子打起了壞主意。陷阱一直存在。只要進貨渠道不能明確,中國的媽媽們將一直處於一場無休止的糾結當中。後來很多人發現自己似乎陷入了騙局。買海外奶粉的人越來越多,網店的日銷售量高得不正常,價格低得超出了她的預計。從荷蘭直郵過來的奶粉,加上運費也才兩百出頭,比國內奶粉還要便宜。這可能嗎?

目前網上有人稱,在荷蘭有華人在賣假冒的美素和牛欄奶粉,價格很低,且以現金交易方式結算,然後通過海關渠道進入中國。據悉,荷蘭和德國邊境上存在次品市場,4歐元就可買到牛欄。奶源不會有什麼問題。但生產工藝就不好說了。

幾乎每家賣海外奶粉的淘寶店鋪都會貼出購物小票或者當地超市的照片。如果顧客指定,一些店家還可以在直郵時附上購物當天的荷蘭報紙和購物小票。很快這就被揭穿,個別是真的,大部分是忽悠。

大家跨國網購之後才發現,國外的東西不但品質過硬,而且價格甚至比還便宜。而國人的熱情卻招來了國外的騙子,讓人很是無奈。去年年底,兩家荷蘭網站被揭露可能是騙子網站。大批中國年輕父母購買國外奶粉,使得一些荷蘭的當地人也想分一杯羹,於是設立了購物網站想要當奶粉的二道販子,但荷蘭是個小國家,增加這麼多的用戶,廠家的貨根本供應不上,所以造成了一些人轉而發現這樣騙錢更容易。於是很多網友紛紛上當受騙,貨款發出去卻遲遲沒有收到貨。他們在國內以及荷蘭警方都報了案,也向歐盟以及荷蘭當地的消費者保護機構投訴,但均無下文。這些荷蘭騙子騙的只有中國人,沒有其他國家的人這麼遠買奶粉的。中國人不可能維權成功,因爲找不到負責的機構。

日本和荷蘭針對奶粉被大量中國中間商和遊客“一掃而光”的現象,出臺了“奶粉限購令”。荷蘭新聞報道稱,奶粉生產商專門派人到各個超市溝通,要求每人一次最多隻能買4罐奶粉。2010年底,荷蘭當地商家發現,總會有亞洲面孔的顧客反覆來把貨架上的奶粉買空。這則來自荷蘭國際廣播電臺中文網的報道稱,牛欄奶粉生產廠家已經略有提高產量,同時,一些商家開始限購。目前新西蘭當地也開始有限購措施。

國際快遞一般需要2周到北京或上海,然後再走EMS郵寄到國內買家的具體地址,情況正常,一般3周之內買家就能收到貨。網絡代購洋奶粉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間。西歐國家多對嬰幼兒食品有政府補貼,所以價格便宜,荷蘭超市1罐牛欄奶粉僅售10歐元,快遞包裹過海關被抽查到的關稅和檢驗檢疫費都由買家自行承擔,所以最後1罐牛欄奶粉摺合人民幣的成本約爲160元。商家的利潤就是收取12%到15%的代購費。

國內團購網站合購網創始人黃詩樵介紹,除了海外華人、空姐、留學生等特殊人羣從事的“螞蟻搬家式”的海外代購外,還存在另一種模式。一些貿易公司通過國際物流進口國外奶粉到香港,這是免稅的,然後通過活躍在深港交界處的一批“水客”帶進內地,這些“水客”每天往返多次,常常採用成羣結隊的“衝關”方式讓海關檢查人員也沒轍。這些奶粉流入內地市場的成本非常低,上網後以網絡代購商品形式銷售。

網絡代購盛行網上,不少運作模式都“鑽空子”,這一市場的鉅額利潤尚處於灰色地帶。,雖然海外代購洋奶粉有很強大的需求基礎,但代購奶粉品質無保障,存在“消費風險”。

網絡代購傳播中,不少賣家對於貨品出問題後的解決途徑都語焉不詳,大多回應“絕對正品,有外國超市的發票,貨源絕對可靠。”如此一來,海外代購奶粉的品質基本只是“精神保證”,沒有特別有效的維權措施。不少洋奶粉的代購賣家對於貨品的品質都信誓旦旦:“有進貨憑證、貨源可靠、產地直髮……”然而,消費者一旦發現問題,賣家其實也是束手無策的。

2010年9月,美國奶粉巨頭雅培宣佈在美國、波多黎各等地召回Similac品牌嬰兒配方奶粉。雖然進入中國市場的產品不在召回範圍之內,但通過網絡直接從美國代購的雅培奶粉卻沒法按照程序被召回。有乳業專家表示,國內很多父母都過度迷信洋奶粉,但實際上一些洋奶粉質量並非100%有保障,出問題的也不少。

國家質檢總局去年推出的《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指出“以快件、郵寄或者旅客攜帶方式進出口的乳品以及飼料用乳品,不適用本辦法。”這也預示着網絡代購的洋奶粉不在國家乳品質量監督範圍之類。不少業內人士呼籲國家有關部門應儘快摸底調查這一行業,掃除監管盲區。

有專家指出,網購的洋奶粉,無論奶粉質量還是售後維權都難以保證。一旦發生消費糾紛或孩子的身體健康受到損害,消費者維權將十分困難。因此,建議消費者從正規渠道如國內大型超市等地購買進口奶粉,如果在網上購物,一定要索取相關憑證。代購早已成爲洋奶粉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一種常見手段,而一旦遇到洋奶粉出現質量問題,召回範圍又往往不在中國市場,這讓不少中國家長焦慮。

業內人士還提醒,網絡代購存在風險。如果代購產品出現問題,由於買賣行爲發生在海外,損害在國內,消費者若想直接向海外零售商索賠,在法律適用上可能會產生衝突。另外,由於商品未經過正規渠道進入國內,沒有經過出入境檢疫部門及海關檢驗,消費者在投訴時很難提供有效的證據進行維權。因此,建議消費者在選擇網絡代購時一定要慎重。

關於代購奶粉的維權實際上根本無法實施,有的處理方法也很荒唐。比如針對國內部分消費者無處維權的質疑,明治中國公司廣州市場部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由於中國至今沒有開禁日本產奶粉進入國內,而該公司日本總部“召回令”中的內容也僅是換貨,因此即使他們在華公司回收後,也無法爲國內消費者換到日本版明治奶粉。該人士建議,國內消費者可將奶粉先寄回日本的銷售商,再由其代爲更換後,再郵回顧客手中。不過,對於這種處理方式,有消費者認爲,明治公司不負責任,無視國內消費者權益。由此可見,網絡代購的維權僅僅是一種企業的作秀和公關,同時也面臨着企業運行制度和規則的制約,要想從根本上找到解決辦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總之,在我國嬰幼兒奶粉行業的整體相對分散、外資品牌份額逐漸擴大、國產品牌逐步萎縮的格局下,未來的競爭格局將會更加猛烈。在中國宏觀政策的調整、老百姓健康消費意識越發理性和產品質量愈發嚴格的大環境下,未來的趨勢註定是靠品質說話,而中國國產品牌的品質也會日趨提升,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註定會淪爲二流品牌,高管品牌的競爭早已失去了先機,這是我們最爲憂慮的因素之一。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